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了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指标相差很大的焦炭在国内外高炉能够使用的原因。通过焦炭溶损反应对高炉还原、热交换和焦炭溶损劣化的作用分析,提出了一些焦炭热性质及其质量指标,供高炉操作和炼焦配煤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焦炭中各显微光学组织在溶损反应中的反应行为,对不同条件下溶损反应前后焦炭的反射率及显微光学组织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焦炭的反射率指标及光学组织组成与焦炭的反应性CRI、反应后强度CSR之间存在比较好的相关性。焦炭的平均最大反射率[Rmax]和光学各向异性指数Φ越高,各向同性光学组织越少,其CRI越低,CSR越高。经过1 100 ℃溶损反应后,焦炭的[Rmax]提高,各向同性光学组织含量减少,各向异性光学组织含量增加,说明各向同性的反应性高于各向异性。溶损反应温度提高到1 300 ℃以后,焦炭中各向同性的溶损反应量分别为1 100 ℃时的1.07~3.00倍,而各向异性的溶损反应量分别为1 100 ℃的1.22~8.58倍,且热性能越好的焦炭各向异性反应量增加得越多。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铁含量对焦炭反应的影响规律.利用液相吸附法制备了不同Fe2O3含量的焦炭样品,通过对样品的微观分析和焦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阐释了铁元素对反应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对焦炭溶损反应具有正催化作用,且催化作用随铁含量的增大而加强;铁的存在降低了焦炭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和剧烈反应温度,导致焦炭过早破碎,影响焦炭强度;同时铁的存在也降低了焦炭溶损反应的反应级数和活化能.反应级数从无Fe2O3添加时的1.53级降为零级.研究表明,Fe2O3均匀分布在焦炭表面使其能提供更多的有效催化活性中心,进而对溶损反应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涛 《河南冶金》2014,(6):14-16
分析矿物质在炼焦煤中存在形式及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焦炭溶损反应机理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煤中矿物组成理论指导配煤和采购,优化煤种结构以改善焦炭热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建良  张旭  郭豪  常健  左海滨  国宏伟 《炼铁》2011,30(1):27-29
通过热重试验对不同焦炭的反应性指数及溶损反应起始温度进行了检测,根据焦炭溶损反应起始温度与焦炭反应性指数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焦炭溶损反应起始温度来评价焦炭高温性能的新方法,并与国标焦炭热反应性指数的试验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对比,新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陈春元  王瑞军 《炼铁》2003,22(1):16-19
在实验室对包钢焦炭高温冶金性能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焦炭反 性(CRI)平均为25%-28%,反应后强度(CSR)平均在60%以上,根据包钢原料条件,加入KCO3,进行了抗碱试验,结果果如下:CRI增加了10%以上,CSR下降了15%,说明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4种不同热态性能的工业焦炭在不同温度(900℃、1 000℃、1 100℃、1 200℃)溶损反应后的热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焦炭PRI与CRI指标具有相关性,CRI越大,PRI越高,但对于高反应性焦炭(CRI35%),高温PRI反而相对较低;多温度点测得焦炭热性能指标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焦炭的综合热性质的差异;碳素溶损率超过30%后,焦炭的溶损劣化趋势加剧,焦炭结构强度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捣固焦炭对大高炉的适应性,在1050~1200℃使用焦炭连续热反应装置对A类顶装焦、B类捣固焦、C类捣固焦3类焦炭进行等温等反应的溶损反应。当焦炭的失重率分别达到30%,35%,40%时,停止反应,通过I型转鼓检测焦炭的反应后强度。结果表明:捣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焦炭的热态性质;在1100~1150℃时焦炭强度破坏程度最严重;等反应后强度与国家标准CSR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热还原法制取K、Na蒸汽,并对四种工业焦炭进行了K、Na蒸汽吸附,对富碱焦炭进行了1 100℃恒温和模拟高炉温度制度下的溶损反应劣化研究,分析了碱金属对焦炭溶损反应速率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富碱焦炭的溶损反应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CSR_(25%)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溶损反应模式为低温均匀反应模式+中温协同模式+高温反应核模式;1 100℃恒温下富碱焦炭的CSR_(25%)都在未富碱焦炭的劣化模式范围内,且K、Na协同富碱焦炭劣化程度最严重;模拟高炉温度制度下富碱焦炭的溶损劣化强度明显高于1 100℃恒温下的富碱焦炭。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鞍钢化工总厂常用的4种炼焦煤和神木长焰煤为实验煤种,采用2kg室式实验焦炉分别对单种煤和配合煤在三种堆密度下炼焦,所得焦炭按GB1997-89测定其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旨在寻求不同堆密度炼焦对焦炭热性能和长焰煤对捣固炼焦焦炭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种煤、配合煤炼焦的焦炭CRI都随着炼焦煤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CSR则提高;添加长焰煤炼焦对焦炭的CRI、CSR的总趋势是长焰煤配比越高则焦炭CRI越高,而CSR越低;但通过提高堆密度的方式炼焦,可以减小低阶煤对焦炭CRI和CSR的劣化.  相似文献   

11.
