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宝斋     
《中国生漆》2006,25(1):F0004-F0004
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以漆艺为主,集研发、设计、制作、培训、营销、拍卖、展示、交流,八大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公司以弘扬中国漆文化为使命,以开拓发展漆艺事业为目标,集百名国内外漆艺名家共建“漆宝沙龙”,它是海内外唯一的中国漆艺界名流大师沙龙,是中国漆艺业合作发展与交流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2.
漆宝斋     
《中国生漆》2006,25(2):F0004-F0004
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以漆艺为主,集研发、设计、制作、培训、营销、拍卖、展示、交流,八大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公司以弘扬中国漆文化为使命,以开拓发展漆艺事业为目标,集百名国内外漆艺名家共建“漆宝沙龙”,它是海内外唯一的中国漆艺界名流大师沙方.县中国漆芗业合作发展与交流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3.
漆宝斋     
《中国生漆》2005,24(1)
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以漆艺为主 ,集研发、设计、制作、培训、营销、拍卖、展示、交流 ,八大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公司以弘扬中国漆文化为使命 ,以开拓发展漆艺事业为目标 ,集百名国内外漆艺名家共建“漆宝沙龙” ,它是海内外唯一的中国漆艺界名流大师沙龙  相似文献   

4.
漆宝斋     
北京漆宝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是以漆艺为主,集研发、设计、制作、培训、营销、拍卖、展示、交流,八大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公司以弘扬中国漆文化为使命,以开拓发展漆艺事业为目标,集百名国内外漆艺名家共建“漆宝沙龙”,它是海内外唯一的中国漆艺界名流大师沙龙,是中国漆艺业合作发展与交流展示窗口。“漆宝斋”矢志秉承中国漆艺七千年之传承,弘扬近代漆艺宗师沈绍安(1767—1835年)之风范。经由沈氏宗亲沈锦丽及其恩师承继,历经多年磨砺推崇与创新,形成独具风格的系列漆艺种类,如优必德漆线雕、漆画、脱胎漆器、漆线画、金漆画等。…  相似文献   

5.
浅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艺文化是最能体现东亚文化特质的样式之一。从古至今,东亚的漆艺文化交流源源不绝。本文以中国为视角,考察东亚漆艺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并对每个阶段状况作以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6.
浅谈传统漆艺髹饰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09,28(2):40-42
髹漆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漆艺为中国传统技艺瑰宝,漆艺髹饰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漆艺在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中与当代社会产生很大程度的脱节,在漆文化教育、漆艺产业以及漆艺创作等方面呈现低迷状态,本文试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论述,阐释漆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漆艺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漆》2015,(3):25-29
中国漆艺文化灿烂辉煌,西方国家称日本为"漆国",这是一种文化误解。《龙篇》立邦漆广告至少昭示两个问题:一是立邦漆已占领中国漆文化的市场份额;二是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漆身份陷入困境与危机。"文化立国"是日本对待传统文化的国家立场,而中国将漆艺纳入"非遗"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思性决策。立邦漆广告的问题出场,它不仅关涉漆文化本身的问题,还昭示出国家文化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归属的问题。"文化立邦"应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硬道理。  相似文献   

