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峰  何京蕴 《新建筑》2023,(5):11-16
空间因素对非正式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相关案例,结合众建筑2018年至今的实际项目,提出“插件和自组织系统”“参与式设计”“流动激发”“学习景观”及“互动装置”这5种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形成一个综合系统,以创造流动的学习空间,使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连续不间断,进而激发出连续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2.
对“无用空间”的认识周波建筑作为一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生活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不同的空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现代建筑注重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3.
潭涛 《世界建筑》2002,(3):46-47
设计:亨宁·拉森斯·泰格尼斯特DESIGN: Henning Larsens Tegnestue1999年建筑石材奖(欧洲)第二部分(室内设计)并列一等奖之二哥本哈根卡尔斯伯格博物馆的扩建部分是建在老庭院里的新建筑,这栋建筑被称为“建筑中的建筑”,采用庭院的砖石砌筑墙面作为它独有的正立面。新建筑以一种优雅、敏感、精道的方式与原有的博物馆形成了对比,再一次使用了几种传统材料:卡拉拉的比安尼科石和贝齐奥的尼若石。使用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饰面的楼梯、踢脚板、楼板符合了使用一种连续优雅的材料作为“导向线”的理念。通过给展览空间提供一个高质…  相似文献   

4.
夏娃 《工业建筑》2006,36(1):101-102,26
对于未来建筑的一种概念性设想,是一种“超建筑”。超建筑试图超越传统思维方式所体现的文化范畴,也不再拘泥于现代西方主流建筑的意义纷争,而代之以“第几区”概念,化静为动,让混沌空间在秩序与非秩序的边缘诞生。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认为建筑是一种“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应该不仅可以平静地看书,还可以相互交往,以自己的方式消磨时间。我们将整个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大空间。为了尽可能减少柱子的数量,为未来使用的变化做准备,该空间仅用了三根独立的柱子,整个空间是一个由三角形模块构成的12m钢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学校园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再局限于以往固定的课室,对非正式的学习场所有了强烈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现行中学校园空间与未来学校发展趋势的矛盾,并梳理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分类与特性等内容,结合优秀案例从而对应提出组织结构与特征要素两个层级的设计策略,期望能为新建中学校园提供一些参考,以应对未来学习场所需求升级及校园建筑复杂化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张磊 《工业建筑》2022,(2):234-235
<正>广义上,建筑设计是人类基于主观意识去构建、支配、控制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而形成的“建筑产品”(包括设计图与建筑实体)自然被赋予大量的人文要素,如民俗礼仪意象、宗教文化符号、艺术装饰图案等,这些人文要素汇集而成的“共同体”即为传统文化。立足这一角度分析,看待传统建筑不能仅将其视为一种“空间-物质”载体,它本质上属于特定文化的生成、表现、传播形式,是建筑美学意涵生成的源头,也是建筑文化传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建筑》2007,(B10):55-55
方案设计以一种“预性体量”来整合空间关系,以一种“内敛”的方式来削弱建筑过大的体量,以一种生态自然的曲面元素来塑造一个蕴含生命的建筑;建筑以简洁、圆滑的曲面将10层的巨大体量进行有效的弱化。赋予建筑生动,大面墙体采用了点状彩钢板和象征生长要素的“枝状”肌理。使建筑具有内涵活力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在材料的使用方面。运用了现代材料铝板玻璃和石材。其均质质感和通透创造了建筑的体量感、轻盈感和现代气息,使建筑内部功能向外扩展,感染着周围的人群。符合现代商业建筑的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网络     
“网络”是为Also Space2展览所创作的空间装置,展览由荷兰艺术家Reinaart Vanhoe策展,中文名称“也是个地儿”,策展人摒弃画廊内的展览空间,让艺术家选择各自的非正式空间作为展场,意在让观众产生对非正式空间的思考。“网络”选择C—Space画廊的楼梯间,装置本身是一个由特定算法计算得出的复杂拉力结构,安装于楼梯问这一大家必经之地,使得观者有机会“走进”装置,体验他的特性,同时更加关注楼梯这个交通空间。棉绳作为装置的主要材料,内部所受的拉力使其表现出绷紧的状态,而使用弹簧作为节点则具有方向自调节性,使得搭建变得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0.
