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深井大型硐室群的围岩控制与支护越来越困难,采掘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的危险大大增加。滕东生建煤矿优化大埋深采区泵房等硐室群与采区下山集中布置设计,科学选择硐室及巷道层位,适当加大硐室之间、硐室与巷道之间的岩柱,采用高强耦合一次支护与浇灌钢筋砼二次支护相结合,解决了大埋深采区泵房等硐室群与下山集中布置的支护难题,避免了在停采线形成煤层凸角应力等不合理的应力集中,有利于开采深井强冲击倾向煤层防治冲击地压。  相似文献   

2.
“避峰填谷”是节约电费的有效手段 ,如何延长井下水仓充水时间 ,在用电低谷时间排水 ,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减少投资、长期受益的一个新课题。1 工作原理大封煤矿 710 0下山采区采完后 ,- 10 0泵房成为全矿老区的主要排水泵房 ,其主要补给水源是西翼 - 10 0汇水巷的30 0m3 h和 710 0下山的 2 0 0m3 h老空流水。而 - 10 0泵房的容积为 30 0 0m3,有时因为淤积容积不足 2 0 0 0m3,泵房排水很难避开用电高峰 ,致使 - 5 5泵房排水也因此受到影响。增加- 10 0水仓的蓄水能力 ,延长水仓的充水时间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方法。710 0下山的涌…  相似文献   

3.
恒源煤矿Ⅱ61下采区是下山采区,通风距离长,预计通风难度较大.由于该采区瓦斯含量与浅部上山采区相比有增大趋势,为确保安全,计划对采区运输下山实行独立通风.为此,该采区设计了专用回风下山,对Ⅱ61下采区运输下山的两种可能通风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采用方案Ⅱ作为Ⅱ61下采区运输下山的独立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4.
冲击地压矿井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设合理宽度的采区下山保护煤柱是防范采区下山发生冲击地压的关键。为探讨冲击地压矿井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宽度的确定方法,以李楼煤矿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合理的宽度确定为工程背景,运用矿压理论研究了工作面向采区下山推采过程中覆岩运动规律、支承压力演化特征、冲击地压类型及其发生机制,分析了现场工作面推采过程中的微震监测数据和应力动态监测数据,综合确定了李楼煤矿工作面采动影响范围,提出了以防范各类冲击地压为原则的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宽度的综合确定方法,并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①随着工作面向采区下山推进,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宽度逐渐减小,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与采区下山侧向支承压力及两翼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将发生叠加、集中,震动附加应力与采区下山侧向支承压力叠加程度逐渐增大;②采区下山可能发生静动载叠加型、应力叠加型和蠕变型等3类冲击地压;③工作面超前、滞后采动影响距离为235 m,侧向采动影响距离为105.5 m;④从防范采区下山动静载叠加型、应力叠加型和延后蠕变型冲击地压的角度,综合确定李楼煤矿采区下山一侧保护煤柱宽度应不小于235 m。回采后期现场监测结果与收尾情况初步验证了当前李楼煤矿采区下山一侧保护煤柱240 m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石壕煤矿生产主要集中在二采区上山,二采区上山工作面预计2011年4月回采结束;二采区下山部分2004年由于涌水量增大被迫停产,二采区上山开采结束后,接替工作面位于二采区下山部分,恢复二采区下山部分已迫在眉睫。从工程预算、经济性、技术性上对二采区下山延伸区2个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选取,确定方案1为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6.
根据影响采区划分的因素,结合徐庄矿地质概况,由于矿井准备工作面受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村庄等因素的影响,矿井11采区已没有准备工作面,根据徐庄矿采面的推进速度,采煤工作面的接替面临紧张局面,存在采掘接替失调现象。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大幅度降低矿井万吨掘进率,徐庄矿多次研究安排调整生产布局,提出对11、13采区采区合并进行联合开采,把11采区东翼和13采区合并为一个采区,省掘二条下山及1个采区泵房水仓变电所,此项技术的应用充分缓解徐庄矿采掘接替紧张,增加采煤工作面煤炭可采储量,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  相似文献   