窦明辉  孙洋  韩嘉伟  孙章  梁英华 《钢铁》2022,57(7):26-33
 为了研究富氢高炉内焦炭的溶损反应特性,开发了连续进水的全自动焦炭反应性测定装置,分别利用CO2和N2载带不同比例H2O(0%~30%)提供H2O+CO2(H2O和CO2混合气体)和H2O+N2(H2O和N2混合气体)的含水气氛进行焦炭溶损试验,通过红外气体分析仪实时记录出口气体中CO和H2的摩尔分数,研究了焦炭在H2O+CO2气氛下的溶损反应过程以及碳溶反应(C+CO2=2CO)和水煤气反应(C+H2O=CO+H2)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随着H2O+CO2混合反应气氛中H2O比例的增加,焦炭的碳素溶损率和溶损速率均逐渐增大,而且水煤气反应的溶损速率逐渐变大、碳素溶损率逐渐升高,但是碳溶反应的溶损速率则逐渐减小、碳素溶损率也逐渐降低,这说明H2O+CO2反应气氛中H2O和CO2同时与焦炭反应存在显著的竞争作用。通过分析碳素溶损率和水蒸气含量线性关系的拟合斜率发现,焦炭在H2O+CO2混合反应气氛中发生的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斜率均小于单纯单一气氛下的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斜率,并提出基于斜率差值的抑制因子α表征H2O和CO2对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互相影响程度,CO2对水煤气反应的抑制因子α<sub>CO2/H2O为0.253,H2O对碳溶反应的抑制因子α<sub>H2O/CO2为0.179,α<sub>CO2/H2O为α<sub>H2O/CO2的1.41倍,CO2对水煤气反应的抑制程度强于H2O对碳溶反应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2.
