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国内原油调和的现状、工艺原理及应用,并结合原油调和的实际需求,提出和设计了原油调和的控制优化系统,投运结果显示原油调和先进控制系统可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针对调和汽油辛烷值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预估器的控制系统。该方案基于Smith预估器的结构,结合调和工艺机理设计了专门的非线性预估器,并详细讨论了非线性预估器的参数选择。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预估器的调和汽油辛烷值控制系统性能明显优于经典PID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利用油品组分、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油品调和自动控制系统,使炼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榆林炼油厂对油品调和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实现了93#油调和自动控制,提高了油品质量的稳定性,最大限量调和93#汽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胡锦原  侯云龙 《广东化工》2022,(19):105-108
通过对云南某炼厂开工后三个月的汽油调和组分生产装置馏出口性质、汽油调和比例及成品汽油性质进行分析统计,优化了汽油调和模型中的各组分的性质参数,从而能够有效的利用汽油调和模型对产品质量进行预测。同时,针对开工初期汽油调和产品质量过剩严重,及调和比例变化大造成成品汽油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利用优化后的参数,结合装置平稳生产后的各汽油组分产量,优化得到成品汽油相对稳定的调和比例。相比初期的调和产品,质量过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使成品汽油的质量保持稳定,便于在线自动调和控制系统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5.
从建立原料黏度与加工参数间的逻辑关系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螺杆转速控制系统,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模糊PID控制具有响应时间快,超调和振荡小等优势,系统可根据输入参数的变化实时控制螺杆转速,保证最终管材制品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毛细管PONA色谱柱分离、GC2010PONA分析软件定性、定量测定了4个车用乙醇汽油调和组分油芳烃含量,分离出111~128个峰,定性出90~100个峰.定性组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2.18%~95.26%,芳烃组分定性准确,芳烃含量数据可靠,为探讨车用乙醇汽油调和组分油调和方案提供依据.验证了PONA分析法在调和汽油分析中的应用,拓宽了PONA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郭爱军 《玻璃》2010,37(3):29-32
优质玻璃配合料的制备是玻璃生产的主要环节,它是高效、优质、低产、低耗生产玻璃的先决前提。优质配合料的制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涉及到要处理许许多多的环节。本文从配合料质量要求、原料的称量、配料控制系统、皮带输送、调和等方面,试述玻璃配合料的制备过程和注意环节。  相似文献   

8.
以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为例,针对汽油调和中辛烷值不足的问题,对汽油产品的生产优化和产品调和思路进行探讨,优先采用装置工艺调整,并尽量使用MMT锰剂调和汽油,减少质量过剩,保证生产装置的平稳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炼油厂自动化系统工程涉及到控制系统的集成、数字报警站控制系统防雷工程、信号制方案、中心控制室、多点式铠装热电偶、安全仪表系统、电缆密封模块、大屏幕组合显示系统在线汽油调和与新型设计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关于大型的炼油项目中的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法案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做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以往可行的经验,结合现在自动化控制的先进成果,与现代化炼油系统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今后整装型大型现代化炼油厂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火电厂锅炉水质调节IMC-PID鲁棒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火电厂锅炉水质调节过程的不确定、大时滞、时变性、非线性的特点,依据控制系统的误差变化和系统动态响应状态之间的关系,定义被控过程的状态性能指标,提出一种能很好地实现系统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调和的IMC—PID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整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方便可行,具有良好的鲁棒稳定性和动态特性,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常晶晶 《山西化工》2022,42(1):92-93,109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耗问题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重点,针对润滑油行业,如何确保其高效生产、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汽车、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而调和工艺的提升促进了润滑油生产质量和使用效益,使其环保性、能源利用率都有了有效提升.将对润滑油的调和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作出相应的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张泽娜 《广东化工》2007,34(6):86-88,78
调和是润滑油生产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综合地介绍了在润滑油生产过程当中经常使用到的调和方法和调和设备,以及这些调和方法和调和设备在实际的润滑油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润滑油生产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浅析油品调和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油品调和的主要工序,并通过实际工作中调和时间、调和质量的相关数据,阐述优化调和方案,节约能耗,降低损失,给公司今后的调和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考察了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DDCL与DICL有很好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密度和十六烷值与其中DICL的质量分数呈线性关系,能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其对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在国Ⅳ发动机上有很好的动力性,单位质量油耗略有优势,常规排放满足国Ⅳ排放标准,且在NO_x、烟度和PM排放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冷轧厚度自动控制系统是冷轧带钢厚度控制的主要环节,某产线基于现有的厚度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到达瓶颈,生产过程经常出现带头厚度超调和厚度震荡问题。介绍了该产线在厚度控制系统方面的优化改造,通过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硬件改造、高精度厚度瞬时控制技术数学模型的建立、基础自动化程序开发、AGC系统控制模型优化等措施,产线厚度命中率由91.9%提高至96.7%,超高强钢厚度命中率由85.6%提高至90.5%,头尾厚度波动长度由20~30 m降低至15 m以内,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煤化工》2021,49(4)
为实现煤直接液化与煤间接液化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将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柴油和宁夏煤间接液化柴油性质与GB 19147—2016中车用柴油(Ⅵ)(简称国Ⅵ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对比,得出煤液化油品调和控制的关键指标为运动黏度、凝点、冷滤点、闪点、十六烷指数和密度,并对关键指标的生产控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室调和试验调和出满足国Ⅵ标准要求的0号、-10号和-20号柴油,确定了两种组分油的工业化调和比例;实验室和工业化调和的-10号柴油数据均满足国Ⅵ标准对-10号柴油的要求,且两者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工艺和消费量两个方面分析了现有船用燃料油的生产技术现状,以及目前船用燃料油市场质量提升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船用燃料油连续调和技术。介绍了船用燃料油连续调和技术的原理,重点从油品调和模型、油品优化调和技术和在线分析系统3个方面介绍了目前连续调和生产的工艺水平和新的技术需求。总结分析了现阶段该技术在组分油、混合方式、生产工艺以及产品检测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连续调和技术在船用油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乙醇汽油的调和工艺及防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再励 《江苏化工》2007,35(3):51-54
介绍了乙醇汽油调和工艺,指出乙醇汽油调和应首先采用管道比例调和,并对管道比例调和的几种工艺做了分析比较。针对乙醇汽油含水易分层的特点,提出防水设计要从乙醇汽油的原料接卸、存储,油品调和以及成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越来越重视车用汽油环保问题,目前已全面实施类似欧Ⅴ标准的车用汽油标准(GB17930-2013),汽油控制指标较多并且非常严格,国内各大中型炼油厂大多进行了汽油调和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但是实际调和效果差别较大,普遍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优化调和,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汽油调和系统中的调和思路、硬件配置、软件配置、流程优化、维护及培训等等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供炼油企业和设计单位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柴油间歇调和及半自动调和的生产模式,优化柴油调和比例的计算,利用计算机VB程序,编制出了柴油调和各组分比例计算程序,提高了柴油调和比例计算的精确度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