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陵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文化相互交融,乡土聚落众多。本文以位于武陵山区东部的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团坡村为例,结合山区地形,气候特点,分析村落民居的区域环境,对比山区干栏建筑建造特点,研究团坡村内民居聚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干栏民居建造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鄂西吊脚楼无论是聚落形态还是建筑本身都蕴含丰厚经验启示。文章将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民居聚落在空间布局、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等方面的营造技艺,梳理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优选乡土生态材料、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等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西南地区的几个传统乡土聚落的实例追踪调研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近十年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民居景观的总体布局、居住单元、附属空间和建筑材料的变迁历史与趋势,并将其与同时期发生的保护行为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传统乡土聚落的民居景观变迁在不同村寨中均表现出较为相似的变化方向,由于受关注程度和保护级别的差异,村寨之间存在时差先后的分布特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强的保护关注程度会推进民居建筑的现代性变迁,而旅游介入因子的强弱会影响民居景观变迁的方向;民居建筑的各种变化趋势与村寨的传统性延续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保护级别较低的村寨的民居景观的变迁容易发生突变,而保护级别较高的村寨民居景观变迁会呈现出村寨内部范围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范霄鹏  田红云 《华中建筑》2008,26(9):223-226
民居营造体现出民族和地方性的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在长期的适应与演变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内化成为民居营造的基础规则,这样的住屋理念和模式所构成的人文共识由单体的民居扩展而集聚形成乡土聚落,并展现出其特色价值。该文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和道孚县的典型民居为对象,研究藏民族的人文共识在立足于自然环境中乡土聚落营造上的成就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藏拉萨的乡土民居为例,通过遥感影像分析、田野调查、文献整理的方法,从宏观层面论述了西藏宏观的生态平衡,从聚落和建筑两个方面探究了拉萨乡土聚落与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得出研究结论 :西藏民居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更多的是出于对环境中自然资源的考虑,自然环境也因为受资源条件限制,间接地对民居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环艇  王冬 《华中建筑》2012,(9):147-150
该文简要介绍了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并分析了其模式语言提取原则;探讨了模式语言与乡土聚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并总结出乡土聚落模式语言的提取原则及方法。我们对云南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进行研究并提取用于描述石林彝族乡土聚落、街巷、民居、院落、房间及细部构造的相关模式语言。在石林枫叶度假酒店规划设计项目的创作中,这些模式语言在项目的整体布局、空间效果、建筑单体及细部营造中都有体现,使整个设计充满了石林彝族乡土风情。  相似文献   

7.
绿洲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独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乡土聚落样式,和田地区的乡土聚落便是这种典型的绿洲聚落。本文分析和田地区所处南疆绿洲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地域资源等环境因素,选取和田地区较为典型的恰勒瓦西村为调查对象,侧重调查这些环境因素对当地乡土聚落的布局形态、民居建筑的营造及其建构材料使用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翁丁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乡土特色,分析翁丁村的原始聚落与乡土营造、村落环境与民居建筑,探索翁丁村佤族原生态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寻找翁丁村原始聚落回归本土文化的设计创作道路,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适的佤族原生态村落环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藏式民居聚落因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若想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使民居聚落文化得到有效保护,首先需要理清民居聚落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文章着眼于聚落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研究,探讨了民居聚落形态驱动力的驱动机理,包括文化因素为核心的内力,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为主导的外力及内力、外力交互作用的综合发展力。得出聚落形态受内力和外力共同驱动——内力决定聚落的内在结构,外力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冲击给中国城市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延续造成巨大危机。对地方文化基因的重新认知、提炼、抽象和组织重构,并对新城市文化进行储存、流传和创造性表达将是重建地方独特价值的关键。天河路商圈整体城市设计从复兴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视角出发,提出“六大文化特色片区”架构,结合开放空间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并通过在核心节点创造“城市事件”场所和景观凸显新商都文化精神和城市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2.
面对传统老社区如何构建公共中心的新问题,以浦东新区白莲泾两侧地区城市设计为例,对老社区公共中心构建进行了一次“立足本土居民、注重本土文化、依托本土空间”的探索性实践。规划秉承“适地而生”的设计思路,利用后世博旧区改造的契机,以唤回老浦东记忆为手段,重塑滨水空间为重点,创造性的融合了“莲溪岸、南码头、东堂屋”等3个体现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城市意象,将白莲泾两侧地区打造成为后世博时代的“水岸会客新空间”,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复兴,提升了地区公共服务品质,为上海其他滨水地区和老社区公共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袁媛 《建筑与文化》2016,(9):234-235
在地域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载物便是传统的民居建筑,并且,传统的民居建筑的发展方向会受到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地域性和民族性不断被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建筑物通常会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建筑物创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从传统民居建筑中挖掘浓厚的文化传承基因,去更好地体现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去追求建筑物和大自然的相互结合和融合。本文将会结合具体的实例和笔者的经验,从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基因为切八点,介绍怎样去深刻地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精华,进而灵活巧妙地将其运用到新的民居设计中,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民居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必然反应在当地的建筑上,而现代的建筑日趋千城一面,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日渐削弱。笔者在此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民居建筑的符号上,并试图对这些符号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的承扬。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的植物景观具有特殊性,该文以黄石磊山半岛休闲农庄为例,对休闲农业的植物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休闲农庄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分区,以乡土气息和乡野风情为主题,结舍植物景观的功能,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系统。中心服务区以展现植物景现季相变化、传统植物文化、植物乡土特色为主;水产养殖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水生植物景观为主;自助采摘区以结合自助采摘,种植相应的观赏果蔬;蔬菜种植区以大面积纵横阡陌的田地进行蔬菜生产,凸显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湿地景观区将湿地植物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可观、可玩、可尝的景致,展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和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校园建筑及环境等物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高职建设类院校因与建筑行业的天然联系,它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建筑围绕“弘扬鲁班精神、培养鲁班传人、争创鲁班奖”这个核心融合贯通,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功能。透过经典案例,分析高职建设类学校校园建筑文化功能的表现形式,为校园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微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聚居于川西高山峡谷地区的藏羌民族,处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互相冲撞又互相整合的"藏彝走廊"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使其民居聚落与民居建筑强烈地表现出其民族地域属性,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景观。"5.12"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中,如何传承当地独特的地域建筑景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理县甘堡藏寨重建案例入手,站在地区建筑学的立场上进行反思,试图阐释尊重文脉,尊重本土精神,尊重民族习俗的方法和通道,期望对于我们今后的民族村落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苏毅 《建筑与文化》2016,(10):148-150
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县主要人口由康巴藏族组成,藏式"闪片房"是香格里拉县本地最主要的民居形式,"闪片房"屋面因特殊的构造而赋予瓦片以"闪片"名称。其屋面形态独具一格,将当地藏式民居的传统风貌高度凝练,形成了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然而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建筑活动对当地生态造成的破坏逐渐加深;更为遗憾的是2014年独克宗古城大火毁坏了当地大量珍贵的传统民居,重建中不得不面对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文将依据测绘数据对藏式"闪片房"屋面进行分析研究,解析"闪片房"屋面风貌延续与生态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科  ;李琰君 《城市建筑》2014,(20):260-261
陕南传统民居在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也体现出了陕南各地不断发展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陕南传统民居按民居类型、用途与形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