兰臣臣  刘然  张淑会  吕庆 《钢铁》2020,55(8):100-106
 为了明确高炉富氢冶炼条件下焦炭的气化行为,利用高温模拟试验研究了高炉内φ(H2)对焦炭气化反应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得到了不同φ(H2)下矿石的还原与焦炭气化反应的关系、焦炭气化最严重的温度区间及焦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的还原度和焦炭的失重率在升温过程中都逐渐增加。随着φ(H2)的增加,焦炭的气化率增加幅度最大的温度区间逐渐向低温区移动,主要由于随着φ(H2)的增加,矿石的还原反应逐渐趋向于在低温区进行,使得其在高温区产生的可供焦炭气化反应的CO2和H2O的总量降低;φ(H2)由5%增加至10%时,焦炭的气化率增加幅度最大;随着φ(H2)的增加,焦炭的平均壁厚逐渐降低,孔隙率、比表面积及总孔容都逐渐增加;焦炭大孔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焦炭气孔壁的薄壁结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刘起航  王帝  赵晓微  杨双平  胡蕖 《钢铁》2022,57(10):43-54
 焦炭是高炉冶炼的重要原料,其微观结构演变的多尺度表征对焦炭质量的合理评价和高炉顺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溶损过程中,焦炭多孔结构内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劣化梯度,这对焦炭行为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的焦炭评价体系并未能考虑到这一因素。以反应速率常数krea和扩散系数Deff的比值(krea/Deff)表征溶损反应对焦炭空间结构劣化的影响,可为进一步准确表征和预测焦炭内部的劣化梯度从而优化焦炭质量提供基础。对不同粒级尺度的焦炭进行了高温溶损试验,并研究了溶损过程中焦炭的基质反应特性和孔结构演变特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SEM-EDS和BET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仪对不同溶损焦炭的成分、孔结构参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焦炭溶损程度的加深,矿物质在焦炭表面逐渐析出,并对溶损过程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导致反应活化能Ea降低、krea增大;此时焦炭内部的微孔扩大并合并成中孔和大孔,CO2分子的扩散路径减少,扩散活化能ED降低、Deff逐渐增大。进入溶损反应中后期,焦炭中的活性组分被大量消耗,且其内部的灰分大量析出,使得反应活化能Ea升高、krea减小;而焦炭内部的大孔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多孔结构的曲折度大幅降低,使得扩散活化能ED继续降低、Deff增大。通过研究焦炭krea/Deff发现,随着溶损程度增加,krea/Deff呈快速减小的趋势。且krea/Deff越大,焦炭内部的劣化梯度越大,容易从焦炭表面产生焦粉,不利于高炉实际生产。因此,在降低焦炭溶损率或反应后强度CSR的基础上,控制krea/Deff在合理范围内是进一步提高焦炭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CO2的减排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钢铁工业作为CO2排放大户,需要严格控制其CO2的排放量,富氢炼铁由于具有降低碳排放的特点,已经成为冶金工艺未来发展趋势,但富氢燃料的使用会在高炉内产生大量水蒸气,所以研究高炉中不同种类焦炭与CO2-H2O混合气体在气化溶损反应下的变化至关重要,可以为高炉富氢冶炼条件下焦炭的选择和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含量CO2-H2O气体通入管式炉中与捣固焦和顶装焦发生深度气化溶损反应,分析CO2-H2O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变化产生的气化反应溶损差异、焦炭有机官能团和碳素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利用未反应核模型分析气化反应过程中限制性环节。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焦炭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为界面化学反应,通过对比顶装焦和捣固焦颗粒气化溶损过程中边缘、中间、中心隙结构和相对密度上的差异发现,随着CO2-H2O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增加,两种焦炭表面溶损反应较其他两部分更加严重,出现了明显的开孔现象,并且捣固焦的内部开裂情况更加严重。结合FT-IR分析可知,水蒸气能够加剧气化反应过程中顶装焦和捣固焦结构内脂肪族官能团和甲基的消耗,从而导致两种焦炭的芳香度升高,同时反应后捣固焦样品中芳香烃的缩合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高温区碱金属对焦炭气化过程的影响,在N2-CO-CO2-H2O和N2-CO-CO2-H2O-Kg气氛下,利用热失重法分别研究了焦炭在1 413~1 773 K的气化反应特征。结果显示,Kg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较强的正催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内扩散系数(De)和界面反应速率常数(k+),降低内扩散活化能与界面反应活化能,且Kg对内扩散的影响程度高于对界面反应的影响。随着反应率的增加,内扩散阻力(ηi)和界面反应阻力(ηC)均逐渐增加,Kg可以促进ηi和ηC降低。