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混合梁刚构桥钢混结合段为不同材料的结合,其传力机理和构造形式相当复杂,其合理设计对确保大桥施工和运营阶段安全、耐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主跨300 m混合梁连续刚构桥为例,介绍该桥钢混结合段类型选择及构造设计.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该桥结合段采用有格室的后承压板形式.为检验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通过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FEA建立局部混合有限元模型,根据运营过程中的最不利荷载工况,对钢混结合段进行数值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2.
PBL剪力键钢混结合段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胡建华  蒲怀仁 《钢结构》2007,22(2):62-68
混合梁桥是桥梁结构向大跨度发展的一种重要桥型,对混合梁的钢-混凝土结合段结构形式和剪力连接件主要是PBL键的发展与应用进行评述,结合世界第一座混合梁悬索桥的设计并通过PBL剪力键和栓钉对比推出试验、钢-混凝土结合段接头的对比试验、钢-混凝土结合段1∶4缩尺模型试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今后钢混结合段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的连接是混合梁斜拉桥的关键点,为混合梁关键传力结构。在甬江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施工中,钢混结合段采用模块组拼法施工。详细介绍了钢混结合段模块吊装、滑移、定位等组拼技术,BIM模拟PBL剪力键及预应力筋定位技术,以及补偿收缩混凝土分区浇筑技术,并总结了钢混结合段施工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4.
鸭池河大桥是国内首次采用钢桁梁的大跨度混合梁公路斜拉桥,目前有关混凝土–钢桁混合梁结合段的研究极少,结合段构造设计基本参照普通钢–混凝土结合段的构造原理,为验证其混凝土–钢桁结合段截面形式和构造设计的合理性,有必要对混凝土–钢桁结合段的力学性能、刚度匹配和变形特点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开展了几何缩尺比为1∶5的结合段模型试验,分别考察在体内预应力加载、设计极限荷载和1.6倍设计极限荷载作用下结合段各部分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结果显示,该桥主梁混凝土–钢桁结合段两端刚度过渡顺利,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安全储备,整个试验过程中混凝土–钢桁结合段表现出了良好的力学行为特点,表明这种新型混凝土–钢桁结合段的构造设计合理,可应用于同种类型桥梁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荆岳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为主跨816m双塔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采用带钢格室的部分连接填充混凝土形式。该文主要是对钢混结合段连接形式进行分析比选,对结合段细部构造如承压板、剪力键、钢格室、预应力筋等合理构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通过受力计算分析,验证预制拼装式混合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嘉鱼长江公路大桥钢混结合段是混合梁斜拉桥连接钢梁和混凝土梁的过渡段,是混合梁斜拉桥主梁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嘉鱼大桥施工中应用高性能RPC灌注材料并提出相关配合比设计及技术要求,实现了钢混结合段钢梁与混凝土梁之间各种内力的可靠传递,避免了主梁刚度和强度的突变,保证了结合段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7.
斜拉桥钢箱梁-混凝土索塔结合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园博园11号桥为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为研究该桥梁-塔结合段的内力传递机理和构造措施,完成了钢箱梁-混凝土索塔结合段的施工模拟和局部足尺模型试验.试验前,基于全桥的设计计算结果和结合段整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确定了模型试验的荷载工况和约束条件.模型试验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钢梁、混凝土、钢筋和钢绞线的应力以及结构的变形情况.模型试验以及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桥承压板式结合段传力可靠、构造合理,并具有较强的抗裂性能和较大的承载力储备,是一种合理的斜拉桥梁塔锚固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8.
