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炉身砖衬脱落情况铜陵市钢铁厂3号高炉(120m~3)于1988年元月投产。炉身中下部采用喷水冷却。同年7月休风检查发现在斜桥侧5号风口上方炉喉钢砖以下2.5m处开始,炉身砖衬约有0.5m~2脱落。由于未作及时处理,该处脱落面积逐渐扩大至14m~2,炉壳产生横向折绉变形、开裂。经研究决定采用降料线焖炉冷喷涂方法修补炉衬。2.焖炉工序  相似文献   

2.
马钢2500m~3高炉生产6年7个月后,炉腹、炉身下部的冷却壁和炉腰冷却板损坏严重,计划休风16天进行更换。2000年12月6日高炉休风,到20日高炉复风,共用14天半时间,成功地更换了炉腹及其以上4段冷却壁和炉腰1段冷却板。为延长高炉寿命,采用了遥控喷补造衬技术,对风口以上部位进行了喷补造衬。  相似文献   

3.
李永镇 《炼铁》1994,13(1):50-54
炉身上部的修补主要是喷补特制的耐火喷涂料,或安装预制的耐火壁、铸铁冷却壁;炉身中、下部的修补措施主要是喷补、灌浆造衬,在热点和发红部位加冷却棒、更换损坏的冷却设备;对于炉腹,主要是更换冷却设备或在损坏的冷却壁位置安装冷却棒,恢复冷却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炉炉身镶砖冷却壁对延长炉身寿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获得长寿高炉的关键设备。采用粘土砖的炉身转衬,一般在投产后半年左右,炉身中下部就被浸蚀光了,以后的几年全靠冷却壁维持生产。我国的高炉炉身寿命短,往往是冷却壁大量损坏漏水、被迫停炉检修。据武钢高炉的统计,灰铸铁镶  相似文献   

5.
3~#炉中修后于1980年12月7日开炉投产,至今连续作业已达7年之久,各部砖衬耗损严重,炉腹、风口、渣口区域的炭砖被浸蚀尤为严重,铁口附近炭砖尚存400~600mm;炉腹冷却壁损坏达80%以上,冷却板损坏高达87%,整个炉体靠强化冷却和炉壳喷水冷却以维护高炉生产。1986年上半年发生铁口附近泄漏炉气的严重情况,虽经拆卸冷却壁进行捣料和电炮打泥处理大有好转,但1987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武钢四号高炉(2516米~3),于1970年9月30日23:30开炉投产,至1974年2月17日6:50停炉中修,历时1235日,共出铁11284次,产铁234.7万吨。在生产期间,更换大、小钟各两个,焊补大、小钟两次,小修四次,计20.5日,实际生产1214日。由于炉身7.8.9段冷却壁已大部烧坏,炉身砖衬大部蚀去,炉身八段炉壳已严重变形下沉,故停炉中修。  相似文献   

7.
梅山第三代高炉冶炼强度不断提高,炉身炉墙侵蚀严重,炉身冷却设备损坏较多。通过多年炉身造衬技术的研究,针对炉衬、冷却设备损坏机理,在炉身造衬的材料、方法上作了大量实践。炉身采用压入硬质耐火材料泥浆造衬,有效保护炉身冷却设备,规整部分缺损炉衬,改善高炉炉况顺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鞍钢高炉炉身砖衬与冷却设备的损坏日趋严重。七十年代鞍钢有六座高炉相继发生炉身砖衬全部脱落,造成冷却设备大量破损,炉壳严重变形开裂。从1975年6月至今,已有8座高炉被迫停  相似文献   

9.
刘世文  安学孟 《中国锰业》1991,9(3):59-59,33
瓦房子锰矿50m~3高炉1986—1988年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较差。经过多方面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炉型不合理。因此,对炉型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造前后炉型对比改造前炉型为冶炼普通生铁炉型,上小下大。改造后炉型是在原炉基础上,拆掉炉喉钢砖,扒掉炉身上部砖衬及两层支梁水箱,炉身采用5层环管喷水冷却。同时,将大钟直径由原1000mm增大到2100mm,成  相似文献   

10.
伏明  周爱林  丁晖 《炼铁》2001,20(6):27-29
1 概况 马钢2500m~3高炉1994年4月25日建成投产,炉体采用双层蛇型管球墨铸铁冷却壁、工业水开路循环的冷却方式。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炉投产进入第七个年头后,炉腹至炉身下部冷却壁及炉身冷却壁钩头已大量破损,局部只剩下炉皮,3号铁口两侧的冷  相似文献   

11.
蒋胜  曾华锋  张义贤 《炼铁》2020,39(5):56-58
为全面了解4号高炉炉体侵蚀状况,特别是炉底的侵蚀,利用大修停炉机会,对炉体及炉底侵蚀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炉喉钢砖基本完好,人孔附近黏结严重;(2)炉身下部及炉腰的砖衬已全部脱落,炉腰与炉身下部冷却水管外露;(3)风口处冷却壁上沿部分冷却水管磨穿,且炉皮与冷却壁间填料被冲刷,危及炉缸、炉皮正常工作;(4)炉底和铁口周边侵蚀程度较严重,炉底中心处黏土砖仅有100mm完好,且砖缝中有渗铁。  相似文献   

