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长江三峡风景极佳,水能资源丰富,久已闻名于世。7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修建三峡工程。后来许多水利专家前往勘察,都认为工程巨大,难于修建。1944年美国政府主动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愿意贷款10亿美元,帮助修建三峡工程,由美国垦务局进行设计。当时原始资料是很少的,而且只考虑发电。1947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三峡工程设计匆匆中止,提出的报告是很不成熟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峡工程,1958年决定要抓紧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工作,要综合利用三峡水利资源。长江水利委员会(前长办)协同全…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周缘断裂形变监测与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三峡库区及周缘地区的地壳动态 ,以便对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预报。在三峡库区布设有 14条跨断层形变监测线 ,主要监测这些断裂带的相对垂直位移和相对水平位移。布置了 13条精密水准测线 ,进行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基本上与断层方向垂直或相交。在周坪布设室内精密量距基线 1条进行水平位移监测。通过对各测线地形形变监测资料与以前的观测资料综合起来分析 ,各条测线的高差变化值均在 2mm以下。从三峡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点多年观测结果看各断层无显著大幅度垂直升降或剧烈突跳情况 ,断层构造活动平稳缓慢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在本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基础地质研究,40年代始进行专门性的三峡工程地质研究。1955年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同时进行了有计划的地质地震勘察研究。并在三峡坝址周围70km范围内建立了7座微震台,先后有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地震等专业40余个部门,上百位专家学者,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参加,采用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方法对三峡工程的地质地震进行了研究。国家科委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规模的三峡工程重大地质地震问题的科研攻关,一致认为三峡工程地质条件是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期间,又进行了补充研究,认为“三峡地质地震条件是好的,适宜兴建巨型水利水电工程”。经深部地球物理等探测,还没有发现这一地区存在有可能引起强烈地震的深大断裂或其它异常的地质背景。三峡工程是一个难得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弱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坝址可能出现的地震烈度不到Ⅶ度。三峡工程产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水库区的滑波不会影响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坝址公认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根据最大历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6级左右。在仙女山和九湾溪断裂一带(距坝址为18km)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震级MS=5.0~5.8级,对坝址的影响烈度为Ⅵ度,不会对按烈度Ⅶ度设防的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及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本文根据国内外及三峡水库有关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资料,阐明了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结果,并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三门峡大坝附近大安地震台的定点形变资料的分析,简述了地壳形变对大坝位移观测的影响。论述认为,大坝的位移除自身的因素外,还受控于大坝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别是在有活动断层的附近,这种影响更加明显。把大坝的周边地壳形变观测和大 内外观测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更好分析大坝的各种观测资料并将其用于大坝安全监测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三门峡大坝附近大安地震台的定点形变资料的分析,简述了地壳形变对大坝位移观测的影响。论述认为,大坝的位移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受控于大坝周边的地壳形变,特别是在有活动断层的附近,这种影响更加明显。把大坝的周边地壳形变观测和大坝的内外观测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更好分析大坝的各种观测资料并将其用于大坝安全监测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隔流堤外部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观测方法。通过对观测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隔流堤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8.
水库诱发地震,若地震级波传播方向垂直大坝轴线,由于抗震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造成危害,故需监测震中相对于大坝轴线的方向。对地震的监测方法是在大坝附近土层深3~5m处埋设地应变探测仪,用等角45°四方位地应变传感器和等角60°三方位地应变传感器平行大坝轴线作为0°方向,用地震临震前地应力应变剧烈变化和地壳岩层出现的微观断裂滑秽及微观弹塑性应力应变波涛预报地震和震中方向,从而得知未来地震级波传播方向相对大坝轴线的方向。为此需在三峡大坝附近建一个地震前兆信息观测台。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三峡水库水体荷载变化对地壳形变的影响,选取2001-2014年宜昌地震台的地壳形变潮汐与非潮汐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数据分钟值、长趋势、潮汐因子、潮汐相位滞后等参数在三峡水库水体荷载变化过程中出现明显异常。地震前观测资料分钟值、长趋势出现异常:水管倾斜仪分钟值在秭归县屈原镇ML4.6级地震前4 h出现明显下降,N和S端下降量分别达23×10-3角秒、10×10-3角秒;洞体应变仪EW分量在巴东MS5.1地震前3月出现破年变转折,由压变张;潮汐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洞体应变NS分量潮汐因子在2001-2014年间出现阶段下降,2009年9月后,NS和EW分量潮汐因子发生同步异常变化(NS继续下降、EW小幅上升)。应变、倾斜的潮汐相位滞后在水位下降期和ML≥4.0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转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河口村水库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获取水库时空形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具有高精度、大范围、时空连续性等优势,为水库形变监测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选取覆盖河口村水库2020年1月15日—2020年12月4日的24景Sentinel-1A升轨影像,结合水库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用适合实际需求的时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水库的时序形变信息,并重点研究后坝区形变特性。通过地面GNSS监测数据和实地考察,验证了InSAR技术对水库监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后续水库的稳定性评价和黄河下游大堤防洪压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12.
在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工作中,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是保证变形监测质量的基础。网形设计通常系采用模拟法进行。在这里,系根据多目标优化理论,以准则矩阵为目标,以设计变量的改正数为优化变量,建立了适用于网形各级优化设计的通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一个实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所得出的优化结果满足变形监测控制网实际分布(网形强度)的需要,优化的方案同经验方案相比可节省大量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水利工程大坝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平差模型。在观测值和平差模型的系数矩阵同时存在误差的情况下,运用传统平差模型处理监测网的观测数据精度较低,无法满足变形监测需要。通过附加限制条件的平差模型优化,能对测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消除和削弱观测值和模型系数矩阵的误差,提高监测网的解算精度,为大坝变形分析提供精确数据。 相似文献
15.
16.
就平面监测网的布设、作业中采用的技术规格和外业观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对外业观测质量和监测网点精度作了评定。 相似文献
17.
土坝观测数据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土坝观测数据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讨论不同影响因素与大坝位移变形量间的模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位移量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
针对Elman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等问题,建立了人工蜂群算法(ABC)与Elman神经网络组合的大坝变形监控模型。应用于某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果表明,单纯Elman神经网络建模方法预测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差分别为3.50%和0.131,ABC-Elman(人工蜂群算法与Elman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差分别为1.98%和0.063。从各影响因子对大坝变形的贡献上看,水压分量占27.9%,温度分量占62.3%,时效分量占9.8%。ABC-Elman模型在建模效率、预测精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较适合于大坝变形的建模分析,并可推广于大坝渗流、应力等监控模型中。 相似文献
19.
20.
潘家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蝇水利部和加拿大S.M公司商定的《中国大坝安全监测与管理》批准实施项目中的一个工程。该项目准备建立10座示范工程,采用加拿大赔款和国内配套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自动化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分为外部监测、内部监测、地震监测3部分。外部监测主要包括变形监测、渗流渗压监测、外界环境量监测3部分。该系统具有监测数据采集、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自检等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