连续梁桥的主跨用钢梁、边跨用混凝土梁,形成混合梁体系,使桥梁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具有跨越能力大的优点.但结合段的设计是混合梁桥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水屯路桥桥梁结构形式,分析对比了几种常用的剪力连接形式,论证了钢-混凝土混合梁结合部的刚度匹配及措施,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魏赟 《福建建筑》2011,(8):34-37
针对深圳某大型地下车站的工程建设提出了新型的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节点构造型式。根据相似性原理,对其进行了正常使用工况的单调加载试验和破坏试验;分析了该节点型式的力学性能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研究表明该节点传力路线明确,受力性能良好,能满足正常使用工况下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混合梁结合部受力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混合梁结合部的承载性能、破坏形态和受力机理,以主跨为818m的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为研究背景,选取混合梁压剪式结合部典型格室,并设计进行比较的承剪式结合部格室,开展了两个缩尺比为1∶2的结合部局部模型承载性能试验,测试了钢与混凝土的应变及相对滑移。研究结果表明:压剪式结合部承载能力是承剪式的两倍;压剪式结合部承压板传力约占总轴力的62.5%,承压板传力减小了钢格室应力,限制了钢-混凝土间相对滑移,降低了连接件传力比例,使结合部受力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复合土钉支护面层设计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面层是复合土钉支护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承受边坡水土压力、土钉拉力等荷载是施工中面层设计的必要环节。为了对面层进行合理设计,利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了面层的无限长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型,对土钉与水泥土搅拌桩联合支护型式中的面层进行了受力分析。为了简化计算,研究提出了机动位移分析方法来计算竖直方向面层的内力,推导出了面层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内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对面层进行了强度验算和设计。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竖直方向面层的内力是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横截面的水泥土抗拉强度可用来控制截面强度;用机动位移分析方法和根据外力情况计算得出的外力矩比较接近,证明将机动位移分析方法用于面层的内力分析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张圣贤 《工业建筑》1992,(3):34-36,49
本文介绍了栈桥(通廊)结构的一种新形式,其特点是考虑了工艺、建筑围护和结构构件的三个合一方案。还分别论述了桥面板架的设计、试验及板架合一的侧桁架的精确计算和简化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1]推导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复合桩土应力比隐式计算公式的基础上,从分析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特征着手,不考虑复合桩体自身压缩变形量,对复合桩土应力比隐式公式进行简化,推导出带帽端承型桩和带帽摩擦型桩复合地基复合桩土应力比的显式公式,并得出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按桩帽间土体模式的沉降计算公式,最后将计算结果与文献[1]进行对比,验证该简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同时对2根不同预留孔形的完全剪力连接与1根部分剪力连接的钢-混凝土预制板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这类梁组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3根组合梁均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钢 -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方面的研究工作仍然较少 ,为了给钢 -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对国际上有关钢 -混凝土组合梁疲劳的试验研究、计算方法以及相应规范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评价 ,可供在进行组合梁疲劳方面的试验研究、设计和制订规范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MTS组合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天森  宫海  李国强 《钢结构》2002,17(3):60-62
介绍了同济大学建工系研制开发的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系统MTS的组合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算例 ,以及MTS软件中的实现过程。结合实际的工程 ,利用MTS软件进行框架梁设计方案和组合梁设计方案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绪涛 《建筑技术》2010,41(7):648-650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当务之急,采用节能复合墙体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有效措施,其中夹心复合墙体受力性能、耐久性和隔热性能都非常优秀,但作为新型墙体,标准和规范还待统一和完善。外保温复合墙体虽然较其他墙体应用最广,但是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应加强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ABAQUS仿真模拟归纳对比了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U型梁、工字型钢组合梁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指出了不同类型组合梁之间抗弯承载力的差异,讨论了混凝土强度、钢材屈服强度以及钢板厚度等参数对组合梁受弯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材料搭配时组合梁类型选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U型梁的优越性以及三种组合梁的使用条件以及合理控制各参数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组合节点类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晏小欢 《钢结构》2009,24(2):12-14
随着组合结构在工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组合结构梁柱节点成为设计人员和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节点形式并应用于实际结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合介绍目前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组合节点相关类型,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安徽某聚酯工程中,采用载体桩技术与CFG桩法相结合、取其各自优点,拓展地基处理方法——载体桩复合地基。该方法既能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又能缩短桩长、减少地基的变形,同其它的桩基础设计相比,采用该方案设计,缩短工期、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