12.
孙守建 《山东冶金》2009,31(4):26-28
泰钢1^#高炉通过焊补炉壳、堵严风口、装入水渣、降低冷却强度、关闭炉顶大放散等措施实施了封炉操作。因不具备开炉条件,且料线下降了约7m,因此,通过氮气灭炉,炉顶打水凉炉,进行了清理炉料、炉缸的扒炉操作。高炉炉身4层钩头冷却壁以上的砖衬比较完整,炉身下部、炉腰、炉腹部位完全没有砖衬,说明必须根据炉衬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有效的抑制边缘气流的措施并且加强高炉炉身中下部、炉腰、炉腹的冷却制度管理,才能延长一代炉龄。  相似文献   

13.
本钢4号高炉炉衬喷补设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怀党 《炼铁》2000,19(4):52-53
1 前言 本钢4号高炉(1070m~3)经过改造性大修,于1992年11月3日投产。该高炉首次在炉身砌筑了铝炭砖,并采用了软水冷却,炉缸部分采用了美国热压小块炭砖。1999年10月,4号高炉炉衬损坏严重,遂对其进行了热  相似文献   

14.
黄发元 《炼铁》2001,20(1):29-32
马钢2500m^3高炉生产6年7个月后,炉腹、炉身下部的冷却壁和炉腰冷却板损坏严重,计划体风16天进行更换,2000年12月6日高炉休风,到20日高炉复风,共用14天半时间,成功地更换了炉腹及其以上4段冷却壁和炉腰1段冷却板,为延长高炉寿命,采用了遥控补造衬技术,对风口以上部位进行了喷补造衬。  相似文献   

15.
大型高炉炉底采用炭砖——高铝砖综合炉底或全炭炉底并增加冷却设施,一代寿命已超过国家现在的要求。但炉体寿命的矛盾已转向炉身。炉身结构型式(包括内衬和冷却设备)几十年来是五花八门的,都在探索适合本单位的较好的结构型式。武钢高炉炉身结构型式的演变也属于这个范畴。1970年以前的是四十年代的设计型式,(见图1)即炉腰是四层冷却板,炉身下部是支梁式水箱;粘土砖质厚生内衬。这种结构型式不适应日益强化的大高炉生产,多数新炉子投产一年以后冷却设备就开始烧坏,内衬严重受侵。从下表可以看出,1965年二高炉大修时仅生产一年半,内衬只剩170毫米厚了,说明局部已基本无砖。一高炉第一代生产三年半炉身下部外壳产生严重变形,说明在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冷却壁高炉炉墙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的砖衬材质及其侵蚀程度对炉墙温度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炉炉身下部破损的基本原因及过程.结果表明:冷却壁凸台的冷却能力不足导致了凸台前砖衬热面温度始终高于其受化学侵蚀的临界温度,不可能存在稳定的砖衬层.  相似文献   

17.
武钢四号高炉炉壳应力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高炉炉壳是个相当复杂的受力体,包括炉体的重量,炉内料柱的侧压力,炉内的煤气压力,以及耐火砖衬体积膨胀对炉壳的拉力。设计中为了防止砖衬膨胀力破坏炉壳,往往留有充足的膨胀缝,炉身砖衬与冷却壁之间的膨胀缝有的部位竟达150毫米。这些过大的膨胀缝将大大降低炉身的冷却效率,而且在剩余砖衬较薄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砖衬的稳定性。二号高炉1983年大修开炉后不久,砖衬大面积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砖衬与冷却壁之间膨胀缝过大,砖衬稳定性差的  相似文献   

18.
武钢四高炉开炉初期原料供应、设备结构有不少问题,生产水平很低。1973年因炉身砖衬和冷却设备严重损坏准备停炉检修。为研究炉底侵蚀状况以决定大修或中修,作者用数学物理方法,以实测数据为边界条件,导出了碳砖炉底的热侵蚀计算式。计算结果与炉壳温度分布、残铁量等方法推算的相近。由于炉底侵蚀仅1米,决定四高炉中修。四高炉中修至今炉底状况良好,可认为推算是可靠的。作者还推导了碳砖炉缸的热侵蚀计算式。用此式计算的一高炉炉缸侵蚀尺寸与大修时的观测值也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一、炉身塌砖经过四号高炉是1970年9月建成投产的。容积2516米~3。它是我国第一座炉腹以上采用汽化冷却、取消炉缸支柱、不设炉腰托圈的大型高炉。1974年2月,因炉身冷却壁大量烧坏进行了第一次中修。1977年10月再次因为炉身汽化冷却出问题进行了第二次中修,将炉身由汽化冷却改为水冷,在沟下增加烧结矿筛分设备。1978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内大型高炉的先进水平,年平均利用系数为1.526,焦比526.3公斤。1981年2月底炉身砖衬全部脱落,4月份进行了第三次中修。四号高炉开炉以来中修次数、中修炉身寿命及产铁量见表1。由表1可见:  相似文献   

20.
张有德  何艳红  崔岩  刘永久 《炼铁》2003,22(4):38-40
1 概况 邯钢6号高炉有效容积380m~3,1个铁口,1个渣口,14个风口。采用料车上料,料钟布料。高炉冷却结构情况如下:炉缸为光面冷却壁;炉腹和炉腰为镶砖冷却壁;炉身一、二层也是镶砖冷却壁,但炉身三层和四层为带凸台的镶砖冷却壁。冷却壁材质均为普通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