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杭州大剧院位于钱江新城,是2004年第7届中国艺术节最具现代化的演出场所,也是人间天堂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平面为椭圆形,由一个双曲壳和一个倒圆锥体相交形成立体建筑外形,充分体现新千年精神和杭州文化中心的特点。其整体外形如徐徐升起在钱塘江畔的一弯新月,其中屋面采用了钛板分离组合屋面系统,该工程建筑方案是经过国际招标后,采用加拿大建筑师卡洛斯的椭圆型开放式方案,施工图设计由卡洛斯和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建筑幕墙工程三标段即后屋盖金属幕墙系统,由珠海市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承揽深化设计和施工。 杭州大剧院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差热分析研究了非晶Sm5Fe80Cu1Zr3.5Si5B3C2.5合金中α-Fe/Sm2(Fe,Si)17Cx复合纳米相结构的形成过程、磁性及其晶化动力学.XRD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Sm5Fe80Cu1Zr3.5Si5B3C2.5非晶合金先后析出软磁相α-Fe和硬磁相Sm2(Fe,Si)17Cx;当经高温750℃晶化退火后,经Scherrer计算得到合金中α-Fe相和Sm2(Fe,Si)17Cx的晶粒尺寸分别为65.5和22.1nm,其矫顽力增加到58.11kA/m,剩磁为0.967T.晶化动力学分析发现,这种具有较低初始晶化激活能和阶段生长激活能的晶化行为是导致α-Fe相晶粒生长过于粗大和合金中α-Fe和Sm2(Fe,Si)17Cx复合纳米磁体磁耦合性能较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出厚度为0.8 mm的片状Fe68Nd5Zr2Y4B21大块非晶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Fe68Nd5Zr2Y4B21大块非晶合金在铸态和不同温度退火后的磁性能.结果表明,Fe68Nd5Zr2Y4B21大块非晶合金在铸态下为软磁性.合金晶化退火后,磁性能转变为硬磁性,得到了块状的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合金硬磁性的产生是由于合金晶化后产生了Nd2Fe14B硬磁性相和α-Fe,Fe3B软磁性相,软、硬磁相间产生了较强的交换耦合作用而造成的.这一方法为制备块体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用注射压铸方法制造了直径为1.0mm的棒状Nd8Fe87.5B4.5纳米复合永磁体,分别用电脉冲和传统等温退火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均匀热处理,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样品的微结构。结果发现,经电脉冲方法退火的样品晶粒尺寸比用传统等温炉退火更规则更均匀,使Hc和(BH)m分别提高16.5%和13.4%。  相似文献   

5.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由于具有潜在的优异性能和商业价值而倍受青睐。本文综述了纳米复合永磁材料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说明通过成分优化和工艺改进以获得均细小的组织和优异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熔体快淬和晶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快淬Fe3B/Nd2Fe14B永磁材料。采用XRD,DTA,VSM等方法对合金的晶化行为和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Fe3B/Nd2Fe14B熔体快淬永磁粉末,升温速率对各相的析出和分解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完全过淬的Nd4.5Fe77B18.5和Nd4Fe77Cr0.5B18.5合金熔体快淬粉在进行973K,7min晶化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Nd2Fe23B3相,然后Nd2Fe23B3相发生分解,其产物为Fe3B/Nd2Fe14B,此后再没有发生其它的相转变。当晶化温度大于953K,保温10min后,样品的剩磁、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明显提高。微量元素Cr的添加对相转变温度有影响,同时可以细化晶粒,提高矫顽力,从而改善材料的永磁性能。  相似文献   

7.
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PrxFe94.3-xB5.7Zr1(x=9.4,9.8,10.2,10.6,11,11.4)系列快淬带在淬速V=22m/s的淬态和真空退火态(670℃)样品的磁性能和磁滞回线的变化情况,发现该系列合金在淬速V=20m/s下样品S2(Pr11Fe83.3B5.7Zr1)取得了最好的磁性能为:Jc=0.76T,Hc=977.3kA/m,(BH)max=98.8kJ/m^3;最佳快淬和晶化热处理都可以使软磁相与硬磁相耦合。  相似文献   

