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文艺  侯志军 《水利学报》2001,32(4):0075-0079
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表明,要提高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效果,就要增大挖河段以上河段的溯源冲刷量,同时减少挖河段的泥沙回淤量。而且,后者是提高挖河减淤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挖河段的底坡比降应在设计水沙条件下使水流挟沙力沿程不变或有所增大,其临界坡降至少应等于或大于水流能够克服边界摩擦所引起的摩阻坡降和为保持水流运动所需要的水力坡降之和,根据试验资料初步分析,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应大于1。  相似文献   

2.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至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及水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挖河后的水面比降调整与挖河水深的-2次方成正比;不论挖河断面大小,其水面比降的调整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在一定的时段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挖河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淤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为0.63~0.85.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汛期减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掘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0.63-0.85。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于1997年11月23日在朱家屋子-清2河段开始,这无疑是对黄河下游减淤途径的一种尝试。1998年汛期对研究河段进行了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本文主要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挖河对水位、比降和河相关系等诸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启动工程实施一年来的河道冲淤演变,在水沙条件接近90年代平均的情况下,挖河河段年回淤量占挖沙总量的54.8%,挖沙减淤比为1∶0.7左右。对其以上河段也有减淤作用。另外挖槽有吸引流势的作用,但没有改变洪水河势。从年内冲淤变化分析,挖河河段仍遵循弯曲性河道中过渡段河道洪淤枯冲的冲淤演变规律,但挖河使通水初期淤积发展加快,相对于不挖河时挖河河段淤积量增多。随着挖河河段回淤及出口以下河段的冲刷,挖河河段由淤积平衡转向冲刷,非汛期挖河河槽冲刷量较非挖河河段多。根据国内外挖槽回淤率分析,优化挖槽深度,减少挖槽与水流方向交角可以减少挖槽回淤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分析表明,挖河后在一定时段内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很大。由于黄河水沙特性和河床演变的复杂性,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黄河下游开展挖河疏浚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近两年来,重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辅以数学模型计算及对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拟定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不同挖河固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了挖河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并对挖沙减淤计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3,(10):78-79
介绍了黄河下游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模式及实施方案,利用实测资料和已有成果计算分析了引洪放淤和机械放淤对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结果表明,滩区放淤及背河低洼地改造共能处理利用黄河泥沙24.52亿t,能使下游河槽减淤31.90亿38.54亿t。同时,挖河还能够增大河槽的过流能力,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卡口河段实施挖河,则对增大主河槽过流能力的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工程规划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结合起来,既可以减轻河道冲淤,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2020年前挖河固堤的目标和规模,确定了挖沙河段和淤筑堤防的范围;在分析挖沙时段之后,确定挖泥设备主要采用挖泥船,挖河固堤的重点是陶城铺以下的窄河段及河口段。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低含沙水流挟沙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祥俊 《人民黄河》2003,25(9):16-18,25
冲积河流在低含沙水流冲刷后,床面粗化使水流挟沙能力下降现象十分明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同样由于断面展宽,床面粗化及悬沙组成也变粗,使得水流挟沙力急剧下降。因此讨论低含沙水流冲刷条件下的水流挟沙力是评估水库下泄大流量冲刷下游河道效果的关键问题。通过试验及野外资料提出的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它形式简单,与已有公式不同的是,它反映了河道边界条件(即坡降、床沙粗细及断面形态)及泥沙特性对挟沙力的影响。经黄河下游实测资料验证满意,可用以定量估算下游大流量低含沙量时冲刷的减淤作用及艾山-利津河段不淤(或微冲)需要的临界流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监测河段与边界条件相近河段、水沙条件相近年份以及长时段监测河段与上游河段冲淤变化比较,对2004年黄河河口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的减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此次挖河固堤的减淤比约为0.70,挖河对研究河段具有明显的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①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②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 .③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格立民  霍玉华 《人民黄河》2003,25(5):12-12,21
通过对1998年和2001年山东黄河实施的两期挖河固堤试验工程进行总结,指出挖河固堤中采用的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相结合的方案,既可以减少河道淤积,实现顺畅的排洪和排沙通道,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两期挖河固堤的工程实践说明,挖河固堤是一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河固堤工程的实施重点应是河口河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窄河段不同挖河断面尺度下的减淤效果,以及对河势的影响。同时,进行了数学模拟计算,以便与河工模型试验结果相互佐证。依据模型试验和数模计算结果,认为,挖河断面越大,开挖河段的回淤量越大,开挖段上游一定范围内河段的溯源冲刷量也越大。另外,挖河可以在一定时段内起到理顺河势的效果,但要维持其效果,还应有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上、下河段河道形态迥异,同流量输沙能力上段大,下段小。观测表明一定流量的低含沙洪水,就全下游来说可以产生冲刷,但对下段(艾山以下)来说往往发生淤积。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分析了下游河段的排沙比关系及不同来沙条件下泥沙冲淤强度等规律,并利用下游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关系,深入分析了艾山—利津河段不淤临界流量。结果表明这段河道不淤流量不仅与来水含沙量有关,还与河口段淤积延伸对艾山—利津段水面比降有顶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淤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来水流量减少、河运输沙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干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指导思想,似乎仍然建立在河道输沙能力强,足以将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泥沙输送入海的认识基础上.极据黄河下游水沙特性及河道的具体条件,通过试验得出河道输沙能力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河段输送各级含沙量需要的输沙流量及游荡性河段在高含沙条件下的演变特性和带来的危害.提出在下游来水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河道减淤除利用水库调节水沙外,应采取出库高含沙水流通过渠道向两岸低地放淤等综合减淤措施.其优点是大大减轻了河道的输沙负担,使小浪底水库不受或少受排沙运用制约而发挥应有的综合利用效益,还可大量节约黄河的输沙用水.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冲淤交替变化的临界河段;2黄河下游河底高程抬升幅度最大的河段在高村附近,比降最小的河段在孙口—艾山附近;31974—2002年滩唇高程在驼峰河段增加最多,驼峰河段平滩河宽远小于上游河段平滩河宽,驼峰河段平滩断面面积也较小。  相似文献   

19.
原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表明,3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km,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大堤防渗能力、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1997年汛后至2005年汛前,利津-清6河段由挖河引起的减淤量为442万-527万m^3。同时建议:①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河固堤工程;②挖河疏浚应首选在河口段实施;③开挖断面应适应小水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建库前后汇流区河势变化情况1。1黄河小北干流潼关以上19km河段,北洛河朝邑以下河段及渭河下游方山河以下河段被称为黄渭洛三河汇流区。黄河小北干流汇流区河槽宽2km左右,比降3。该河段河道宽浅、主流多变。渭河下游河宽0。3~0。6km,河床平均比降1。8~1,河槽窄深,河弯发育。北洛河下游为弯曲性河道,河槽单一、主槽窄深,河道比降1。7~6。潼关河床高程的升降变化对黄渭洛河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1。2三门峡建库前,渭河下游的冲淤基本上是平衡的,而黄河小北干流则为微淤。潼关河道天然卡口在汛期高水位时虽卡水、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