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2015年5月28日,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纽约建筑中心将迎来八位中国建筑师的展览,他们中的多数曾在纽约求学、执业,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回归中国本土,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踏入了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之路。两个国度、两座城市,同样的建筑理想和设计态度,不同的城市现实和执业环境,让他们游走其中,寻找着各自的表达方式和应对策略。从纽约到北京,再到纽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新时期建筑色彩概念的转变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色彩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色彩是一种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改善的经济,是快速而有效的手段.建筑灯光色彩给城市带来的"光污染"、"噪色"现象,使建筑色彩的基本含义再也不仅仅是一点浅薄的改变,而是某种感知上的改变,是从以往建筑表皮的外现到建筑照明光色感知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在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上寻找到最佳的表现机会。在大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表现的舞台之后,中国的中小城市也不甘落后,经济的超速发展和急于求得认同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城市建设上也采取了跨越式的开发战略,他们可以请到世界明星建筑师来设计,从而力求一步到位达到世界水准。  相似文献   

4.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作为中国建筑媒体的新秀,借2012伦敦书展之契机,带领中国的知名建筑师在伦敦——这座建筑历史悠久、设计思潮先进的国际大都市,举办了"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这是中国主流建筑师在英国的首次集体亮相。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体育建筑发展的回顾和反思,结合参加新疆体育中心规划设计竞赛的体会,提出了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寻找设计构思源泉的观点,提供了一种体育建筑形体构思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营建理念VS"零识别城市/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一种不考虑中国特有地情和人情的普适性建筑话语构成的强势氛围正在前所未有地覆盖中国的生存空间,造成"零识别城市"骤然增加、"零识别建筑"急剧泛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学习吴良镛教授的<广义建筑学>思想,提出"中国营建"理念,倡导设计理念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从"普适设计"到"地方设计"、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三大方向的转变,探索一种适合特定"地情"和"人情"、呈现中国特有"神情"的中国城市建筑设计"法式".  相似文献   

8.
设计新闻     
《建筑创作》2012,(11):224
英国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建筑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英国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携带他的团队:罗杰斯·史达克·哈伯+合伙人事务所(RSHP)于2012年9月21且至11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呈现"从住宅到城市:罗杰斯建筑艺术"大型展览。该展览是"艺述英国——英国艺术及创意产业节"中的设计类旗舰项目,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有机会体验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在内的,40多年来建筑师及其事务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以及它们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三届建筑人是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历届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得益于中央政府作出的恢复高考的决定,一大批在“文革”中失去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及应届高中生在1977至1979年间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他们在教学体系的调整、改革中接受了建筑学专业训练,并在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及集成专业技术的城市管理者和企业家,对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因此被称为“新三届”华南建筑人.文章以这一群体为对象,考察他们从受业到从业的过程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的形成与呈现,同时也探讨了转型时期中国建筑教育的重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沙永杰 《城市建筑》2006,(11):83-86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建筑和社会”为主题,对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并将这一问题引申到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当代生活方式等层面。展会中有关中国城市的内容频繁出现,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问题提供了参考视点。  相似文献   

11.
冯柯  王薇  郭娟利  李倩 《建筑与文化》2016,(10):230-231
论文从"生"字形义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从空间观、时间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艺术生命论从生、时、气三个内容展开论述。最后给出了结论。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特别是传统建筑自营造之时,就同"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日本现代园林尊重传统,继承古老的文化精髓;同时又大胆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形成富有现代感的新型园林。文章通过对日本园林发展历程的梳理,归纳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原因。并在对日本现代园林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比照中国园林的现代化进程,思考我国园林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3.
湛江历史建筑特征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贤  魏清泉 《规划师》2003,19(3):42-47
湛江历史建筑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和谐之美和欧式建筑风格的浪漫之美。但它在保护改造,协调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作者指出它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与城市交通、城市市容美化、城市现代化的不协调,以及与现代化商业经营的不适应,提出应定位历史建筑,多渠道进行保护;新旧建筑的衔接附会,利用旧建筑发展新内容;整合弘扬历史建筑文化以及用法制手段严格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同济学派的现代建筑意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发展成长,同济大学建筑系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同济学派”。这个学派一贯注重跨学科的发展,坚持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和现代教育思想,创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最早建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理工类大学中最早建立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与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建筑技术等专业一起,使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为国内该学科领域中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同济学派荟萃了众多富于大学精神,集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学者身份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提倡跨学科和多学科发展,为培养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学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先驱,倡导“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提出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乡亭又称村亭、社亭,是越南乡村民众祭祀、聚会议事的场所,具有行政、信仰和文化的功能。乡亭遍布越南全国城乡,尤以河内地区较集中。乡亭里供奉城隍神、地方神或英雄。乡亭在形制、空间、构架和装饰上都表现出越南建筑的文化特质,其某些特征与毗邻我国的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亦有密切关联,是东亚建筑文化体系的重要类型 , 其斜梁构架也是东亚木构建筑最重要的构架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葛昕 《时代建筑》2009,(1):154-156
通过对典型建筑的分析,回顾苏州新建筑演变和发展的脉络,研究由不同区域的文化取向所抉定的建筑特征,藉此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对苏州城市建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对未来新建筑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喆  倪志华 《中国园林》2006,22(5):16-20
“和谐社会”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城市园林绿化在构筑“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城市园林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杭州的园林绿化建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在城市绿化建设工作中做到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尊重和继承人文传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8.
梅瑶炯  刘定华 《中国园林》2006,22(11):11-16
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里,互动园林的出现正当其时。互动园林是一种重视人类活动与园林景观相互作用的园林营建方式和园林存在方式,注重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在城市环境中的良性进步;注重人类心灵的需要成为城市园林的一大主题。注重情趣的互动园林不同于自然风景式园林,它吸引公众的自发参与,将很多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引入人们的生活,并且自然而然地将人作为互动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些互动园林实例,希望能够引起人们注意这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虽然在时间和地域上相距甚远,但在建筑意匠、营造理念与技术措施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以类比的方法分析和梳理了二者在形式与功能取向、结构与技术、装配式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的整体性等方面的相同与相似点,提出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继而总结了可供中国当代建筑借鉴的基于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建筑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