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述了利用细胞、细胞器作敏感元件在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细胞器的分离及固定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识别和计数微生物细胞的 伏安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报道了一种半微分循环伏安型生物传感器,可同时完成对细胞的识别数。该传感器由一个平面热解石墨电极、铂电极及Ag/AgCl电极的三电极系统组成。将阻留微生物细胞的滤膜紧附在工作电极表面,然后在工作电极与对极间施加一扫描电压,进行半微分循环伏安扫描,记录伏安图谱 。  相似文献   

3.
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体与离子通道是存在于细胞膜的天然生物传感单元.在对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研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开发该类传感器所面临的具体困难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本领域最新研究的纳米孔支撑的双层类脂膜体系、受体与离子通道耦联的电活性细胞受体,以及基于细胞传感器的受体与离子通道研究等新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手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对受体与离子通道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生物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至少两个电极,其中,传感器本体的一端为采集端,另一端为电接触端;采集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样品室的凹槽,凹槽开口长度大于或等于采集端端面长度的一半;电极位于传感器本体内部,一端与凹槽内的液体样品相接触,另一端位于传感器本体的电接触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入口封堵而导致液体样品进入液体样品室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省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设置的空气逸出口,因此在生产时更简单,更方便操作。  相似文献   

5.
新型的细胞外电信号传感芯片是采用0.6 μm标准CMOS工艺设计制造,片上集成了6×6单元有源传感阵列、模拟多路选择器、输出缓冲器、参考源和数字控制电路.有源传感单元面积为60μm×60μm,包含15μm×15μm的传感电极和预处理电路,能够线性放大幅值范围100μV~25 mV的微小信号,电压增益为40dB.并采用相关二次采样工作模式降低固定模式噪声,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在标准CMOS工艺基础上,应用无电浸镀金改进传感电极的生物兼容性,并采用特殊封装技术提高芯片在溶液环境中的稳定性.溶液中模拟生物信号测量验证了该芯片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传感技术结合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电子学等交叉学科.在医药工业、食品检测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和易于微型化以及便于在线监测等特点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其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物分子的固定化.纳米技术的兴起为此带来无穷想象和诸多可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纳米多孔材料和介孔材料等,被用于生物组分的固定.在保持固定化生物组分活性的同时又促进有效的电子转移.按照结构的不同类别,综述了近十年来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对生物超弱发光现象的研究,研制该探测系统,以用于在常温下对生物样本的超弱发光现象进行测量。采用多种措施降低外界环境对探测系统的影响:选择灵敏度高、暗电流低的光电倍增管作为核心探测器件;制作测量系统专用暗箱保证测量环境的高信噪比和稳定性;设计了进行生物细胞与组织超弱发光实验的多波长激励光源。经过多次实验,系统在11.5℃环境温度下的本底噪声的平均值为43.5CPS,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系统信噪比高,稳定性好,能够在常温下对生物的超弱发光和延迟发光现象进行观察,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硅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兴起了对细胞及细胞阵列传感器的研究。由于要分析单个细胞以及细胞网络间的功能性信息,对表面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际上细胞传感器表面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多种处理方法应用于细胞传感器的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我们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该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超分子水凝胶可以对多种多样的外界刺激物做出肉眼可见的响应,因此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软物质材料应用在生物传感器、可控药物释放以及可再生药物等领域。最近,日本科学技术机构的Hamachi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超分子水凝胶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生物指标分子的裸眼检  相似文献   

10.
巨磁阻抗(GMI)生物传感器是基于一些非晶磁性材料的高灵敏巨磁阻抗效应的一类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对巨磁阻抗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