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桂北上无古界-下古生界变质构造层中发育有4类韧性变形带:丹洲群中的层状韧性变形带主要发育于中、下部,与丹洲群沿下不整合面的总体向东滑脱有关;三门街组基性-超基性岩中的韧性变形带是一种典型的透镜体型变形分解构造,是纯剪变形向单剪变形转化的产物;花岗岩体中的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于接触带的内侧,具有明显的左旋单剪效应;变质地层中的陡倾韧性剪切带则具有韧性向脆-韧性过渡特征。韧性变形带最早发育始于雪峰期,但其主变形期则与广西运动有关,是递进变形过程中顺序发展的结果,其变形变质相总体为低绿片岩相,花岗岩体中的部分剪切带可达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2.
围岩的热导率是影响岩石热接触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导率较大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宽厚,变质程度较低;热导率较小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窄簿,变质程度较高。当热接触变质带发育完整,变质带较厚,变质程度较高时,蚀变岩、热液脉体和矽卡岩就不太发育。  相似文献   

3.
鄂西北武当群矿物学特征及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北武当群变质矿物有钠长石、散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黑云母、自云母、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等.它们形成于低温高压变质条件、分属绿片岩相和绿帘角闪岩相;缘片岩相形成温度为325~350℃.缘帘角闪岩相形成压力4~7kb。整个武当群变质岩系属高压变质相系。  相似文献   

4.
木梓园隐伏花岗岩体的接触变质带由岩体向外依次为:角岩带—强角岩化带—角岩化带—弱角岩化带。根据变质相带的分布与脉岩的发育程度,可对隐伏岩体的埋深进行预测,而隐伏矿体多分布在其突出或拐弯部位。  相似文献   

5.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广泛遭受过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具有规模呈带状展布的低变质强变形构造岩区带,劈理构造常密集发育构成劈理构造变形带.其中,强变形带剪切变形强烈,出现了明显塑性流变,构成碎屑岩质脆韧性剪切变形带.变质变形程度或级别与地层时代或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相关,自下往上变质级别依次降低、变形强度递进增强.反映了区域低变质强变形作用是在"伸"、"缩"、"剪"构造机制背景下,以葡萄石-绿片岩相为特点,从区域埋藏型变质开始发生演变到剪切带内变质,不断向前递进发展变化的特征,是区域变质作用和强动力变质作用的复合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6.
激发极化法探测断裂蚀变带型金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蚀变带型金矿主要受断裂带控制,同时含矿热液与断裂两侧围岩发生绢云母化、硅化等蚀变使得含矿热液中的黄铁矿合金产生沉淀.利用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法中的视电阻率ρs确定断层及蚀变带,利用视幅频率Fs确定蚀变体中黄铁矿化程度.对河北易县孔各庄金矿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利用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法的视电阻率ρs可确定断层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利用视幅频率Fs能进一步区分断层两侧白云岩蚀变体中的黄铁矿矿化程度;利用ρs等值线分布规律可判断剖面内白云岩、蚀变白云岩及断层破碎带的存在部位及产状;根据Fs等值线的梯度变化和Fs等值线的形态可圈定含金黄铁矿化白云岩的赋存空间,间接探测金矿.  相似文献   

7.
云开变质岩区隐蔽有两个不整合面,其分别代表华夏运动与晋宁运动。上隐蔽不整合面处在海西期中-深层次的绿片岩相滑脱拆离带中,上、下岩系构成非递增变质相系;下隐蔽不整合面处在晋宁期深层次的角门岩相沿脱拆离带中,上、下岩系构成递增变质相系。以原始露头、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等资料建立的云开变质岩地层往依次为早元古代天堂山群、中一晚元古代云开群、寒武纪八村群、奥陶系及志留系。  相似文献   

8.
老厂矿区围岩蚀变具多类型、多期次、多成因叠加特点。火山岩后期及期后的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钠化,与金属矿化关系不很密切;花岗岩后期及期后的蚀变为矽卡岩化及钾化,与铜-铅-锌-银矿化关系密切;钾长石-石英细脉带与角闪石角岩相可提供较可靠的隐伏岩体信息。围岩蚀变分带(自下而上)为:花岗质细脉带—矽卡岩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钾化带)—青磐岩化带(钠化带)—铁锰碳酸盐化带。  相似文献   

9.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 ℃~410 ℃和368 ℃~431 ℃,属于低绿片岩相; 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 ℃~440 ℃和535 ℃~540 ℃,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相似文献   

10.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重点对大别山宿松变质带中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晚太古代(2.5~2.7 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两大类,经历了晚三叠纪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经历了约2.0 Ga变质作用的晚太古代岩石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鉴于花岗片麻岩的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年龄记录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变质作用特点和已有资料与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证明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等参与了扬子板块的三叠纪俯冲,并发生了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可能达到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是扬子俯冲板块在较浅深度折返的岩片。由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逆冲、推覆以及构造堆叠与剥蚀作用,造成宿松变质带中有可能卷入较深俯冲的岩片。  相似文献   

