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细晶强化机制对单相塑性材料强度和塑性的主要影响,指出细晶强化使单向拉伸硬化曲线水平移动,而抗拉真实强度和颈缩真应变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强度、塑性参数间的关系,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2.
金属材料超塑性一般要求具有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并且在高温超塑变形过程中能够保持晶粒尺寸稳定性,避免晶粒快速长大。轻合金的超塑性不仅要具备等轴细晶组织,还需要通过引入第二相或合金元素等来保证材料的高温组织稳定性,这也是当前金属材料超塑性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提高超塑性材料细晶组织稳定性的策略主要包括:析出第二相粒子钉扎晶界,双相合金的相结构之间抑制彼此生长,复合材料的增强体抑制晶粒长大以及单相合金的溶质原子偏聚等。本文概述了含析出第二相合金、双相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单相合金等轻合金超塑性组织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并从工业应用需求及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超塑性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多孔材料致密化过程中孔隙和基体的塑性流动行为;建立塑性流动法则和相关的本构关系对多孔材料致密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分析了多孔材料塑性孔隙度和理想塑性材料的孔隙塑性流动法则;考虑硬化力为塑性应变和温度的函数,推导了应变硬/软化塑性材料热弹塑性本构关系,为实现粉末材料塑性成形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光塑性和连续挤压技术的特点,总结了光塑性在连续挤压成形研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连续挤压过程的光塑性实验建模,光塑性材料的选取,试样制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本领域工作的开展指出可能涉及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INTERNET的超塑性数据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首个基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超塑性数据库,包括超塑性简介、超塑性材料、超塑性文献、超塑性专家、单位等,为广大的超塑成形工作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变分理论在超塑性成形方面的应用,建立了适合超塑性材料的变分理论的基本方程,并比超塑性材料轴对称镦粗为例验证了这些方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金属材料的超声塑性加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此文介绍了超振动在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的应用,讨论了超声塑性加工的理论机制和工艺特点,论述了超声场中的材料性能和粘塑性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变形塑性理论和理想变形假设,给出了用于复杂形状拉深件成形过程分析的所谓“一步分析法”的有关公式和有限元表达。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各向同性刚塑性材料、厚向异性刚塑性材料的复杂形状拉深件成形过程材料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拉深件毛坯初始形状进行了优化,讨论了材料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搅拌摩擦在超塑性材料焊接及成形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是保证超塑性材料焊接后仍能保持高强度和高塑性的有效焊接方法。尤其是在高应变速度、低温和较低流动应力情况,采用搅拌摩擦成形(Friction Stir Process:FSP)技术来生产超塑性材料是相对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对搅拌摩擦在超塑性材料焊接和成形方面的进展做了简要的总结,包括材料、工艺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弹粘塑性理论,推导出考虑空洞效应的超塑性流动本构方程,对板料超塑性拉伸进行了模拟研究,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具备超塑性材料的流动特征,这表明新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超塑性流动特性;同时基于新本构模型对板料自由胀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各变形阶段的厚度分布,并与Backofen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金属流变成形机理探讨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实际,对金属流变成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一维流变学模型理论出发,求出具有弹粘塑性性质的金属材料的本构方程,进而分析限三维复杂应力状态下,各向同性不可压粘塑性材料在轴对称流变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场,速度场和流量计算公式,由此发现线性粘塑性介质只是非线性粘性介质的一种极限情况,文章详细讨论了该零件的试验条件和成形方法,最后进行了试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改变单相区保温时间,研究了5种准β热处理工艺对TC4-DT钛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40 min及以下时,为网篮组织,而保温50 min及以上时,组织呈现魏氏组织特征,随保温时间延长,晶粒尺寸增大,片状α相更细更长;合金强度和断裂韧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而塑性逐渐变差。TC4-DT钛合金在单相区保温50 min时,具有较好的强度、塑性以及断裂韧性匹配,强度可达865 MPa,断面收缩率可达31%,而断裂韧性能够达到99 MPa·m~(1/2)。  相似文献   

