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钢板筒仓的发展、特点、工艺性能、储粮性能、储粮实践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钢板筒仓储粮的应用状况,阐述了应用钢板筒仓长期储粮的可行性,为钢板筒仓的设计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我国粮食钢板筒仓的应用发展概况,介绍了粮食钢板筒仓的储粮特性,并从粮食钢板筒仓工艺设计出发,对钢板筒仓工程的工艺设计及配套设备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我国大豆钢板筒仓的应用发展概况,分析了大豆钢板筒仓的类型、制造过程和各自的优缺点.介绍了钢板筒仓的储粮特性,并对大豆钢板筒仓的工艺设计及配套设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通过对钢板立筒仓进行隔热保冷性能改造,结合机械通风,有效地降低了仓温和粮温,防止了储粮结露、结顶现象,使储粮常年处于准低温储藏环境中,延长了储粮的宜存期,更好地保持了储粮品质.同时,也为钢板立筒仓的有效使用,探索了新路,摸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肋形双壁钢板保温筒仓与钢筋混凝土筒仓和波纹钢板筒仓等传统形式的筒仓相比有诸多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强大的竖向和水平刚度、减小物料竖向摩擦力、充分利用结构材料的强度、建造和施工周期短、对气候的适应力强、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保温隔热性能好等方面,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储粮"的需要,为储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立筒仓作为机械化程度高度集中的一种仓型,目前多数作为加工厂周转仓房使用。通过对立筒仓储存小麦的储粮温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索、总结立筒仓长期安全储粮实践经验,为立筒仓长期储粮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发挥立筒仓科学储粮的功能,介绍了一种混凝土与钢板混合结构的立筒仓。针对施工过程中钢斗安装中出现的钢斗与连接法兰、连接法兰与预留孔之间的配合及安装困难等问题,论述了分段制作法兰的设计方法及钢斗安装工艺,确保了钢斗安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在钢板仓数量较多、平均气温条件较低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昌吉地区选取了部分钢板筒仓和砖混结构平房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储粮适用性、性能、成本造价、工艺操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在新疆地区,钢板筒仓可作为临时收纳仓或中转仓,供加工企业暂存仓使用,不宜作为粮食储备仓使用;砖混结构平房仓较适合作为粮食储备仓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钢板筒仓常用的几种出料方式的特点,探讨各种出料方式在钢板筒仓中的适用范围,为粮食钢板筒仓工艺设计人员、广大钢板筒仓用户在选择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立筒仓玉米的储藏保管过程中进行了两种储粮模式的应用对比试验,从粮情变化、经济效益分析和玉米品质变化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智能气调+空调控温的储粮模式安全有效、绿色经济,是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的立筒仓储粮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左青 《中国油脂》2021,46(1):100-104
针对大型钢板仓储粮和油料安全,防止储粮和油料变质及仓体倒仓,我们设计并承建了1.5万~1.65万t钢板仓,在设计中考虑了内抗仓体非均等侧压力、外抗17级飓风因素,并进行仓体保温和仓内通风,保证钢板仓储粮和油料质量安全。钢板仓比混凝土仓节省投资成本50%左右,建设工期缩短50%。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省不同地区粮仓(金山仓、金牛仓、银光仓)及粮仓不同位置(上层、中层、下层)稻谷霉菌总数、水分含量、脂肪酸值和出糙率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稻谷霉菌与品质变化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粮仓及取样层位间稻谷霉菌总数差异显著(P<0.05),银光仓>金山仓>金牛仓,上层>中层>下层。同一粮仓不同取样点位间稻谷霉菌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金山仓与金牛仓稻谷品质相对较好,银光仓最差;同一粮仓不同层位稻谷水分含量与脂肪酸值均为上层>中层>下层,出糙率为下层>中层>上层,差异显著(P<0.05);同一粮仓不同点位稻谷水分含量、脂肪酸值与出糙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霉菌总数与水分含量、脂肪酸值、出糙率均有一定相关性,脂肪酸值与水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3.
