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渗流公式,确定了储层速敏伤害半径;分析了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的矿物成份及堵塞因素,研究了新型酸化解堵剂。现场试验11口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提高注水井吸水厚度,增大油层吸水能力,并且现场施工成功率高、有效期较长,可满足杏树岗油田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其酸化增产规律与常规储层存在差异的情况,引入含启动压力梯度的低速渗流方程。在考虑储层酸化改造后,酸化半径内启动压力梯度减小甚至消失的前提下,推导出了径向稳态渗流下污染井酸化前后的产量公式,并进一步推导出了在酸化半径内完全和部分解除污染时分别对应的增产率表达式。用一算例对比分析了达西渗流与非达西渗流下低渗透储层污染井及未污染井酸化增产规律的差异。某低渗透油藏两口井酸化后的生产数据分析表明,达西定律不适用于低渗透储层酸化增产效果分析,其与广义达西定律导出公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低渗透储层未污染井也适宜进行酸化增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酸化作业作为油井解除近井地带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渤海油田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笼统酸化,通过将酸液挤入地层,与近井地带的胶质、黏土等反应,疏通地层孔道,达到增产的目的。但对于地层非均质性强的地层,酸液容易进入渗透性好的地层,对堵塞层位无法实现解堵;疏松砂岩经酸液浸泡易垮塌造成地层出砂等风险。  相似文献   

4.
水平井酸化伤害机理与垂直井有明显的差异。基于钻井液的侵入特征和水平井渗流机理,分析了水平井的伤害特征;采用理论模型计算不同井段钻井液的等效污染深度,通过体积变化得出不同井段处的污染带半径;结合砂岩基质酸化模型,有效计算水平井酸化酸液用量。为水平井酸化增产提供了优化设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技术在全国油田开展的较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多数油田增产幅度小。火烧山油田从开发初期就进行了酸化增产实验 ,酸化效果明显好于其它油田 ,分析原因主要有 :火烧山油田储层以钙质胶结为主 ,泥质含量低有利于酸化作业 ;储层发育隐裂缝沟通了远井地带 ,只要近井地带渗透率增加便可以增加供液能力 ;被方解石充填的充填缝被溶解后可达到后期造缝目的 ,渗透率呈数量级提高 ;储层堵水污染后 ,近井地带用氧化酸处理后可增加供液能力又可以启动新层 ;乳化酸和缓速酸体系的应用增加了酸化处理半径 ,多方面原因使火烧山油田酸化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柳岸 《青海石油》2005,23(1):37-43
渗透率梯度仪是一种测定岩芯液体渗透率的仪器,它是利用梯度分析法来评价油田生产、作业对地层的损害程度。砂岩酸化是油田开发中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泥浆污染用酸化解堵是油气层保护的一项内容。酸的浓度和类型选择直接影响其效果的好坏,选择低伤害泥浆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渗透率梯度仪可以提供这些依据,可以评价酸化作业后的地层受影响的程度和深度。本题主要是进行室内砂岩酸化摸拟评价工作,证实渗透率梯度仪在酸化效果评价中的可行性;其次,为油田酸化和青海油田该仪器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砂岩酸化技术在晋45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基质酸化技术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传统技术。在晋45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结合储层特点和油水井表皮堵塞特点,发展和优选了酸化工艺技术,即开发前期应用普通土酸酸化进行表皮解堵;中期应用自生土酸进行重复深度酸化;后期进行暂堵酸化。该技术已在晋45砂岩油田经过多井次现场应用,增产、增注效果明显。酸液配制方便,现场施工简单。  相似文献   

