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亦农  周洁  李勇刚 《红水河》2004,23(4):1-3,8
龙滩水电站于2003年11月6日胜利实现大江截流。论文论述了截流前对截流时间、方式及戗堤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对戗堤轴线、龙口位置及宽度、抛投材料进行了合理选择,保证了截流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影响立堵截流难度的各种因素,其中水力因素包括截流落差、截流流量,截流水深等,非水力因素包括抛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河床面的粗糙程度等;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介绍了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各项措施,包括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采用双戗堤截流、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运用宽戗堤截流、平抛垫底减小水深预防堤头坍塌提高截流安全度等。  相似文献   

3.
河道截流工程的进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介绍国内河道截流工程采用的方法和进展。其中戗堤截流,包括立堵、平堵和平立堵结合,以及单戗堤、双戗堤进占等。80年代以来,为了减少截流难度,多采用综合措施。此外,还介绍了长科院对葛洲坝等工程截流抛投块体的稳定研究,促进了抛石截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1997年11月进行,取得了成功。截流方案曾比较了上游单戗立堵和浮桥平堵两种,最后确定采用“上游横向围堰背水侧截流戗堤单戗双向立堵,下游戗堤尾随,预平抛垫底”的截流施工方案。实施中首先对河床高程低于40m的深槽部位进行平抛垫底施工,并在连接段和预进占段进行防渗墙生产性试验,与此同时进行上、下游戗堤预进占施工,于1997年7月形成上、下游戗堤口门。9月戗堤恢复进占,10月27日上游戗堤形成40m宽的小龙口,11月8日顺利合龙。  相似文献   

5.
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影响立堵截流难度的各种因素;水力因素包括截流落差Z、截流流量Q,截流水深h等,非水力因素包括抛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河床面的粗糙程度等;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介绍了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各项措施,包括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采用双戗堤截流、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运用宽戗堤截流、平抛垫底减小水深预防堤头坍塌提高截流安全度等。  相似文献   

6.
论述江河截流的发展历程,具体研讨了流水中截流抛石的稳定性、群体抛投不均匀粒径石块截流的稳定性、深水截流问题、双戗堤截流问题、宽戗堤截流问题等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进展。认为我国现在的导截流理论、关键技术、模型试验等的水平已全面跨进国际导截流工程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7.
双戗堤截流时下戗堤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堵截流计算的核心内容是龙口流速的求取,因为龙口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截流时所选择抛投料粒径的大小,可以说是衡量截流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流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双戗堤立堵截流中,当上戗堤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流速最大的时候,下戗堤是否能够壅水,从而降低上戗堤的截流难度这个问题,论证了双戗堤立堵截流水力控制条件的正确性,为双戗堤立堵截流的顺利施工提供判断依据一  相似文献   

8.
铜街子电站施工采用河床土石断流围堰、左岸明渠全年导流方案。截流则采用上围堰下戗堤自右岸至左岸的单戗立堵方案。截流戗堤全长约160m。龙口布置在左岸,长80m。堤顶宽22m,堤高10~11m。河床截流于1986年11月11日21点30分结束,截流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龙口截流流量为1000~700m~3/s,龙口抛投量为10560m~3,截流时间约为20小时。截流过程中,左裹头上下  相似文献   

