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赛春 《江苏陶瓷》2010,43(6):54-55
古今文人都爱竹,竹四季苍翠,在夏季的烈日下给人们带来清凉,冬季大雪压顶,其不屈不挠、坚韧无畏的品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养竹记》载:"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界中常见的竹子特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养竹记>里有精辟独到的论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相似文献   

3.
于洋洋大观,绚丽多彩的古今中国陶瓷珍品之中,似乎遗漏了一件身聚绝技的珍品——御用虫盆。虫盆俗称蛐蛐盆和蟋蟀盆。御用虫盆已是现今极为罕见的陶界珍品了,见之者人见人爱;不知其质者,无一不误为竹、木、漆器或紫砂之作。从陶瓷角度进行评价,其制作工艺之精湛,有胜于紫砂佳品,方、圆、瓜、竹,取形自然,大有“合阴阳气机”、生态神韵之哲趣;但又不失洒脱端庄,严谨高雅之宫庭契缘,且图文并茂,刀笔坚挺,棱如刀锋,纹似丝发,质轻若瓦,光润如瓷;即便是陶瓷大家,也很难辩认御困虫盆实属瓦器(土器)也。笔者众多古陶收藏之中…  相似文献   

4.
紫砂壶,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和谐而又妙不可思的手工艺品。用以盛茶,“外类紫玉,内如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为商者都以“诚”、“信”二字作为经营之道,谋利之本。“诚”者即以诚实、热忱之心对待顾客;“信”者则为讲求信誉。而这“信誉”又有着深刻的内涵,并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宜兴被誉为"竹的海洋",而竹文化又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君子情怀和贤者风范,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紫砂壶"一捆竹"以竹文化为题材而展开创作,撷取大自然中的竹子为形象元素,并以花器造型传递其艺术性能,带给人一目了然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共鸣。  相似文献   

7.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型,壶身丰润,加以绞泥花纹,更显生命力。竹节简洁有致,弯曲的竹把舒展有力;其中飞把竹韵壶,一节竹段为钮,光彩夺目。横把竹韵壶,三个高低不等的竹段相映成趣,惟妙惟肖,竹把缠绕,紧紧相依,尽现绞泥工艺的难度与艺术之美,《竹韵壶》线条唯美,不乏张力,尽显竹子的坚强,不畏严寒的君子象征。  相似文献   

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理想人格,是人们推崇且渴望成为的道德典范。"君子竹"这件紫砂壶作品将四方壶造型与竹子装饰结合起来进行艺术表现,本文对此件作品的造型艺术进行探析,发掘其中的"君子之魂"。  相似文献   

9.
金全大 《江苏陶瓷》2021,54(4):49-50
宜兴紫砂花塑器的创作素材,大多取源于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形态,这些自然生物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丽质天成的美感.自然界中的松、竹、梅作为"岁寒三友",具有坚贞不屈、正气凛然的品德,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是君子气质与精神的突出代表."三友逸放提梁壶"意出自然、妙夺造化,其外观形态清雅飘逸,蕴涵其中的君子之气逸放,是以壶艺形式对松、竹、梅之形态与寓意其中君子品格进行的又一次生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火柴输入甘肃前,甘肃民间取火来源和方式主要是依靠古老而简陋的火镰、火绳和“灯曲儿”。火镰是用钢为材料加工成弓形圆刀片,取火燥(用棉花经火硝脱制成),置天然火石之上,以火镰相碰击而产生火,花引燃火燥作为火种;火绳则以俗称为白蒿的植物搓以成绳,干燥后燃之经久不灭,既可成火种,又可熏蚊蝇;“灯曲儿”即《清异录》中称之为“引光奴”者,在贫苦之乡村,民若用火,则以柴薪为邻家,取邻家燃之火星,裹柴薪之中于灶前,或吹之,或摇之其火即燃,此法谓之“借火”,也称“点火”。  相似文献   