在N2-CO-CO2-H2O气氛、1 413 K时,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逐渐由界面反应转为内扩散;而在1 4...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高温区碱金属对焦炭气化过程的影响,在N2-CO-CO2-H2O和N2-CO-CO2-H2O-K(g)气氛下,利用热失重法分别研究了焦炭在1 413~1 773 K的气化反应特征。结果显示,K(g)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较强的正催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内扩散系数(De)和界面反应速率常数(k+),降低内扩散活化能与界面反应活化能,且K(g)对内扩散的影响程度高于对界面反应的影响。随着反应率的增加,内扩散阻力(ηi)和界面反应阻力(ηC)均逐渐增加,K(g)可以促进ηiηC降低。在N2-CO-CO2-H2O气氛、1 413 K时,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逐渐由界面反应转为内扩散;而在1 473、1 573、1 673和1 773 K时其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在N2-CO-CO2-H2O-K(g)气氛下,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压汞仪测量焦炭与CO2或H2O反应后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孔隙率、平均孔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对焦炭高温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焦炭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随反应率升高而增加.平均孔径小于30μm时气化反应以造孔为主,比表面积随反应率升高先增后减,大于30μm时以扩孔为主,随反应率升高而减小.与CO2相比,H2O反应后焦炭平均孔径小,比表面积大,抗拉强度高.焦炭抗拉强度随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增加而降低,平均孔径小于30μm时抗拉强度随比表面积增加而降低,大于30μm时随比表面积减小而降低.焦炭中小孔数量越多抗拉强度越高,大孔数量越多抗拉强度越低.相同反应率下,H2O反应后焦炭中小孔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大,有利于保护气孔壁结构,抑制高温抗拉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高炉冶炼中焦炭的溶损行为,选用2种不同反应性的焦炭考察焦炭与烧结矿在不同温度下的耦合反应,研究不同温度下焦炭溶损与烧结矿还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焦炭溶损和烧结矿还原的耦合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剧,且焦炭反应性提高有利于烧结矿的还原。焦炭溶损率与烧结矿还原度呈正线性相关性,焦炭反应性(CRI)与拟合曲线的斜率k呈反比,而与截距b呈正比,截距可以表征焦炭对烧结矿的初始还原能力。耦合反应后焦炭的光学各向异性指数OTI增大、平均孔径和气孔率大幅增大,反应性较大的焦炭易于在焦炭表面溶损,反应后的孔径较大;而反应性较小的焦炭在反应过程中CO2气体易于扩散至焦炭内部均匀溶蚀各级气孔。  相似文献   

19.
蒋大均 《钢铁》2020,55(2):31-41
 焦粉与无烟煤均可作为烧结燃料,产生烧结过程物理化学反应与发热作用的主要是碳素,由于价格因素无烟煤碳的性价比几乎是焦粉碳的2倍,有利于经济烧结。在攀钢钒原燃料条件下,开展了燃料结构与比例的系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实验室试验表明,“25%焦+75%煤”综合效果最好,“50%焦+50%煤”次之,但这两种结构比例均优于单独使用焦或煤。工业试验表明,“15%焦+85%煤”综合效果最好,“85%焦+15%煤”次之,这两种搭配均优于单独使用焦。试验中发现,单独使用煤综合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焦,且烧结矿矿物组成与结构及冶金性能基本不受影响。排除煤粉配比略高、脉石含量高的影响因素后仍然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而综合效果不受影响。实验室烟气成分检测表明,单独用焦或煤或两者搭配使用,随着烧结时间的变化,其废气O2、CO、CO2含量曲线形状高度相似,表现出燃料结构与比例对烧结过程的燃烧与作用机理是相同的或差异甚微,不同的是废气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大,表征燃烧效率与利用率φ(CO)/[φ(CO)+φ(CO2)]比值相近或差异不大,这说明焦、煤可以互换或搭配使用,达到用煤经济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纯氧高炉和煤气化耦合联产是降低炼铁和煤气化工艺能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手段,而研究不同反应性炭的气化差异及其对铁矿石还原影响是实现煤气调质与降低焦比的关键.在模拟纯氧高炉与煤气化耦合联产工艺条件下进行了木炭、兰炭、焦炭的气化和烧结矿、球团矿的还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炭与CO2和水蒸气的反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木炭>兰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