8.
Dynamic crystallization wa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dFeB nanocrystalline permanent magnets by optimizing microstructure. The micro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heat treatment, dynamic crystallization can shorten the crystallization time. Moreover, dynamic crystallization can refine grains, enhance the exchange-coupled interaction among grains, and promote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As a result, the optimal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d10.5(FeCoZr)83.4B6.1(Br=0.685T, Hci =732 kA·m -1 , Hcb =429 kA·m-1 ,( BH )m=75 kJ·m -3 ) are obtained after dynamic crystallization heat treatment at 700 ℃ for 10 min.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级回火和烧结温度T对掺Dy2O3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回火和烧结温度对磁体磁性能影响显著,尤其对矫顽力Hcj的影响.当添加2%(质量分数,下同)的Dy2O3时,一级回火可以明显提高磁体的Hcj,但烧结温度影响甚微;当添加5%的Dy2O3时,随烧结温度的提高,磁体的Hcj显著提高,但是一级回火使Hcj提高不明显.这主要归因于:一是Dy2O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Nd2O3颗粒影响烧结和回火制度,二是烧结温度影响Dy原子扩散.  相似文献   

10.
利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Nd Pr)6Fe79B15和(Nd Pr,Dy)6Fe74.5Co3Cu0.5Zr1B15非晶带。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差热分析(DSC),并借助Kempen模型和Kissinger方程,研究了合金的非晶晶化过程及非等温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与(Nd Pr)6Fe79B15合金相比,(Nd Pr,Dy)6Fe74.5Co3Cu0.5Zr1B15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明显提高,在9 m/s的辊速下获得了厚度为100μm以上的非晶厚带。2种合金的非晶厚带具有不同的晶化过程及晶化动力学机制。(Nd Pr)6Fe79B15合金的晶化分4步完成:非晶相(A)→Nd2Fe23B3+A’→α-Fe+Fe3B+Nd2Fe23B3’→α-Fe+Fe3B+Nd2Fe14B→α-Fe+Fe3B+Nd2Fe14B+Nd1Fe4B4;而(Nd Pr,Dy)6Fe74.5Co3-Cu0.5Zr1B15合金的晶化分两步完成:非晶相(A)→Fe3B+A’→α-Fe+Fe3B+Nd2Fe14B。与(Nd Pr)6Fe79B15合金由界面控制的多晶型晶化不同,(Nd Pr,Dy)6Fe74.5Co3Cu0.5Zr1B15合金第1步为界面控制的多晶型晶化,第2步则以扩散控制的共晶型晶化为主。由于退火后组织结构的细化和改善,(Nd Pr,Dy)6Fe74.5Co3Cu0.5Zr1B15合金带的磁性能明显优于(Nd Pr)6Fe79B15合金带。  相似文献   

11.
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发展的一个热点方向-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分析了硬磁相与软磁相的交换耦合作用;对当前制备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的方法,如机械合金化、 熔体快淬法、磁控溅射法和HDDR法等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纳复合永磁材料的特点和改善其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熔体快淬法和晶化退火处理工艺制备纳米晶复合NdFeB永磁合金,研究添加Co和Zr元素对合金晶化行为、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o元素降低了晶化相的析出温度,提高了合金的剩磁;进一步增加Zr元素后,合金的晶化行为由两步晶化变为软硬磁相同步析出,合金的矫顽力明显提高,晶粒得到细化,软、硬磁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显著增强,从而使合金Nd9.5Fe76Co5Zr3B6.5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磁性能,即Jr=0.93 T,iHc=687 kA/m,(BH)max=129 kJ/m3.  相似文献   

13.
纳米复合NdFeB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秋慧  王伟 《热加工工艺》2005,(10):62-64,74
概述了纳米复合NdFeB永磁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发展的方向与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