13.
以非晶氮化硅纳米陶瓷粉体为初始材料,以纳米氧化钇和氧化铝为助剂液相烧结获得超塑性陶瓷块体材料,在1550℃的低温条件下,实现氮化硅陶瓷的超塑性成形。利用描述超塑性材料的Backofen方程,建立陶瓷超塑性成形的刚粘塑性有限元模型,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研究氮化硅陶瓷在不同条件下超塑性拉深成形过程中,成形体径向和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化,得到了氮化硅陶瓷超塑性拉深成形过程厚度和径向尺寸改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基体塑性对Al2O3f/Al复合材料增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峰  蒋建清  谈淑咏  江静华  马爱斌 《铸造》2004,53(12):975-979
通过改变试验温度和选用不同塑性基体材料的方法,研究了基体塑性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体塑性很差的Al2O3f/ZL109复合材料,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升高,其抗拉强度下降;对于基体塑性很好的Al2O3f/1050复合材料,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其抗拉强度有明显的提高;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基体ZL109铝合金的塑性不断提高,低于543K,ZL109的强度高于Al2O3f/ZL109;在543K左右,ZL109的强度与Al2O3f/ZL109相当;高于543K后,Al2O3f/ZL109的强度高于ZL109.若在使用条件下,基体为脆性材料,加入短纤维反而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若基体为塑性材料,添加短纤维能起到强化的效果,塑性越好,其强化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高强钛合金TB2斜轧穿孔管材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B2合金斜轧穿孔管材晶粒细化,斜轧态为完全β单相组织,时效后为α+β两相的等轴组织;斜轧态和固溶状态塑性指标较高,有利于进一步塑性加工,时效后强度较高;管材拉伸试样断口分析发现,斜轧态和固溶状态表现为布满韧窝的塑性断口,时效后为韧脆混合断口。  相似文献   

16.
产生具有无序的大角度界面的稳定等轴细粒,是使晶体获得超塑性能的先决条件。本文讨论了一些有工业价值的材料,通过形变热处理,在伪单相和多相材料中可获得超塑性显微组织的方法。概述了由此而产生的超塑性变形特性,例如在超塑性变形期间影响空穴的因素。考察了以铝,钛,铜,铁和镍为基的合金,还考察了铝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相及晶体陶瓷材料。报道了使铝和铜合金及不锈钢的超塑性显著提高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讨论了在晶体  相似文献   

17.
一种建立热粘塑性材料本构关系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于建立热粘性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应用实例证明,指出这一网络不仅可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还要为塑性加工智能仿真提供准确原始信息。  相似文献   

18.
根据Mg-Li二元合金相图设计了三种Li含量的Mg-Li合金。这三种合金分别具有α单相、α+β共晶和β单相组织。对三种合金分别进行了拉伸、冲击试验和断口分析。结果表明:Mg-3.5Li(α相)合金有最高的抗拉强度和最低的塑性及韧性,拉伸和冲击断口主要呈脆性断裂特征;Mg-8Li(α+β共晶)合金有最好的屈服强度、塑性和韧性,拉伸和冲击断口主要呈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β相区等温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对TC18钛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C18合金显微组织对等温锻造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两相区等温锻造和单相区等温锻造的显微组织分别为双态组织和网篮组织;与两相区锻造相比,β相区锻造获得了更高的强度和断裂韧性,但塑性有所降低,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强度和塑性均呈现下降趋势,断裂韧性稍有升高。β相区变形量较小时,组织遗传性导致合金保留了部分魏氏组织形貌,塑性较低,断裂韧性较高;当变形量达到60%时,晶粒破碎程度大,次生片状α相发生一定程度球化并弥散分布,组织变得均匀细小,合金强度和塑性保持良好的匹配,断裂韧性较高,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用于建立热粘性塑性材料本构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ANN),通过应用实例证明,指出这一网络不仅可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还能为塑性加工智能仿真提供准确原始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