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文艺  侯志军 《水利学报》2001,32(4):0075-0079
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表明,要提高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挖河减淤效果,就要增大挖河段以上河段的溯源冲刷量,同时减少挖河段的泥沙回淤量。而且,后者是提高挖河减淤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挖河段的底坡比降应在设计水沙条件下使水流挟沙力沿程不变或有所增大,其临界坡降至少应等于或大于水流能够克服边界摩擦所引起的摩阻坡降和为保持水流运动所需要的水力坡降之和,根据试验资料初步分析,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减淤的临界比降应大于1。  相似文献   

2.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分析表明,挖河后在一定时段内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很大。由于黄河水沙特性和河床演变的复杂性,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宗波  韦直林  李士国 《人民黄河》2006,28(11):64-65,71
通过选取丰水丰沙(1983年)、中水枯沙(1986年)、枯水枯沙(1987年)和枯水丰沙(1991年)4个典型水文年的水沙条件,对12种挖河方案和不挖河方案进行了对比模拟计算,结论认为:①在几种典型年的水沙条件下,所考虑的挖河方案的减淤比均小于0.87,即都有减淤效果;②在考虑的3种歼挖河段位置方案中,越靠近下游,减淤效果越好,但差别并不是很大;③所讨论的4种开挖断面方案中,以窄深的方案4减淤效果最好,以较浅的方案3稍差,但同等条件下4种断面减淤比的最大差异仅为0.09。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弯曲型河道挖河减淤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概化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挖槽尺寸及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疏滩挖槽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一般情况下,挖槽尺度越大,挖槽上游流速增幅、控槽段流速减幅、溯源冲刷量、挖槽回淤量越大,但挖槽回淤率及挖槽效率却不是随着挖槽尺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的,对于本次试验条件而言,当挖槽河相关系处于5-8之间时,挖槽效率相对较高。在挖槽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或含沙量的减小将导致挖槽上游段溯源冲刷量的增加和挖槽回淤量的减小,而泥沙粒径的减小有利于促进溯源冲刷的产生,并抑制回淤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挖河固堤从河口开始的原因,介绍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规模、实施及原型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过补充和完善的复合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河口挖河减淤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与实测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差异在观测误差范围之内,说明模型各项参数选择基本准确,有一定的可信度;采用的复合一维(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并逐步向二维和三维模型发展,以求取得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工程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段挖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了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汛期减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掘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0.63-0.85。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黄河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原型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①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②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 .③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下游开展挖河疏浚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近两年来,重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辅以数学模型计算及对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拟定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不同挖河固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了挖河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并对挖沙减淤计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为0.63~0.85.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弯曲河道挖河疏浚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黄河利津至渔洼河段,就不同挖河方案的回淤过程和挖河效果,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河道挖槽疏浚回淤过程一般规律的模拟结果与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挖槽后上游有较大冲刷,挖槽段回淤较快。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挖槽疏浚增加了河道输沙能力,降低了洪水位。挖槽横断面面积一定时,存在一个使挖槽淤积比最小的最佳挖槽形状。  相似文献   

14.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至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及水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挖河后的水面比降调整与挖河水深的-2次方成正比;不论挖河断面大小,其水面比降的调整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在一定的时段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挖河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淤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对2001~2002年河口第二次挖河固堤疏浚试验工程带来的河口河道冲淤、断面形态变化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水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冲刷量少236.9万m^3,相对误差为22.2%,水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接近,也验证了实测资料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祖稳  胡春宏  田庆奇 《水利学报》2002,33(11):0078-0083
作者首先对挖槽减淤效果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分析,挖槽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挖槽尺度和水沙条件等两个方面,从概化模型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挖槽断面的河相关系B/H处于5~8之间、挖槽长度约为10km时,黄河下游弯曲河段的疏浚挖槽减淤效果相对较好;对于一定的挖槽尺寸而言,挖槽减淤效果随来沙系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当来沙系数小于0.025时,挖槽效果比较明显,当来沙系数大于0.05时,挖槽效果基本消失。此外,在概化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槽溯源冲刷长度等参数的经验公式,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初步估算疏浚挖槽减淤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渭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利用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对从非平衡输沙理论推导出的冲淤临界流量与含沙量关系进行了验证和对比。以此为基础,对河床冲淤特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即“相对大水冲刷、相对小水淤积”。按照来水来沙指标流量与含沙量的对比关系,将河床冲淤分成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小水淤积区2个大区,或分为清水冲刷区(绝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小水冲淤临界区、相对小水淤积区、绝对小水淤积区5个小区。  相似文献   

18.
原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表明,3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km,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大堤防渗能力、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1997年汛后至2005年汛前,利津-清6河段由挖河引起的减淤量为442万-527万m^3。同时建议:①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河固堤工程;②挖河疏浚应首选在河口段实施;③开挖断面应适应小水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黄河下游河道历年冲淤变化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水沙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经历了几个明显过程。(1)1950年至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来水来沙为天然情况,河道冲淤演变与天然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演变规律为“多来、多排、多淤”、“少来、少排、少淤”,总的趋势是河床淤积,大水淤滩刷槽,小水淤槽,淤积沿程变化、横向分布不均,年际冲淤变化较大。(2)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下游河道冲刷较快,年平均冲刷泥沙5.78亿t,冲刷范围遍及整个下游…  相似文献   

20.
张建中 《中国水利》2003,(4):47-48,50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河道减淤清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自1998年立项以来,重点围绕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及灌溉节水潜力、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系统、小浪底水库初期防洪减淤运用和黄河中下游挖河减淤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数学模型模拟和实体模型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技术途径,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国内37个单位300余人近4年的协同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专题主要研究成果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