8.
射流酸化解堵是用于低渗透油田增产增注的新技术,可根据地层堵塞情况及程度,选择酸液种类和酸液浓度、射流脉冲频率、处理时间和处理层位。从水动力学和酸化机理的角度,对射流酸化解堵的基本原理、工艺技术加以论述,并运用实际井例证明该技术解堵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海上高温低渗油田酸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中34油田油藏孔隙度渗透率比较低、温度比较高(大于120℃)的特点,结合储层伤害原因分析,根据室内试验结果,采用多氢酸体系对渤中34油田的油井进行酸化增产作业。通过对渤中34油田5口井(均为新井,完井后基本不出液)的酸化施工,酸化成功率达到100%,酸化后各井均达到甚至超过配产要求,这表明多氢酸体系对于高温低渗砂岩地层,能够有效地解除钻完井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与常规酸液体系相比,多氢酸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效果明显,对于类似海上油田酸化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砂岩地层的注水井酸化,目前主要是利用土酸体系对地层粘土或其它污染造成的堵塞进行化学溶蚀,来清除堵塞,恢复和提高地层渗透能力,但是该体系存在反应快、有效处理半径小、易造成二次伤害的缺点,尤其对出砂严重的地层,容易使井筒附近形成空洞,造成生产事故,针对此情况,从2004年起,研究了适合濮城油田外围区块地质特点的多级深部酸化技术,经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增注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峰油田长8油藏低渗、细孔喉、砂岩泥质含量高等储层特点,分析了储层堵塞的原因,通过理论及试验优化出了本区块酸化增产的酸液配方。使用土酸酸化角井成功率相对较高,边井成功率低,复合有机酸酸化增产技术从应用效果看好于土酸酸化,为该地区措施提高单井产量积累了一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酸化解堵工艺在油田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且各大油田根据地层实际情况对酸液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主要从酸化原理、体系分类及体系应用三个方面介绍该工艺技术在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和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应用。实际应用表明:酸化解堵技术能够有效解除近井地带的堵塞,改善和恢复地层的渗透率。  相似文献   

13.
酸化是碳酸盐岩和砂岩地层油气井获得增产的常规措施,以往许多地区的油气井酸化处理增产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常规酸液以及不适当的室内试验及设计程序。本文提出一种模拟井下条件的酸/油乳化和酸渣试验方法,这是进行有效酸化设计的关键。该研究程序改进了酸化处理的试验、设计、质量控制和作业评估技术,增产效果证明这些新的质量控制和设计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注水井酸化是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堵塞,恢复和提高注入能力的有效措施。介绍了描述砂岩酸化设计的基本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模型借助Stim CADE软件探讨了建立注水井酸化的个性化设计实现方法,并且给出了应用该方法进行的现场设计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5.
酸化措施是碳酸盐岩、砂岩油气井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酸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酸化工作液和酸化工艺,针对不同改造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层情况,选择不同酸液体系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58043井是克80井区P1f层生产井,该井自2001年3月22日投产以来共进行过2次针对油层的酸化改造措施,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主要就这2次酸化措施的设计、施工和效果情况做一分析,为今后的酸化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滩海油田储层地质、岩矿、流体及储层潜在伤害机理深入分析,经理论分析、大量室内试验、工艺方案实施分析和现场试验,并借鉴渤海湾类似油田/储层酸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经验,对该油田酸化解堵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滩海油田不同井层条件解堵酸化配套技术,形成了滩海砂岩储层的酸化技术,并成功在沙河街组和明化镇组储层进行应用,酸化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增产效果显著,达到了释放油层自然产能、准确认识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影响砂岩酸化效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早已被广泛应用,就其效果而言,碳酸盐岩地层成功率最高,增产增注幅度也大。砂岩地层效果就远不如碳酸盐岩地层,这在酸化机理上已不难理解。但同是砂岩地层其酸化效果也不一样,且差别较大,其中油井和注水井酸化效果差异更大,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影响砂岩酸化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各种提高砂岩酸化效果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韦2-2井为例,研究复杂小断块油田低渗、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酸化选井和酸化效果评价方法,认为地层测试资料可为选择酸化井层提供依据,也可对酸化效果作出定量评价。建议在确定储层增产措施之前应进行地层测试;在新区块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井进行酸化后对比测试。  相似文献   

19.
异常高压深井裂缝性厚层砂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冲断带气藏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漏失严重。岩心造缝及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常规基质酸化不能有效解除污染,需要能够使天然裂缝张开的"酸压"工艺才能有效解除深部钻井液污染;同时,针对长井段合理布酸需要,推导了黏性暂堵酸化机理,指出增大暂堵酸液黏度有利于合理布酸;结合二者,提出了针对高压天然裂缝性砂岩储层的暂堵酸化+砂岩酸压改造工艺。KS2井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对改造该类储层适应性强,增产效果显著,对同类储层的增产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油过程中,酸化是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主要措施。砂岩基质酸化和碳酸岩基质酸化都是在低于储层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向地层中注入酸液,溶解地层中的可溶物质,清除孔隙或裂缝中的堵塞物质,从而使油气井增产或注水井增注的一种工艺措施。本文着重讨论了砂岩酸化的设计计算方法,并由此建立一套基质酸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