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偏光显微镜对不同结构基体炭,包括热解炭、沥青炭、树脂炭进行形貌表征和分析。通过试验观察到热解炭的微观结构主要分为粗糙层结构、光滑层结构、过渡层结构和各向同性结构,热解炭表面为球冠形结构;沥青炭的主要形貌结构主要有镶嵌型结构,区域与镶嵌并存结构,区域与流线型并存结构,流线型结构;树脂碳的结构主要为表面光滑的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先进聚合物基结构复合材料在导弹和航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近十多年来先进聚合物基结构复合材料在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及航天飞行器的太阳电池阵结构、有效载荷结构、本体结构、桁架结构、热控制系统和压力容器中的应用,并简要分析了先进聚合物基结构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跨度空间结构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影剧院、大型商场、工厂车间等建筑中应用广泛.本文就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形式主要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薄壳结构等五大空间结构及各类组合空间结构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和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对医用胶带(包括基材及胶粘剂)的结构及热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材结构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2-基材结构、νsCH2-基材结构、νC=O-基材结构、δCH2-基材结构、δsCH3-基材结构和ρCH2-基材结构,基材的主要化学结构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胶粘剂结构的红外吸收模式包括νasCH3-胶粘剂结构、νasCH2-胶粘剂结构、νsCH3-胶粘剂结构、νC=O胶粘剂结构、δasCH3-胶粘剂结构、δsCH3-胶粘剂结构、νasC-O-C-胶粘剂结构和νsC-O-C-胶粘剂结构,胶粘剂的主要化学结构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基材及胶粘剂结构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孙东 《四川水泥》2023,(4):133-135
框架剪力墙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施工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施工质量。从结构体系受力、结构刚度和强度方面分析框架剪力墙的结构特点;从施工准备、钢筋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模板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分析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并提出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评估构件风荷载影响、保证框剪结构精简化、预防控制混凝土裂缝、重视剪力墙弹性性能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针织结构复合材料应用情况,描述了经编多轴向结构、经编间隔、针织管状与针织异形结构等针织结构复合材料的特点与性能,以及针织结构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领域、车船制造、建筑工程、柔性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针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苯乙烯、聚丁二烯和聚异戊二烯标准样品复配,建立了利用红外光谱工作曲线来测定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橡胶(SIBR)中苯乙烯、丁二烯反式-1,4结构、丁二烯顺式-1,4结构、丁二烯-1,2结构、异戊二烯-1,2结构、异戊二烯3,4-结构和异戊二烯-1,4结构等7种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了使用红外光谱联立解方程组法来测定SIBR多种微观结构含量的困难。该方法方便、准确、可靠,也适用于嵌段共聚物SIBS的微观结构测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DSC/TG、FT-IR、XRD、元素分析、SEM、TEM和HRTEM系统研究了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碳化中的结构演变与碳纤维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中温碳化时,未环化的—C≡N基团继续反应。高温碳化进一步脱H、脱N形成C六元环结构。T-700碳纤维的002衍射峰强度明显高于自制碳纤维,层面间距d002小、石墨网堆叠厚度Lc大、结晶度高。碳纤维呈皮芯结构,表皮由片层堆叠而成,结构致密,含大量纳米级微晶的石墨层结构沿纤维轴取向好,而芯部结构疏松。碳纤维皮芯结构的非均质性由原丝和预氧化纤维的结构演变而来。碳纤维分子结构中存在条带结构和球形结构。条带结构的碳层与原丝分子链条带结构状态十分相似。球形结构的碳网面围绕球心排列,与预氧化纤维的球形结构类似,表明原丝至碳纤维的结构转化过程中纤维分子链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从综合权衡方案设计、充分考虑水泥工厂建筑结构特点、合理确定结构技术的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合理选择界限值、正确理解结构规范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水泥工厂建筑结构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并简要介绍了结构方案选择的一般方法、目标函数法和综合选择法,提出了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等水泥工厂建筑结构要点方案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广州化工》2021,49(6)
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其质轻、高导电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备电磁屏蔽材料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制备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对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针对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插层结构、隔离结构、三维特殊结构及层状结构等微观结构,介绍了不同基质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特点对材料电磁屏蔽效能影响的机制,最后展望了研究石墨烯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就静电纺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应用展开了综述,讨论了杂乱结构、有序排列结构、花型结构的纳米纤维网、纳米管的结构设计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税制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而且事关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税制结构出现了许多问题,优化税制结构这一课题