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探析了建筑符号的形式、意义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比附性象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象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来表征抽象观念或意蕴的方式。象征理论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比附性象征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可以给当前的建筑创作指明一个前行的方向。引入文艺学中的象征理论,分析了传统建筑中的比附性象征的约定俗成机制,总结了数字、方位、色彩、图像等比附性象征方式及其系统运用,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外建筑中几例典型的象征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象征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医学院污水处理间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建筑的表现作为讨论主题,探讨了运用具体的建筑实体表现抽象的建筑意义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该建筑设计过程是在实体,能指与所指的交互作用约束下进行的。实体,能指与所指组成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符号三角(Sem iotic T riang le)关系。一方面,设计者运用建筑实体建立叙述场景,另一方面,又通过文脉响应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强化建筑“符号”的形式(“能指”)。最终,借助具体的建筑技术手段使设计转换到建筑“符号”的意义(“所指”)。这种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过程和符号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结合。从而,论文传递出以实体,能指与所指三者的交互作用切入设计的思想方法,赋予可持续主题建筑的设计以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析了建筑符号的形式、意义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学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引发出对建筑意义的思考,并对“建筑意义的来源”、“建筑意义的表达”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希望树立一种重视意义表达和深度追求的建筑观。  相似文献   

6.
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是通过对于建筑功能的载体——建筑形态的分析,研究从建筑设计构思到具体的建筑形态的动态思维过程。“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的研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对于现代的建筑创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和美国驻印度大使馆为例,从平面设计、形态设计和细节设计3方面探讨建筑设计方法形体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寻找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性,减少建筑设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7.
对建筑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筑是由“8”字图案构成的观点。“8”字的下圆是实形——空间——体构——环境——人,它表达了建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成因关系;“8”字的上圆是调研——走访——创作——人,它反映了建筑的创作过程,上下两团的交汇点是核心层“人”,人既是建筑得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出发点,也是建筑设计作品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8.
以建筑实体为对象,以实体的表义性作为建筑形态的共同特征,对实体的基本特点和形态意义的组织方法进行了跨学科探索。其目的是分析实体的形态特征对建筑意义引导和暗示的认知作用,以及建筑实体的组织结构倾向性,对形式意义理解的影响程度。据此,对建筑形态设计涉及到的建筑识别方式、实体的性质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归纳出实体的五个基本特征,并阐述了这些基本特征与建筑空间功能属性和精神内涵的关系。同时,根据感受者对形态反应的心理活动特点,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三种具有启发性的形态组织方法。通过分析和论证认为,对建筑物质元素控制的恰当方法,是从易于识别和理解的角度使实体充分特征化。  相似文献   

9.
建筑色彩的应用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观地表达了建筑的最终效果,分析了技术条件、建筑功能、光照状况、建筑材料、建筑环境、空间要素、文化内涵对建筑色彩选择的影响制约,对建筑设计人员和该领域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种技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通过技术手段构筑的、人与自然的“介质”,建筑文化无法脱离开技术而独立存在.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如此密切的相关性,不同的地域建筑技术才赋予了建筑文化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建筑文化地域性与建筑技术的三种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筑设计者应很好地利用技术基因的文化遗传特性,并通过对地域建筑技术“基因”的把握和在地域建筑设计中的“基因”埋嵌,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不断发展地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标建筑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从地标建筑的历史本源特征和作用入手,采用实例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在古代城市中地标建筑的产生的目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古代与今天的城市中地标建筑具有形态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应当具备标定空间领域、组织空间秩序、丰富空间层次和表达空间意义等作用.最终结论是,古代城市产生地标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的防御安全,而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则应当表示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转角     
建筑的转角在建筑创作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它是建筑设计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本文试从建筑转角“弱”、“中”、“强”等处理手法上对建筑转角的创作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3.
对最近中国建筑界盛行的“欧风”、“KPF热”等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偏重形式,以“形”为主的设计倾向。并通过回顾西方建筑历史的发展段落,比较当今世界建筑大师的思想和作品,重新认识建筑的“形式”之争,指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形式”只是一种综合结果的最终表现。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形式主义的设计方法,关注诸如技术、环境、时代、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发展与变化给建筑带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给建筑师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为在校的建筑学学生和建筑设计者而作,文章概括地介绍了现代建筑舒适度控制的基本参数和广为流行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布置与选型,同时文章中选载了国内外诸多计算资料,这些资料可作为建筑设计者必要的参考加以应用。作为建筑工程主持人的建筑师,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典型设备系统的性能参数和设计手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处于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的围合界面形式对广场空间的影响,以及自然要素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原则和手法.旨在从建筑设计出发,探讨建筑形态对广场空间的影响,提高广场设计的质量,同时也要求以城市设计的观点来设计建筑,只有这样,广场与建筑方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过去或是当代,建筑设计在城市化中均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扩大化与历史建筑的拆迁,当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纯粹装饰的表达问题,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的缺失导致建筑历史发展的断层。装饰建筑设计的风格意向化不仅投射的是当今社会的文化现状,且更关切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建筑设计的风格化差异与意向化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装饰设计既遮蔽建筑又使建筑显现,建筑设计应当趋向于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因此,当代建筑设计旨在凸显人文社会的理念与意韵,同时装饰设计也使建筑中的精神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17.
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在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设计中,光线的概念应该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它与科学家对光线的物理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对光线现象的反应是有选择的注意,人对光的特性的直觉体验结果是:轻、透、亮.同时,“光”与“影”是相伴相随的,而且光与影的具象视觉效果暗示着抽象的时间的流逝.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光视觉反应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暗示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结合典型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建筑空间环境的“光”视觉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即形式的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是以地域建筑原型为基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取原则,既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又是方案地域性表达反复推敲矫正的尺度。形式的拓扑即场地、形体、平面符号等方面的拓扑,深层结构的转换即美学观念、历史文脉、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转换。最后选择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工程实例——福建省龙岩火车站,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9.
地方小城市法院建筑的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榆树市法院建筑的具体设计,从功能布局、造型设计等方面总结法院建筑的设计特征.以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以及对基地和建筑基本问题的思考来营建当代地方建筑.地方法院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语素特征,“满足功能,形成良好的场所空间,并使建筑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追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该设计以建筑自身的高低错落及体量穿插来表达法院建筑内在的建筑品质,从而形成法院建筑的内在建筑形象:肃穆而不呆板,庄重又富有韵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非线性建筑等建筑设计思想与设计作品的分析与比较,提出并论述了在当代建筑形式设计的嬗变进化过程中,从现代主义的简单外形与简单内涵,到新现代主义的简单外形与丰富内涵的价值取向;从后现代主义的复杂外形与简单内涵,到非线性建筑的复杂外形与丰富内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