7.
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大型硐室群支护设计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滕东生建煤矿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根据硐室群开挖后的拉应力、剪应力等应力集中分布情况进行支护设计优化,解决了大埋深、高地压、与下山集中布置的采区泵房等大型硐室群的支护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确保了支护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鹤壁三矿31采区的情况,分析了31采区轨道下山和回风下山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了大坡度下山施工的单进速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仰斜开采技术在回收采区下山煤柱中的有关生产工艺、材料参数等方面的介绍,分析了仰斜开采在回收采区下山煤柱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采用仰斜开采技术回收采区下山煤柱是一种安全经济的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东矿矿井采深大,-980水平下山采区深部的开采深度已超过1 200 m,地质条件复杂,断层构造带多,围岩压力大,巷道(硐室)支护、维护困难。深部采区排水系统(大断面硐室群)布置在工作面采空区下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使其位于采空区底板的应力降低区,围岩变形量在可控范围内,保证了排水系统的安全使用,为深部开采大断面泵房硐室的布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ControlNet现场总线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采区泵房设备进行控制、测量、保护,同时与地面监控主机进行数据通信,从而实现了井下采区泵房自动控制和监测。  相似文献   

12.
重点阐述了济宁二号煤矿一采区泵房简易自动排水实践的过程。通过详细的计算和对现场实际数据的分析,选用砂泵与水位控制开关,实现了采区泵房无人职守自动排水。与其他自动排水泵房相比,该装置简单易行,资金投入少,维护方便,减少了人员配置,在同类泵房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留设合理的采区下山保护煤柱,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展开研究,确定采区下山煤柱的留设准则,即在考虑双侧采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采区下山布置在原岩应力区内。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条件下,对采区下山保护煤柱的留设宽度进行计算,得到采区下山保护煤柱尺寸不小于33.8m,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合理性,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尺寸煤柱的支承应力峰值、塑性区分布范围与支承应力分布范围,最终确定40m宽的煤柱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S7-200型PLC的矿井主排水自动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煤矿采区泵房在矿井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设计了一种基于PLC和MCGS的井下泵房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PLC抗干扰能力强以及MCGS人机交互性好等特点,通过传感器和检测元件,实现了对水泵的监控.该系统已成功运用于某矿采区泵房监控中.  相似文献   

15.
方建厂 《煤》2015,(6):82-84
千秋煤矿二一采区四条下山均布置在煤层中,受两侧采空区悬露的大面积巨厚砾岩和采动影响,四条下山变形严重,存在较大冲击地压威胁,安全系数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采区下山冲击地压问题,提高巷道稳定性,保障安全生产,对二一采区巷道布置进行了改造设计,并对改造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提出采区底板下山免受采动破坏的工作面终采线位置划定方法,并用该方法确定了某综采面终采线实际位置,使其采区底板下山免受采动破坏.  相似文献   

17.
0前言伍家煤矿东下山采区巷道深度已达到550 m左右,从采区的轨道下山及回风下山的维护状况可以看到,随着采深的增加,巷道明显呈现高应力特征,围岩持续变形和底鼓,采用金属梯形棚子支护和锚杆、锚索支护都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如东采区东翼回风下山,巷道设计净断面2·8 m×2·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采区的设计改造李健,高崇民,彭景耀,王建强1序言我矿井下现采用斜井盘区式开拓,矿井开采进入70年代以后,一上山、二上山、二下山三个采区已采完,在1987年一下山和三下山采区交替生产时,三下山采区因小煤窑越界开采,小窑着火,火区扩张到我矿三下山采区...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龙固煤矿东三采区-550 m泵房在施工过程中巷道顶板中部遇到一条宽约25 cm裂隙并沿巷道方向向前延伸,导致泵房受压,帮部开裂折帮严重,影响到东三采区的排水系统和正常的生产等问题,通过分析泵房现场实际开裂折帮情况及泵房内部结构,提出对泵房外东三轨道巷低帮及管子道处,采用支柱+废旧钢轨+浇筑综合加固支护;泵房煤柱侧采用4.0 m长W钢带配合2.2 m长等强无纵筋锚杆及DN250泄压管子加固支护。此项技术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且效果良好,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解决了龙固煤矿东三采区-550 m泵房变形支护困难的问题,对该矿其它区域泵房受压开裂折帮加固困难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多水平泵房自动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矿泵房自动化的要求,分别利用西门子S7-300的PLC及相关模块、CP343-1以太网模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带网络接口的触摸屏、隔爆电动执行阀门等组成了基于工业以太网双环网的控制系统,搭建了多水平泵房的集中控制平台,实现了-430中央泵房、十采区泵房、七采区泵房泵的自动化集中控制。在该平台下,系统3个水平泵房的排水与水仓水位及排水管路相互闭锁。该系统现己投人运行,具有稳定性高、节省人力资源和电力资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