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从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优化税制结构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要原料、耐热添加剂[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SBS)、聚乙烯丙烯酸酯橡胶(AEM)、氟橡胶(FKM)和氯磺化聚氯乙烯(CSM)等]作为厌氧结构胶的改性剂,制备双组分非混合型耐热厌氧结构胶,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出制备该厌氧结构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混合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耐热添加剂为AEM且w(AEM)=20%时,厌氧结构胶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该厌氧结构胶可在150℃以下长期使用、200℃时短期使用,并具有良好强度和韧性;此外,该厌氧结构胶的耐溶剂性能优良,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粘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秦玮 《水泥工程》2012,(5):82-84
伊拉克SCP日产5000t熟料生产线窑尾框架及预热器由浙江中材水泥设计院设计,其中窑尾框架主体结构底部两层为砼框架结构,上部六层为钢管砼柱加钢管支撑结构。重点介绍了该窑尾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钢管砼立柱中砼的浇灌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变药型、以不同盐溶液为内水相、化学发泡法3种方法制备微气孔球扁药。利用测量堆积密度和扫描电镜观察药粒剖面结构等手段表征孔隙率和孔结构。结果表明,将球状药改型为球扁状药,药粒中大孔和小孔均为通孔结构。当内水相盐浓度高于0.20g/cm3时,药粒中大孔和小孔均由闭孔结构向通孔结构转变。采用化学发泡法制备微气孔球扁药,小孔均为闭孔结构,不同驱溶量发泡对大孔结构有很大影响,驱溶量为29%时,发泡制备的球扁药中大孔为通孔结构。实验采用的3种方法均能有效控制微气孔球扁药中的通孔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活化剂、正丁基锂为聚合引发剂,经阴离子聚合反应顺序加料方式合成了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SIS。讨论了SIS结构变量如嵌段比、分子量、分子构型的变化对SIS的机械力学性能、溶液粘度与熔融流动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了SIS粘合剂的性能与SIS结构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PVAc醇解纺丝初生纤维成形机理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讨论了PVAc醇解纺丝初生纤维成形机理、分子结构的变化和超分子结构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醇解纺丝是通过冻胶化和醇解,形成结构均匀的冻胶态高醇解度PVA初生纤维。该纤维经高倍拉伸和高结晶化,从而得到高强高模PVA纤维。  相似文献   

18.
钙矾石是硫铝酸盐水泥、通用硅酸盐水泥以及其他无熟料水泥等胶凝材料的重要水化产物之一,其晶体结构由中心柱和平行中心柱的沟槽组成。沟槽结构围绕中心柱呈六边形排列,硫酸根和水分子在沟槽中通过氢键网络将整个结构连接在一起。在水泥等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中,钙矾石晶体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反应物离子的过饱和度、温度、减水剂、氯离子、晶种等外部因素往往会改变钙矾石晶体结构中水分子和氢键的数量,进而改变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形貌等。此外,在合成钙矾石晶体过程中,搅拌桨型式及转速等也会影响钙矾石晶体结构和形貌,从而造成认知的不统一。本文在系统综述钙矾石晶体结构基础上,详细汇总了各种外部因素对钙矾石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各种研究手段,并对钙矾石晶体形成与形貌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固-液-液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3对三相旋流器结构参数和分离效率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调整结构参数,包括:溢流管径、溢流管插入深度、进料管结构、圆筒段结构和集砂桶的结构等,可以极大地提高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为今后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ith a core–shell structure or an internal micro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from a homogeneous solution using a conventional single‐nozzle electrospinning setup. Because of the poor miscibility of poly(ethylene oxide) (PEO) and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 (CS), the two polymers will separate into a core–shell structure (PEO as core, CS as shell) or an internal micro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PEO as discrete phase, CS as continuous phase) depending on the fraction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solution. Moreover,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transforms to the internal micro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with a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PEO fraction. The reason for the transition of these internal structur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phase separ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phase separation proceeds in a mechanism of nucleation and growth; however, the internal micro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results from spinodal decomposition. Therefore,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PEO crystallization. Since both PEO and CS are biocompatible polymers, together with being able to control the fiber internal structure (core–shell or microphase separation), these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ill have a great future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