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代有一群青年建筑师前进到城乡边缘地区或旧城地段,自下而上地探索建筑的在地性格和人文关怀,带动了在地建筑创作实践的风潮。文章通过对在地建筑代表作品分析,总结出在地建筑四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原生化、包容化、精微化、持存化。 相似文献
2.
以既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建筑为起点对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的方式进行分析,以设计手法、建造材料、构成要素等方面入手,把握地域文化建筑得以延续和影响的支撑点,寻求地域文化和当代建筑建构方式有机结合点,通过对既有建筑案例的初步分析和设计要点的梳理总结,提出建筑营造的在建筑技术的传承上和建筑材料的运用上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1980年代初期以来。宜兰县政府以清廉、效率与对乡土价值的认同。扮演地方改革的领导角色,大力整顿行政机器的运作。提出整体发展的愿景;在此过程中。宜兰吸引了三支旗帜鲜明的设计团队,长期留在当地。参与地方事务,并似乎发展出与台湾西部城市不同的建筑特色。他们是日本象集团、台大城乡所与黄声远事务所等为代表的三支建筑设计团队;他们的作品贴近在地的真实。打造出具有在地风格的新公共空间。并借此与更宽广的世界建立富有意义的联结。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逐渐趋向于一种千城一面的状态,建筑如何反映地方特色逐渐被设计师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到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然而,建筑地域性所涵盖的范围使得建筑的在地特征不能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为了适应高效建造出现模式化地域主义的倾向,这也促使当代建筑师开始对在地性建筑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5.
6.
7.
<正>黄花岸酒店是坐落于南京园博园东部林地中的一座小型温泉度假酒店(图1),这里东邻园区3号入口,南侧隔山谷与巨大的矿坑相望。酒店得名于北侧棒槌山间的“黄花岸地质断面”,地质学家丁文江于20世纪初在棒槌山麓发现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地质剖面,此后该地质剖面被命名为“黄花岸地质断面”。1949年后,在紧邻断面的山脚下建起了一座两层红砖的宿舍楼,作为地质专业教学及考察住宿之用,楼前立有丁文江先生半身石像一座,以为纪念(图2)。 相似文献
8.
在地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基于场地环境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此时此地唯一的存在,场地也因此成为具有精神意义的场所。基于场所营造的在地设计,建筑既要考虑场地的自然环境,融合于地域大环境,又要突出场所个性,对其所在的地点性作出解答。文章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培训中心方案的创作回顾,对场所营造下的在地设计塑造方式进行破解,浅析其中的创作思路和手法,以期为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崔雪东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18):30-33
2006年9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应用。经过四年多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先后有14项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被国家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城市级应用再生水源热泵技术的城市。通过推广地源热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使沈阳市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该市全年的大气优良天数,已经由2005年的317天增加至2009年的328天。 相似文献
10.
11.
12.
学术讲座:地景响应——梅溪湖实践时间:2013年3月13日,周三晚19:00地点: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一楼大报告厅主讲人:魏春雨,钟力力2013年3月13日,由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和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一楼的大报告厅内,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为200多名省内建筑师、设计师、高校师生代表带来了一场名为《地景响应——梅溪湖实践》的学术讲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改进的AHP及其在地灾易发程度分区中的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构建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引入最优传递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时权重选择的模糊性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层次结构模型中各个评价因素权重量化的难题,从而得到改进的AHP模型。并以具体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该方法的实践。基于该方法的永川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实践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微更新是一种有机、低成本、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策略,在乡村建设中应用该策略有利于传统村落肌理和文化的保护,通过结合在地化设计方式和多方参与协作的模式可以更大的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9.
汉口在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相继设立,租界园林应运而生,在引入各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同时,为在留外人提供了亟须的生活与娱乐空间,也是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的窗口。但有限的土地资源、水患频仍的自然条件,使汉口租界园林规模与发展远不及上海、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也相应形成了鲜明的“在地性”:各国租界园林以建筑附属园林为主,甚至催生了屋顶花园的园林类型,但也限制了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充分植入;“公园”这一在其他城市租界早已普及的园林形式,在有效控制水患、进而获得更多可资利用的建设用地之后,才在20世纪20年代经由日本人之手有所建置。此外,各国租界出于营商便利沿长江串联排布,并随之形成了近代汉口特有的外滩“绿带”风景线。汉口租界园林奠定了近代以租界为轴心的绿地系统雏形,促进了华界屋顶花园、营商经营性园林的建设,对汉口的近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