9.
大江截流水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深和流量均为世界之最,且截流施工期要保证长江航运通畅。为解决深水截流进占中的堤头坍塌问题,长江科学院应用1:40与1:80两座模型对坍塌机理防坍塌工程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减小截流水深即预平抛垫底措施,这样能大幅度减缓截流戗堤坍塌的危害程度。同时对预平抛垫底抛投材料的漂移特性,施工期通航水流条件及跟踪预报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腾龙桥一级水电站位于龙江干流,采用单戗堤立堵、左右岸双向进占的截流方式,戗堤最大高度约为11.50m,龙口预留宽度为38m,分为困难区和非困难区2个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抛投材料,工程最终于2015年11月23日顺利完成截流。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力学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俊  饶冠生 《人民长江》1998,29(1):5-7,16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已于1997年11月18胜利实现。结合大江截流实践,以及截流跟踪预报试验研究,阐述了长江科学院多年来所取得的大江截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及工程实践效果。针对戗堤进占头坍塌及坍塌机理,提出了减小截水深即预平势垫底措施,这样能大幅度减缓截流坍塌危害程度及发生频率,同时对预平势垫底抛投料漂距特性、提前束河槽的口门宽度选择及施工通航条件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二期施工围左岸,进行主河床截流,迫使江水从右岸导流明渠下泄,为减小截流强度,满足明渠通航要求,围堰在1997年汛前进行了预进占和垫底平抛,预留460m宽的口门度汛,在汛期各级流量与不同口门宽度条件下,对导流明渠分流比,非龙口段线堤口门的流速,落差等水力学要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实时校验,计算成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水利工程施工截流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仲平 《人民长江》2005,36(12):11-12
概述了截流技术进展,指出截流技术的发展趋势:立堵(或立堵为主)逐渐代替平堵;立堵截流中用平抛垫底防止堤头坍塌,降低截流难度;趋向较高水头截流,可减少导流隧洞或导流明渠工程量;现代运输和吊装机械的发展,使采用更大块重、更高抛投强度实现高水头截流成为可能;为实现高落差截流,可采用双戗或多戗截流方式;加大抛投强度,由于施工机械快速发展,能较快速截流,加快围堰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4.
结合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研究确定了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截流戗堤的布置、龙口位置的选择、龙口段和非龙口段的划分、施工进占抛投方式,以及降低截流难度、提高截流抛投强度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
龙口下游水深对截流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截流水力学指标在当时国内甚至国际截流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认为这与龙口下游较大的水深有关.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龙口下游水深 ht 与龙口上下游落差z有密切关系,ht的增大可使相对落差z/ht明显减小,z/ht的减小有利于抛料在戗堤前沿冲刷面的稳定;同时,龙口下游水深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河槽底部流速和垂线平均流速,而抛石重量对流速的变化非常敏感,流速的降低,可使抛石重量大大降低,从而降低截流难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施工截流风险率估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钟登华  黄伟  安娜 《水利学报》2006,37(10):1212-1216
在综合考虑截流过程的水文及水力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截流风险数学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天然来流量和分流建筑物泄流能力、龙口泄流流量、戗堤渗流流量的模拟。通过分析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了相应的概率模型及其抽样公式。采用Monte-Carlo方法对模型进行随机抽样,通过统计分析,获得截流风险率的估计值。最后,采用中心极限定理,依据模拟的次数,给出截流风险率估计值的绝对误差和置信度。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验证了所建的模型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17.
枢纽采用分期导流的方式施工,先围左岸泄水建筑物坝段,河水由右岸束窄的河床泻泄 ;第二期围右岸电站厂房坝段,河水由左岸泄水建筑物坝段的临时导流底孔和导流缺口渲泄。一、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皆采用心墙式复全土工膜作防渗体,两侧填石渣的围堰型式,纵向围堰为混凝土围堰。二期上游围堰截流以立堵方式单向进占,龙口宽87.5m,实测截流流量范围为675m^3/s-345m^3/s,龙口合龙流量345m^3/s,单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重要堤防典型二元结构堤基的地下水流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二维模拟结果表明:被河泓切割的承压含水层动态与江水位关系密切;表层弱透水层主要通过与承压含水层之间的补给排泄而受江水位的间接影响;全封闭防渗墙会制约堤防保护区承压含水层对江水位变化的响应;承压含水层透水性越强,这种制约作用越显著;全封闭防渗墙会使堤防保护区潜水含水层动态基本上不受江水位变化的影响。三维模拟结果表明:全封闭防渗墙端部自由绕渗会使端点附近承压含水层动态受防渗墙的影响减小;承压含水层的透水性越强,绕渗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越大;绕渗在潜水含水层的作用则小得多,甚至可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19.
从射水法造防渗墙施工新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防渗墙墙体整体质量评价和技术经济分析等角度,介绍了射水法造防渗墙施工新技术及其在洪湖长江干堤田家口段试验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从1995年到1999年间有4年发生特大洪水,大小共计几十个堤垸溃或愉。1999年7月益阳民主垸溃疡后,长江不文部门组织施测了从溃口开始到堵口复堤期间长达90多天的水位、流量、溃口地形、河订地质等资料。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结合附近基本文站网的资料,把民主垸溃决作为一次分洪溃口的试验模型,对民主垸的入出流过程、入垸总水量、垸内 作用、资水中下游河段水位降低幅度及出险成因等方面进行限分析,为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