11.
彭禹旺 《景德镇陶瓷》2013,(5):I0001-I0006,F0002,F0004
“言行,君子之枢机”,《易经·系辞上》指出.透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其素养。 爱叙农田躬耕、车钳铯铣、机关行政之往事;常涉奇石异木、书籍文章、毛峰普洱之雅趣;追求乡居野里、饲鸡莳园、余晖赏荷之情调;  相似文献   

12.
竹,历来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被誉为与梅、兰、菊为伴的"四君子"之一。唐代画家王维就以竹为题材歌颂君子气节。清代郑板桥题画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竹子的不畏艰险的品格。联语:"未出土时先有节,高至凌  相似文献   

13.
紫砂壶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赏用之器,寄托文人情怀的载体。紫砂与竹相似之处,都是文人的寄情之物。《竹坡提梁》以竹塑壶,竹的君子之风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4.
“岁寒三友”图又称“松竹梅图”或直接称为“三友图”,“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于宋代文人画中,瓷绘中最早的“岁寒三友”图则出现于元青花中。宋代磁州窑虽也有松、竹、梅三种植物表现,但是都没有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表达特定的“岁寒三友”之意。元青花之所以出现“岁寒三友”图,笔者认为:元代文人画进入其发展兴盛期,其流行程度远胜宋代,而江南地区又是元代文人画家最活跃的地带,元末四大家均活动于此,由于元代汉文人地位卑微,元青花画匠中极可能也有文人画师的存在,因此,其出现文人所喜见的“岁寒三友”图也就在情在理了。  相似文献   

15.
陶瓷绘画中,竹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古诗云:"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治,雅俗共赏",竹的天性让它成为高洁的象征,"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五瑞图"中竹、松、梅、月、水,竹在中国文化和陶瓷艺术中有重要的地位。当我们用青花、粉彩、颜色釉等手法描绘竹之时,欣赏的不仅是它四季长青、亭亭玉立、清秀素雅、天姿俏丽的外部特征,也寄托了个人情感和时代审美。所以我的青花竹系列作品,是表现竹的气节,也是意在笔先,通过山乡野竹、青花幽靓表达个人的出世情怀。  相似文献   

16.
朱希睿 《陶瓷研究》2008,23(1):16-18
初识杨柳是被她的名字所吸引,她使我联想起中国古代女子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的寓意。有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情意绵绵;有“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柔弱妩媚;有“吴蓉如面柳如眉”的娇美容颜;还有“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的含蓄委婉。总之,其名如其人,不张扬且内敛,想必其画必如其人。  相似文献   

17.
翟喈 《江苏陶瓷》2012,45(6):34
人文宜兴,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之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传承的紫砂艺术文化、习文重教的良好风气塑造出了人文宜兴大雅之性。江南水乡,山水之中又有了"竹的海洋"之誉,宜兴南部山区林木荫翳,更以"岁寒三友"中的"竹君子"为最。竹子坚韧不拔的高贵品格,清奇俊秀、疏朗颀长的形态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良工巧匠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清代乾隆年间吴骞《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曰:"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将传统紫砂文化艺术创作中对"竹节壶"在创作中的应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竹文化为创作"大圆竹壶"(见图1)提供了创作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8.
周伟光 《江苏陶瓷》2012,45(1):44-44
紫砂“花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着意于潇洒的风格。紫砂“花货”以松、竹、梅等自然风物为装饰题材时,要求劲松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劲竹喻以中国传统文人内心的自喻、自尊、自省、自强的精神;秀竹则是娴静有致、俊逸潇洒:  相似文献   

19.
何叶 《江苏陶瓷》2011,(6):46-4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咏竹诗。其诗歌颂了竹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以竹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可亲、可近、可咏、可师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20.
竹文化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从竹的形貌中获得启发,从而将其看作是品格高尚的君子化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因此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必然少不了竹的身影。本文所选择的是一件以降坡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艺术品,其名为"韵竹",是在传统竹段壶、竹节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们将从泥料、造型、装饰及文化等方面细致分析来感受它的艺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