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室温形变(0—70%)对18CrMnTi 和18CrNiW 钢碳氮共渗层深度、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室温形变可以加速碳氮共渗过程,使渗层加深、表层碳浓度及硬度得到提高。在这种处理后,碳氮化合物增多、颗粒细化并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
测试了20Cr2Ni4A钢820℃碳氮共渗层中的碳氮马氏体低温回火时的硬度变化和工业纯铁经680℃氮碳共渗后渗层中的含氮马氏体回火过程中显微硬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5种20钢液体碳氮共渗手锯条的锯齿显微组织、硬度及其锯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锯齿的最佳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渗层)+低碳马氏体(心部):锯齿硬度均已达到国标;但是齿尖至心部HV500处有较小的有效硬化层,锯切性能达不到国标要求。锯齿有效硬化层为0.28mm和0.36mm的锯条,锯切性能优于国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AMSLER型磨损试验机,在油润滑条件下,对经稀土氮碳硼和氮碳硼共渗的45钢进行滑动磨损试验,研究了渗层的组织结构及硬度对45钢耐磨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共渗层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45钢稀土氮碳硼共渗处理后抗磨性能提高3~4倍,摩擦系数减小近2倍;共渗层硬而脆的特点使其在摩擦接触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涂渗法对45钢进行以渗硼为主的硼碳氮多元共渗,并对渗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用涂渗法进行的硼多元共渗可使钢获得硬度高、耐磨性好的渗层,与一般的盐浴渗硼相比,该方法得到的渗层厚度大,脆性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金相、电镜、显微硬度等试验,考察了3Cr2W8V钢经硫碳氮共渗后的一般组织特征以及共渗前后的热处理对其主扩散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渗层由化合物层,主扩散层和过渡区三部分构成,主扩散层具有典型板条马氏体特征且硬度最高。共渗前经高温固溶预处理者较常规球化显微硬度高且不易出现脉状化合物;共渗后再经较高温度回火能使主扩散区变宽、显微硬度不降而过渡区硬度更为平缓。这对制定模具热处理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两段固体碳氮硼三元共渗。通过试验选出了渗剂。用该渗剂对工业纯铁、15钢、45钢等进行570℃×3h—900℃×5~6h共渗处理后,得到由硼化物层和碳氮层组成的共渗层。渗层组织及相结构分析表明:共渗层中有一定数量的ε,γ′和Ee_3(C,B)粒子相,其中ε相最多且以棒条状或小球状存在。还对共渗过程的有关化学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对渗层的脆性、耐磨性与渗硼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8.
42CrMo钢系中碳调质高强钢,可焊性较差,通过一定的焊接工艺措施,对42CrMo钢进行焊补,既节约成本,又能达到我们所需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甲烷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 ,同时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 ,气氛中少量的碳促进ε相的生成 ,化合物层厚度增加 ;过量的碳抑制ε相的生成 ,化合物层厚度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研究了稀土氮碳硼共渗新工艺.试验发现,应用650℃×3h冷至 570℃×3 h的稀土氮碳硼共渗工艺处理后的 45钢表面,其最高硬度可达 1050 Hv,最大层深可达 0.40 mm,耐磨性、耐蚀性获得了明显提高,电子探针检测证实,稀土元素深入了钢的表面,起到了明显的摧渗、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外加磁场对碳氮共渗的20CrMnTi钢进行磁化低温电解渗硫处理,着重探讨了磁化低温电解渗硫工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添加剂和磁化作用的影响,进而优化工艺参数,并利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该渗硫层的减磨特性.结果表明,添加剂K3Fe(CN)6有效降低盐浴粘度,提高电导;外加磁场改善了电解质的分散能力,提高盐浴的电导和稳定性,促进渗硫过程的进行,延长盐浴寿命.外加磁场的低温电解渗硫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0.2 A/dm2,外加磁感应强度0.07 T,添加剂1%K3Fe(CN)6,温度190℃,时间15 min.获得20 μm左右厚度均匀的渗硫层,明显降低摩擦系数并显著提高了工件的抗磨损和抗咬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紧固件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直流电镀工艺,在1Cr13钢表面制备了单层标准镀铬层,研究了基材1Cr13钢表面粗糙度对其表面镀铬层的组织结构与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与多功能材料表面性能测试仪对镀铬层的微观组织、相结构、显微硬度及膜基结合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材表面粗糙度的降低,镀铬层表面更加致密、均匀,微裂纹数量明显减少,镀铬层的显微硬度增加,临界载荷达到了38.7 N,膜基结合强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堆焊原位合成WC增强Ni基合金改性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Ni基合金的耐磨性能,采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在304L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原位合成WC增强Ni基合金改性层.