响应环境的性能化建筑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建筑未来。城市空间密度的激增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室外风热环境的不断恶化,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筑师从根本上去认识风这一复杂而又不可见的自然现象。文章介绍了基于定制化物理风洞的建筑生形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已搭建的适用于设计初期方案优化的小型物理风洞和实验室级大风洞基础上,进行了风环境可视化的定性和定量实验,以此作为建筑形体环境性能评价的依据;同时引入可动模型装置,利用Arduino平台和程序语言进行信号传输控制,选取“扭曲”的建筑形式进行风环境性能找形实验,得出一套系统化的、适用于建筑设计初期、以风环境性能为导向的建筑生形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当下中国快速建设的小学教学建筑无法满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提出了除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设计的两所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类型和作用分析,提出未来设计小学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策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行为需要,适应学生精神领域的需求,使小学教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小学生学习以及课余生活的良好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2.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显现于人与自然之间,又同时消融于时间、场所和使用之中。通过对心智和技艺的不断研磨,我们坚持善念的设计,力求善意的建筑。建筑的意境瞬间的大自然力量让人们明了了建筑物的短暂与脆弱,而唯有以人为本、敬畏环境的建筑,才是永恒的建筑。我认为能用最轻的方式体现出自然本质的建筑,才是有意义的建筑。而适合中国的新建筑,则应该是一种表达“意境”的建筑。意境的建筑,就是有别于当下流行的“大、快、炫”的建筑。意境的建筑以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朱磊 《消防与生活》2005,(11):29-29
日本科学家新近研制出一种叫“魔方神剑”的大空间建筑灭火新装置。这种新装置能在足够大的建筑火场空间,瞬间发挥神奇的灭火效能,在大大缩短救灾时间的同时,为保护施救人员的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行为需求与空间支持”是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建筑设计基础三》课程的第二个环节,位于“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支持”内容之后。本环节是应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限的建筑设计学时而采取的特定的强化训练方法,是一种理性逻辑化的建筑教育方式,以“揭示建筑设计的实质”取代过去的“悟道式”的建筑设计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士甯  冉展 《建筑创作》2022,(3):175-182
本文研究和追溯“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及2020先导展多元·共生”展览空间的设计的方法论。展览空间的呈现反映了“城市建筑”的双年展定位。在空间策略上,这种临时性的场所设计,应用了城市设计的空间规划和“风貌控制”理念,是一种微都市主义的体现。2020先导展的整体空间设计以“九宫格”结合十字轴线作为空间模型,体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特点以及对未来双年展的展望,是双年展永久标志的具象化。展览内容包含了城市、建筑、科技、艺术等未来展览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以此体现“多元·共生”的主题。2021双年展以“柔性网格”延续了先导展的整体格局来容纳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内容。分展场之一——西单更新场则是从商场中庭的空间特点和临近长安街的区位属性获取了灵感,以“银河与星系”将空间划分为主题大街和独立空间。三个展览空间都是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一种解析,并从中汲取了空间规划的策略,是从城市设计的方法转化到了展陈空间的城市建筑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9)
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由此孕育而生的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载体,正在多地出现,并成为塑造城市空间的新模式。基于此,梳理众创空间产生的动因,探讨规划应对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构建是众创空间产生的基础和核心,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组织模式和网络构建,认为投资主体、运营主体、使用主体和生产性服务机构等是构建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的主体;入驻个体和团队间的咨询联系、情感联系和合作联系等非正式联系构成了内部联系网络,而各内部主体与外界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则构成了外部联系网络,二者共同影响众创空间的选址和空间利用方式,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进而分别从规划选址、社会环境建设和微空间设计等维度,构建众创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内容体系,为创新城市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住区》2015,(2)
在网络时代,课堂上的对话与辩论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延续到了廊道、咖啡厅、小庭院等校园生活里的各个角落,室外活动场所为这种偶发性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提供了舞台,成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自2009年启动公共空间计划以来,通过非常节约而又巧妙的设计策略,在厚重的历史气息中置入轻灵的现代元素。通过激活不同属性的室外活动空间,一步一步为校园中各个人群提供互动交流机会。而这些"非正式"聚集空间的多样个性,也再一次为哈佛校园的历史沉淀中添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12月16日,一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探讨未来建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方向,为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主旨的“未来建筑绿色低碳实施路径论坛”以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近万人在线上收看。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是促进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是未来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嘉 《建筑师》2010,(5):117-120
建筑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建筑设计单位正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城市的未来;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建筑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在创作: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的建筑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这也引起了我们在建筑设计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