粮温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论文采用地下模拟试验、工程性试验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生态粮仓的粮食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在试验仓内布设测温电缆,定时定点监测温度,获取仓内各测点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地下储粮环境条件为基础,构建了模拟试验仓的物理模型,用数值方法分析了仓内粮食的温度场,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据此对工程性试验仓不同入仓时间的粮食温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发现地下粮仓入粮应优先选择冬季,夏季入粮时因粮温较高应采取适当方式(如机械通风)降低粮食温度,以实现低温储藏。研究表明:埋深较深的工程性试验仓的储粮效果优于模拟试验仓;地下生态粮仓仓内粮食温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基本保持稳定,且逐渐趋于地温;模拟试验仓粮温稳定在20℃左右,工程性试验仓粮温稳定在17℃左右,而对应地上仓平均粮温在25℃左右,局部粮温高达30℃,随季节变化较大。因而地下生态粮仓具有恒低温储粮的优势,有利于保证粮食品质和储粮安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浅圆仓结构、大粮堆特点和20年的使用情况,总结出浅圆仓的储粮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浅圆仓保温性好和设施配套齐全的有利条件,通过运用相应的仓储设施、改进管理模式,实现浅圆仓的控温储粮、消除"来粮质量参差不齐"、"结顶、挂壁"、"安全操作"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浅圆仓储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筒仓中稻谷的空隙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LHT-1粮食回弹模量仪测定稻谷(南粳5055)堆的表层密度及压缩密度,建立筒仓中稻谷堆的密度、应力与粮层深度关系的微分方程组,用数值方法计算筒仓中稻谷密度与粮层深度关系。采用粮食孔隙率测量仪测定表层稻谷(无压缩)孔隙率,由表层孔隙率,表层密度及筒仓深处的密度计算出筒仓中稻谷孔隙率与粮层深度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直径20米的筒仓中,在30米的筒体部分,南粳5055空隙率变化范围为61.00%~56.32%,在10 m的锥斗中,空隙率变化范围为56.32%~59.77%;在带锥斗筒仓的筒体部分,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锥斗部分,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不同直径的筒仓的筒体部分,在同一深度,稻谷堆孔隙率随着筒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建立筒仓中大豆分层压缩平衡微分方程,实验测定微分方程中的参数,数值求解压缩平衡微分方程得到筒仓内大豆堆应力分布值;建立筒仓中大豆籽粒堆放模型,求解大豆籽粒堆放模型得出筒仓内大豆堆应力与籽粒压力的关系;实验测定大豆籽粒压缩力与塑性应变关系;设定大豆籽粒产生0.4 %的塑性应变为籽粒损伤阈值,结合筒仓内不同深度大豆堆应力、籽粒压力与塑性应变,给出大豆的堆高安全域。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为8.58%~15.01% w.b.并且储藏时间为60 d~240 d的大豆,在半径为10 m的筒仓内安全堆高的范围是47.6 m~20.6 m;在半径为15 m的筒仓内安全堆高的范围是40.2 m~19.3 m;在半径为20 m的筒仓内安全堆高的范围是37.4 m~18.8 m;筒仓内大豆堆的安全堆高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筒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储藏期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通用型称重料仓工艺烦琐和设备复杂的问题,以大豆为例,运用模块化集成设计理念,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开发了一套集卸料器与料仓于一体的气固分离称重料仓。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将设备各部分构件建模,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及离散项模型对气固分离称重料仓的关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气固分离称重料仓在完成称重卸料的同时可分离轻杂,简化了称重卸料过程,新增的蝶阀模块可根据料仓内的物料量动态调整进出仓过程。综上,设计的气固分离称重料仓可用于气力输送大豆的称重卸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仓型气膜钢筋混凝土球形仓(以下简称“气膜球形仓”)的实仓储粮效果,以我国首座气膜球形仓为研究对象,小麦储粮粮堆为研究目标,对粮温、虫霉害、质量、品质、毒素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储藏周期内,小麦粮堆无虫害、无霉变,各项品质指标均处于宜存标准内,粮情稳定,质量良好,气膜球形仓是一种适合粮食保质安全储藏的新型仓型。  相似文献   

19.
对粮食入仓自动分级问题进行研究,理论上分析了矩形筒仓装粮过程中产生自动分级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采用离散单元法的PFC~(3D)程序建立实际仓体的缩尺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颗粒模拟粮食入仓自动分级的过程,在颗粒流动的动态过程中观察分级形成。在仓内装料完成并达到静力平衡后显示颗粒分级状态,.在仓内设置测量圈,分别监测圈内满仓时和删除完整颗粒时的两种孔隙率,计算出所有测量圈中破碎颗粒的含有率,得到分级情况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地下钢筋混凝土圆形散装粮仓的防水效果,把外包钢板技术引入到地下仓的建造中,把防水与结构受力有机结合起来。在空仓与满仓工况下,利用ABAQUS有限元对筒仓进行分析,可知采用外包钢板地下粮仓形变分别为钢筋混凝土地下粮仓的25.8%与14.25%,通过对仓壁进行经济分析,与钢筋混凝土地下粮仓相比,外包钢板地下粮仓可节约混凝土用量28.19%,节约钢材用量75.20%,因此外包钢板地下粮仓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