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及销-盘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对改性层的显微组织、成分、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Ni基合金改性层中直接加入WC颗粒时,WC颗粒出现"沉底"现象,改性层组织不均匀,而通过原位反应合成的WC相呈块状弥散分布于整个改性层,加入适量的氧化钇后,改性层组织变得细小致密,WC增强相的形态、尺寸和分布等均发生了变化,改性层硬度显著提高,耐磨性提高了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极化曲线测试和电化学阻抗测试(EIS)方法研究带锈层NSB钢在3种温度(0,15,30℃)下、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模拟海水)中全浸20 d后的电化学腐蚀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腐蚀形貌,并对锈层的组成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显著增加而电荷转移电阻降低;30℃全浸试样腐蚀锈层较0℃的疏松多孔,锈层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减弱;全浸试样锈层由γ-FeOOH,α-FeOOH和Fe3O4三相组成,温度越高,锈层中具有良导电性的Fe3O4含量越高,导致试样耐蚀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附晶生长法合成了HY/MCM-41复合分子筛,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智能重量分析仪(IGA)、吡啶原位红外(Py-IR)等技术对其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HY/MCM-41复合分子筛具有微孔和介孔的双重孔道分布,且形貌为核壳结构。通过对金属Ce离子改性制得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性能考察,发现固相研磨法改性的吸附剂在空速为5h-1时吸附穿透硫容量可达1.81mg/g,大于液相离子交换法改性的吸附剂吸附穿透硫容量1.32mg/g。采用静态间歇法时,固相改性的吸附剂的脱硫率可达90.6%,高于液相改性的吸附剂脱硫率81.2%。同时发现,吸附剂表面的B酸对吸附脱硫有着抑制作用,而L酸尤其是弱的L酸的酸量与吸附脱硫性能有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弧离子镀设备,在高速钢W18Cr4V上先进行等离子氮化,再沉积TiN薄膜,研究了不同渗氮温度和时间对PN+TiN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500℃左右和时间为2h以上条件下对W18Cr4V进行渗氮处理后再沉积TiN薄膜,可以得到最佳的薄膜表面显微硬度(1800~2000HV0.05)和膜/基结合力(50N),涂层耐磨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酸性镀液铝合金表面沉积Ni-Mo-P三元合金非晶镀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化学镀液在铝合金表面沉积Ni-Mo-P三元合金非晶镀层。利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谱(EDS)等现代分析手段,对镀层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钼酸钠浓度和热处理对镀层纳米压痕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态下,化学镀Ni-Mo-P三元合金镀层为致密非晶态镀层,镀层中Mo元素分布均匀,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热处理可促使非晶镀层晶化,产生Ni和Ni3P晶相,获得了纳米压痕硬度为15.12 GPa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以自制无机胶粘剂、通过添加耐高温耐磨陶瓷骨料A12 O3,WC,SiC混合后涂覆于A3钢表面制得陶瓷涂层,研究了调胶比(氧化铜与磷酸盐的配比)、骨胶比(胶粘剂与陶瓷骨料的配比)不同对金属基陶瓷涂层耐高温及抗热冲击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金属基体与陶瓷涂层间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调胶比为0.5g/ml此涂层能承受1300℃以上的高温.骨胶比比为0.30:1(质量比)时,制备的陶瓷涂层抗热冲击性能最佳,能承受600~700℃的16次以上的热震试验.  相似文献   

19.
镍基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金属基材的表面性能,以钛铁矿为原料,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采用复合电泳电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镍基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数显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对复合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的加入有效地减小了复合镀层中镍的晶粒尺寸,促进了金属镍沿(11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改变了镍的电沉积层结构,提高了镀层的硬度,改善了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在复合粉体的作用下,复合镀层的硬度与纯镍镀层相比提高了110%,腐蚀电位正移了23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少了0.991微安/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20.
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一种热镀锌板表面漏镀缺陷的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漏镀部位基板纯净,除发现O未发现其它杂质;去除表面锌层后,基板中存在凹坑,凹坑处抑制层完整,其原始表面存在锌层,凹坑边缘O元素含量较高并含有少量的Cl和S,对应基板组织存在轻微变形。认为镀锌前基板局部清洗不良或氧化严重,入锌锅后,产生漏镀,缺陷区域附近锌液不能完全铺展,出锌锅经光整压平产生凹坑。通过清洗质量和退火炉气密性的提升,缺陷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