11.
长乐—南澳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变质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充分考虑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该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变质幕和原岩层位后认为:变质带是在陆上无海浸“干造山”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存在晚侏罗世的第I变质幕和早中白垩世之交的第Ⅱ变质幕,其分别与华南燕山造山运动幕I—Ⅱ和幕Ⅲ同步;长乐-南澳断裂带南东的变质岩带的原岩层位包括下古生界和下白垩统(南园组),可能还包括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文宾山组-梨山组)、上古生界和下三叠统.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难以全面描述湿式换挡离合器变结构、非定常和非数值的变拓扑工作过程的问题,基于湿式换挡离合器工作特性的分析,定义摩擦对偶片各构态的约束函数,建立摩擦对偶片变胞器,提出湿式换挡离合器变胞的图形描述方法. 采用矩阵分析法,以约束函数为元素,推导离合器各构态的邻接矩阵,解析相邻构态转换时对应的变胞函数和变胞方程,构建湿式换挡离合器工作的变胞拓扑模型,揭示换挡离合器工作状态转换的变胞机理. 基于变胞机理分析,提出更直观和简便的离合器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离合器转速变化规律的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将冀东三家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系分为上壳岩、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三类,并对各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进行了阐述。上壳岩形成于具岛弧基性火山喷发的大陆边缘环境。长英质片麻岩的原岩为TTG系列的岩石,其上普遍叠加有以糜棱岩为主的韧性剪切带。花岗岩类(紫苏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可与迁安紫苏花岗岩对比。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造山带的榴辉岩和有关变质表壳岩石中柯石英及金刚石等标志性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发现,已证明陆壳岩石能俯冲到大于120 km的地幔深度并折返至地表。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和相关的榴辉岩相岩石常常与具有低级变质矿物组合的岩石(如变质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或斜长角闪岩等)密切伴生,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联系却一直是地质学家长期争议的焦点?查明这两类岩石的变质演化历史以及相互联系,对理解大陆的深俯冲及折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分析若干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变质不均一性的研究成果及成因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岩石保存超高压变质记录的若干关键因素,包括原岩性质、变质流体、构造变形、退变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从原生沉积、后期改造、煤层的煤岩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福建省无烟煤矿井高变质无烟煤瓦斯涌出的原因与预防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陆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古板块汇聚边界及古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标志,榴辉岩作为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历来被广为关注。根据近几年东昆仑新发现的加当、苏海图、温泉、浪木日上游、宗加、五龙沟西(大格勒)等榴辉岩及榴闪岩,厘定出一条超过500 km的高压变质带,它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重要的古板块接合带。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综合大量前人资料,从岩相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对东昆仑榴辉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东昆仑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榴辉岩和退变质榴辉岩;石榴石矿物化学成分均表明榴辉岩为C型;榴辉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系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主要介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之间,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基本一致,显示出洋中脊玄武岩(MORB)特征;榴辉岩、榴闪岩温压条件近于一致,形成压力介于1.2~2.0 GPa或更高,温度不小于575 ℃,具有一个顺时针“发卡”型P-T轨迹,其变质峰期温压达到榴辉岩相;峰期变质年龄出现3个明显峰值,分别为451、432、412 Ma,432 Ma主峰期变质年龄约束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时间。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秦巴山区某变质岩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边坡与其支护结构体系的变形破坏基本特征等,对边坡 的变形破坏机制、滑坡成因作了分析,并证明了该滑坡为变质岩区较典型的双滑面推移式滑坡。通过室内试验 分析确定了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根据边坡支护结构体系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了滑坡支护结构体系选型时应注意支护结构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合理布置,使结构受力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变胞机构及其变胞机构原理,结合现有的微细加工技术,根据空间并联机构微小化设计准则,提出了基于变胞原理的微小化空间并联机构设计的方法.针对组成空间并联机构的单开链形式,在满足空间机构微小化设计准则时,提出了运动副间的配置条件.应用螺旋理论和现有的加工方法,对机构的微小化设计进行了实例分析,为机构的微小化加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宿松变质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南端,是该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变质程度相对较低,记录的变质演化信息相对较少,所以其变质P-T轨迹的构建一直是研究难点,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针对宿松变质杂岩特征性岩石——石榴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细致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研究和热力学评价。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切尔马克闪石+绿帘石+石英+金红石(Ts+Ep+Qz+Rt)、石榴石+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绿帘石+金红石(Grt+Pl+Ts+Qz+Ep+Rt)、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磁铁矿(Pl+Ts+Qz+Mag)及以绿泥石+石英(Chl+Qz)为代表等4个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其温压范围依次为591 ℃~620 ℃、0.48~0.56 GPa,606 ℃~636 ℃、1.01~1.12 GPa,600 ℃~619 ℃、0.79~0.91 GPa,400 ℃~500 ℃、0.1~0.3 GPa,展现了一个近等温升压→近等温降压→降温降压的变质P-T轨迹。P-T轨迹的构建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经历了早期快速俯冲、折返和晚期缓慢抬升过程,暗示了作为扬子板块前缘块体——宿松变质杂岩在大洋板片拖曳作用下迅速俯冲,由于板片断离在浮力作用下迅速回返,并长时间停滞在上地壳层次,再缓慢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