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探讨林纾译文不忠的原因,指出翻译不是静态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受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制约的,译者主体性积极介入的一种动态的语际转化过程。正是这种动态的转化过程,才有有意识的翻译"不忠"现象。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在多重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转换活动。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古诗英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 译策略,妥善处理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本文以皮特·哈里斯的英译《长恨歌》为例,考察译者如何依据源语诗 学特征与译语读者需求,在诗歌的音、形、意三方面采取折中翻译策略,从而顺应双重文化语境,最大化地传达 原诗的语言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Verschueren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双语交际的翻译过程必须顺应语境成分、语言结构和翻译的动态过程。杨译本《红楼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翻译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游记》的余国藩译本和詹纳尔译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语料库,试图详细地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层面探究两译者的独特文体风格。发现余国藩和詹纳尔的确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特定的文体风格。发现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是造成两译者截然不同的文体风格的主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意识的受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和遵从特定的翻译规范,形成了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的文化学派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操控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改写。从诗学的角度对林纾的《黑奴吁天录》译本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了中国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诗学和林纾的个人诗学观对其翻译行为的制约,进而分析了林纾的这一译作对晚睛社会诗学产生的影响。以上研究进一步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碰撞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最终要实现跨文化的语用等效,即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文中从关联—顺应理论模式的视角出发,提出公示语实现语用等效翻译不仅需要关联原文,推断原文的交际意图,还要评估译语读者语境,适应译语特色,顺应读者的心理、社交和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的学生Gutt随之提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同并坚持翻译是一种交际,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结合关联翻译理论分析《论语》译本,并据此提出检验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是否在译语中重现原文中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诗歌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常为译者设置藩篱.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形式美会因译者重视意象意境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从接受美学出发,通过分析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及期待视野变化所带来的审美距离——影响读者审美体验的重要指标,结合孟浩然《岁暮终南山》的六种译本,揭示审美距离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原典故蕴含着中原悠久的历史文化,典故的正确翻译,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视角出发,在典故翻译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适应,实现原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平衡一致,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得到彰显。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无论是译者的"适应"还是"选择",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休戚相关。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不同译者的"适应""选择"行为的方式、特点、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的发起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建了主要交际主体和交际时间空间。译者传递跨文化信息过程中能动作用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译者负责领会翻译发起者意图,分析源语语篇,制定策略,满足译文读者群需求。文章概述并解析影响翻译过程的语篇外部和内部要素。语篇外部要素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篇功能;语篇内部要素包括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译者基于此认知,须于分析源语语篇之际,结合语篇内外部要素综合考量,运用确定之恰切翻译策略,恰当实现翻译意图,创造出合适译文,藉此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机器辅助写作翻译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这个系统,用以辅助写作翻译过程,规范人与计算机的分工与协作。该系统可以对单词、词组,以及词的搭配给出更精确的翻译解释,实际应用的结果也表明,它能有效地帮助中/英文用户更流畅的书写和翻译英/中文,保证写作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此系统具有文本搜索、对应片段搜索和翻译记忆管理工具,文本搜索工具允许用户查询已经翻译好的文本或参考文档;对应片段搜索工具帮助用户检索出一个单词或一种表达方式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对应翻译结果;翻译记忆管理工具保存了文本片段的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机器辅助写作翻译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这个系统,用以辅助写作翻译过程,规范人与计算机的分工与协作。该系统可以对单词、词组,以及词的搭配给出更精确的翻译解释,实际应用的结果也表明,它能有效地帮助中/英文用户更流畅的书写和翻译英/中文,保证写作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此系统具有文本搜索、对应片段搜索和翻译记忆管理工具,文本搜索工具允许用户查询已经翻译好的文本或参考文档;对应片段搜索工具帮助用户检索出一个单词或一种表达方式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对应翻译结果;翻译记忆管理工具保存了文本片段的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结果。本文从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理解,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