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能源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理念在能源行业中的渗透与融合正逐步颠覆传统的能源生产、经营与消费模式。智能电网与能源网在互联网理念和新能源技术的推动下,催生了新一代“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形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转型与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互联网+”发展战略,从物理层面、信息层面、市场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技术特征,并将“互联网+智慧能源”与智能电网2.0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比较。最后对“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形态的发展路径及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通过能源设备、能源网络、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升级,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 新形态,实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融合,“互联网+”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网红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领域,也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而衍生的一种新产物。在“网红经济”视域下,各行各业均出现了很多具有个性化与人格化的网络红人即“网红”,“网红”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网红经济”,“网红经济”的商业价值与发展潜力也备受关注。为此,本文基于“网红经济”视域,以“网红表演”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自我呈现为研究切入点,翔实阐述与厘清“网红经济”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类型,深入剖析与总结“网红表演”自我呈现的理论基础,尝试从不同层面提出“网红表演”自我呈现品质需要提升的具体策略,并对“网红经济”视域下的“网红表演”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期可以在确保“网红表演”自我呈现品质的基础上,促进“网红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刁小敏  郭晓 《计算机时代》2021,(2):65-67,70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讨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探索了改进的方法。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3月28日,参加腾讯内部讨论,会诊“互联网+之后是什么”。互联网+合作事业部总经理陈广域偶然提到“多点触达”这个词,一下亮瞎了。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连接一切,赋能于人”乃至整个数字经济最传神的表达。提及多点触达的语境时,我们在讨论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是什么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最近,享有“互联网先生”美誉的思科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先生在北京畅谈互联网与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偶然机会,与联想的杨元庆交谈了两个小时。本来是“陪太子读书”,谈完后,我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新贸工技。 新贸工技的“新”,是指互联网。它的“新”,是相对于PC的“旧”而言的。 联想从PC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PC贸工技,变成了互联网贸工技。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由于联想经验有某种普遍性,理解联想的互联网战略,实际意义是在研究中国的互联网之路怎么走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就带着这个想法,就教于杨元庆。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入的。为此,笔者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基于“互联网+”的教务管理改革的关键点进行梳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教务管理改革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当前乡村背景下的发展状况,结合其发展趋势与国家政策,对“互联网+”的农村融资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在农村开展“互联网+”的金融创新,可以有效破解传统的融资难题,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的农村金融系统,拓展普惠金融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从而推动乡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化革命后,新生代的“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茁壮成长.各类理财宝金融相继出生,各种业务和服务相继网化.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出发,浅谈金融业领域的“互联网+”,以期对互联网金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经济,谈的就是书的副标题说的“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它包含了互联网经济的两个基本点:联接的有机性+节点的离散性。这两个基本点是从互联网的“节点”加“互联”派生出来的,共同构成的一个中心,就是后现代。  相似文献   

11.
王斌  刘徐立  周云龙 《软件》2023,(8):163-16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推动了以桌面云为代表的创新融合架构,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支撑。本文以“互联网+”教学设施共享平台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基于融合架构的桌面云构造逻辑,优化“互联网+”教学设施共享平台架构,完善其功能体系,实现教学设施的跨网络共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信息科学的建立等方面界定了信息革命的起始年份为1948年。讨论了以1993年互联网商业化为分水岭的信息革命的两个阶段;论述了信息革命与第四个经济长波同步起动而随第五个长波的结束而终结,跨越两个长波历时约百年;并论述了第五个经济长波和电象技术——经济范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和“+”号需要分开理解,其中“+”号代表的是添加与联合的意思。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教育方面,该特征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这种新形态,能够将互联网最新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快速提升课改的创新力,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但是,谈到“互联网+”背景下的课改,由于缺乏纲性的准绳和探索实践的理论指导,人们对它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的5年。5G通信从无到有,网络、信息等技术加速向产业渗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与各行各业全面融合。更催生数字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买它,买它!,这是在“带货”主播们亢奋而又接地气的叫卖声中,“6·18”、“11·11”网络购物节释放着人们的消费热情。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激发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惊人能量。但是,在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还存在农产品上行困难,销售模式同质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缺乏、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农产品网络营销销售现状与模式研究出发,提出“多元化的互联网+”农产品网络营销创新策略,对改变我国农民因"农产品卖难"而导致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实验教学”正在蓬勃发展。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技术在高校综合实验平台建设中也不断得到实践。因此,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应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在新时代特征下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在对当前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创新建设的意义,最后提出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以提升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桢 《互联网周刊》2022,(16):56-58
数字经济及互联网的发展,创造数字性别红利,扩大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价值,减轻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为女性开创了新的就业空间和领域,为推动女性更平等、充分、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契机。但互联网发展高速期,我国性别差异指数却有所增加,分析原因是数字技术类岗位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从事STEM专业人数少,数字技术和能力不足,“未来工作”机会受阻。需要警惕“她经济”中消费主义思潮,利用数字文化环境、配合教育、政策支持,引导女性角色转变为“生产者+话语者”,推动女性走在数字经济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8.
几个星期前,本栏讨论里根经济政策,提到“里根经济学”的核心是在削减税收的同时大幅削减政府开支。但实际上,里根在任期间,仅仅削减了税收,根本不能阻止政府开支的大幅增长,这为后届政府留下了庞大的财政赤字。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其实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互联网+?国内热议。我曾指出互联网+代表互联网未来,即后互联网时代,将推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时下在新常态中信息经济只是起步占GDP4%,在互联网+推动下据麦肯锡预测十年后占比可达三分之一,此时信息经济才渐成现代经济的主流模式。项立刚先生说:互联网+是一次新的信息革命,互联网+是智能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延伸。这些观点我赞成,与我说法一致。  相似文献   

20.
《软件世界》2006,(16):F0002-F0002
过去100余年的经济学,两次用“手”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经济学在关心什么”。第一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用“看不见的手”形象概括了市场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中无所不能的巨大魔力;第二次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用“看得见的手”,强调了现代政府在构造福利社会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与角色。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包括政府)的干预,就能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然而,发生在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根基,人们对被古典经济学奉为圣典的“看不见的手”调控经济的能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