9.
天津的漆艺在国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翼,对外漆艺交流频繁。从教育输出到技能输出最近几年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现阶段伴随着国家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外来留学生和收藏家对中国漆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渠道来传播漆艺文化成为当下需要探讨的话题。行文通过对现今漆工艺迫切需要对外传播和传播方法的讨论,引出以天津作为蓝本推广漆艺文化的命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漆文化大国,福州是中国漆艺重镇。从沈绍安家族开创的近现代福州漆艺高潮,到沈福文建构的中国最早的漆学科,从改革开放中国漆画创作的勃兴,到新世纪漆艺走向当代,福州与中国漆艺的现当代发展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福州漆艺只有在国际的视野中展开,才会有它应有的高度,当代美术思潮与漆文化资源的碰撞、交融开启了中国的漆语时代。本次双年展旨在严谨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漆》2016,(3):7-12
匠人匠心极致精美的造物神髓,优秀的技艺代代传承,时断时续的中国漆艺造物的古老文化,触动着世界漆文化历史的进程与发展。然而有着8000年历史的华夏民族古老漆文化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并未获得国人足够的认知,我们有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探索当代漆艺与生活环境的平衡与衔接,启发漆艺人性化、人文化的深层智慧,思考传统文化再生,漆艺如何从工艺美术语言升华为当代艺术语言,更富于时代的表现力及感染力,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2.
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漆在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雕漆是漆材质运用的巅峰样式。在雕漆的发展过程中,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元末雕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从漆材质语言角度,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雕漆潜含了漆材质自身发展的规律,漆艺的历史线索是伴随着漆材质的本体特性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漆艺于汉代起大量传延至韩国,在当代,韩国漆艺跻身世界前列,漆艺质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优于中国。韩国现代漆艺在民用中追求至善之美,在时尚中传达极致之美,在宗教中寻觅至静之美,在自然中演绎精细之美。韩国漆艺美学思想昭示:漆工艺不仅是传统工艺本身的问题,还关乎"文化立国"的经济立场与艺术身份的层面。  相似文献   

14.
漆艺这一传统古老的东方艺术样式,在当下的艺术领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在艺术院校传授漆艺技艺与文化并拓展漆艺的疆域,是当下中国漆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贯穿本科二至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为了以当代的观念使用漆艺去创造、重塑漆学的艺术可能,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近年来举办了"髹漆之深度·中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并参与国际漆艺展"Diplomarbeiten"等国际漆艺学术、教学交流展,开设不同导向的教学工作坊,以专业的技艺传承与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延续着古老漆艺的血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漆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李东旭  王成民 《中国生漆》2015,(1):18-21,52
漆文化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艺术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几年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漆艺的发展也随之不断创新发展。台湾漆艺作为中国漆艺的一部分,其起源与发展到底是怎样?本文将从台湾漆艺的起源、台湾早期漆器产品、漆器产业的发展、展望等方面来概述台湾漆艺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叶杰 《中国生漆》2012,(2):32-36
漆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漆艺逐渐衰微。笔者就以当代漆艺从2000年-2011年期间的研究现状,略论当代漆艺发展之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建议,以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复兴当代中国漆艺,促进漆艺走向健康全面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1,30(4):35-38
我们对大漆的资源、环境与文化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文化中的价值决断与优势肯定,也是在当代漆艺衰微背景下的审美反思。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立足漆艺文化传统,转向漆艺生态研究。只要我们立足大漆之本,以整体"漆艺生态观"为推手,关注生活的、民用的、普及的、诗意的漆艺,东方漆艺一定重获新生,大放漆彩。  相似文献   

18.
《大漆与中国文化》通述中国一万年来的漆艺文化,对大漆在乐器、建筑、诗歌、文学、绘画、民俗、科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均作了详细、深入的研究。该书的出版必将给漆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方法,更为漆艺行业的创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发展方向。通篇不仅贯穿了大漆的真善美,还昭示出大漆的文化哲理。我相信在21世纪下半叶,有《大漆与中国文化》作为指导,中国漆文化必定是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漆始用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豪亮 《中国生漆》2000,19(1):18-21
六月份韩国朋友来四川美院访问时,权纯燮先生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漆始用于何时?这问题要确切的回答真是一个难题。人们称中国为漆艺之乡,中国漆为涂料之王,中国是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漆艺家应该对这一问题有所研究。 1961年我参与《中国漆艺美术史》编写工作时,在北京古旧书店购得一本《髹饰录》,其中明代扬明给此书写的序中说:“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家,得竹书数十车……简书折坏,不识名题…… 漆书皆科斗字”。 1961年王世襄先生著的《髹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漆艺教育有传统家族式教育、工厂机构式教育以及高校漆艺教育等多种模式,是中国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漆艺的教育模式,试图分析当代中国漆艺的教育现状,旨在探索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漆艺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代漆艺教育应在传统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兼顾研究、教学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的均衡发展,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科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