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论述了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人与自然的精神文化关系发展史,包括农耕文明时代情感关系,工业文明时代的理性关系及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关系.国家风景名胜区应继承天下名山的优秀传统,与国家公园科学接轨,使之健康地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对当前风景区中出现的错位定位、错位开发、超载开发所造成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后果作了分析,并提出分区保护利用原则以及相关对策和建议,使价值较高的国家风景名胜区世代相承,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区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和依托,有综合的、公共的、不财生的性质和较高的价值。 江西省在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史上和资源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较高的地位。要采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采取突出重点的战略。加愉风景名胜区开发的步伐,促进江西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的优秀化遗产。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如何正确认识风景名胜区的真正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实现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尽快与世界国家公园科学体系接轨,确立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及管理机制,克服当前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严重的破坏性开发与经营行为,正本清源,事关根本,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湖壮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世界驰名。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因而山岳名胜区在风景区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此外,还有河湖风景名胜区、岩溶风景名胜区、滨海风景名胜区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存留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又形成了一些以文物古迹为特点的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5.
6.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风景名胜区是全人类的瑰宝,对其研究、鉴定、保护、保存,并传之世世代代,永续利用,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要特别注意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功能与保护、规划与建设、管理立法与监测、效益、科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本文首先阐明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及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关系;根据自然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与功能,提出功能分区的保护利用原则,针对遗产地普遍存在商业性,破坏性错位开发的严重状况,提出确保遗产原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规划必须 符合国情和市情,因地制宜,突出本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体现风景名胜区的真正价值。风景名胜区工作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当保护与开发利用发生矛盾时,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保护;北京市园林主管部门是北京风景名胜区的行政机关,要全面负责全市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的政府管理行为和企业经营行为都需要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才能达到“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功能分区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归纳、分析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特点的基础上,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重点分析特大型分散式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特征和划分方式,提出功能分区与保护区相衔接的思想,使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科学和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综合配套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之中。适应此发展形势,本文结合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发展面临的新要求,深入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实施建议,以此构建我国新型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实现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持续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源于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将自然和文化高度融合,不仅保存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孕育了极为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等高超的生态伦理和智慧,对民族的宇宙观、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象征、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诗史。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应该作为和谐发展的典范、文明互鉴的使者、美丽中国的代表以及美好生活的家园,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为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 相似文献
16.
17.
梳理日本风景认知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揭示日本景观保护体系经历了名胜、风致地区与美观地区、国立公园与风致保安林、历史风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景观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等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时期使用的关键语汇、技术手段反映了在民族意识觉醒和世界潮流的影响下,日本对风景的认知在不断进化发展。正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景观保护制度才得以持续更新与进步。然而,因风景认知本身的文化根源所导致的问题与差别依然存在,日本未来推进景观保护工作和完善保护体系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游径(Trail)是户外游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50年代以来,国家游径系统建设开始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同,众多国家(地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游径系统,国家游径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户外游憩设施.美国在国家游径系统法案的指导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国家游径系统.本文首先对国家游径系统的概念、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论述,对世界各国国家游径系统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回顾;然后,对美国国家风景游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并从开发与管理角度对阿巴拉契亚国家风景游径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构建中国国家游径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也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本文基于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趋势规律,通过测算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离度指标,分析了江苏省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趋势,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发展日趋均衡;就不同城市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间协调程度相对较低。论文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发展与土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