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优化设计某柴油机发电机组的隔振系统,首先构建该发电机组整体三维模型,然后分别通过动力学及有限元方法计算该隔振系统下机组的固有频率及振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取机组在各扰动激励下的振动响应特性;并对船舶航行过程中该隔振系统下机组的稳定性进行校核;最后通过机组台架试验,对该发电机组进行振动测试,分析该型发电机组的振速烈度级,评价该隔振系统实际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VB开发的柴油机单层隔振系统隔振参数优化软件,以振动理论为基础,采用柴油机隔振参数对比优化的方法,计算柴油机离心力、简谐颠覆力矩、固有频率和振幅,通过柴油机的共振频率和振幅的计算比较,分析不同隔振器的隔振效果,选择隔振效果最优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隔振参数对比优化的方法,能够避免单一型号隔振器在柴油机隔振优化时,隔振参数优化效果没有其他隔振器好的错误;可使柴油机的减振效果最优化,且优化计算的时间短、效率高.  相似文献   

3.
摩托车发动机弹性隔振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弹性隔振器隔离发动机高频振动是摩托车减振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摩托车发动机的弹性隔振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弹性隔振原理和频率设计准则,建立了发动机弹性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系统的动特性参数,分析弹性隔振器对车架动特性的设计要求,结合试验测试,设计了弹性隔振器。研究结果表明,弹性隔振器能有效地隔离发动机系统的高频振动。  相似文献   

4.
以D4114柴油机和专用压路机变速箱组成的振动压路机动力总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动力总成的动力学模型.以提高上下移动和绕曲轴中心线转动模态解耦率为主要目标,调整悬置的刚度.经过试验验证,优化后的悬置有效地改善了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摩托车发动机弹性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基础,以降低整车的振动为目标,针对摩托车发动机传统的刚性悬挂方式的缺点,提出了弹性悬挂的方法以及摩托车发动机弹性隔振原理和频率设计准则,改变了刚性悬挂方法中发动机的不平衡惯性力和力矩直接作用于车架的缺点,确定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分析弹性隔振器对车架动特性的设计要求,基于ADAMS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摩托车虚拟样机模型,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对弹性隔振器刚度和阻尼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了某型摩托车的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6.
车用直列四缸柴油机隔振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激励源(发动机)与车身两部分进行隔离是解决汽车振动、噪声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D4114Z_LQB柴油机隔振系统方案和橡胶隔振器的设计,并对柴油机、隔振器系统的振动模态进行了计算。装车振动测试表明,所设计隔振系统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传递给车架的振动。  相似文献   

7.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是汽车隔振和降噪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某轻型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NVH优化。首先,通过锤击法刚体模态试验,得到动力总成的转动惯量与惯性积及质心位置;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解耦布置,确定后悬置的安装位置;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刚体动力学模型,对悬置刚度参数进行能量解耦优化,通过悬置系统的频率分布、振动能量分布以及位移限值的计算,验证优化效果;最后,进行整车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柴油发动机台架振动烈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选择发动机悬置隔振元件,有效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以某装甲车辆柴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弹性支承(橡胶隔振器和金属丝网隔振器)、不同工况下的台架振动烈度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与分析。探寻了主要振动激励源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了机体振动随转速、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发动机在不同弹性支承下的振动特性和振动烈度等级,为该发动机悬置隔振元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隔振系统质心位置的偏移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解耦,为了定量确定偏移量对解耦度的影响,根据隔振理论,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在以垂向解耦度为目标的情况下,分别计算系统质心沿水平x方向、水平y方向和同时沿水平x、y方向偏移三种情况下,偏移量和解耦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隔振器动刚度变化15%以内,质心位置尽量靠近弹性中心有利于系统解耦;质心位置偏移量控制在两个跨距最短隔振器距离的5%以内,可以保证系统有80%以上的解耦度。并结合试验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在内燃机与支架之间加上隔振设备是降低内燃机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介绍了498柴油机隔振系统方案和橡胶隔振器的设计,并讨论了引起498柴油机机体振动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所设计隔振系统能有效的降低内燃机传递给支架的振动。  相似文献   

11.
498柴油机试验台架隔振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燃机与支架之间安装隔振设备是降低内燃机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498柴油机试验台架的隔振方案和橡胶隔振器的设计,并讨论了引起498柴油机机体振动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所设计隔振系统能有效地降低内燃机传递给支架的振动。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机体的表面结构振动和噪声辐射,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495型柴油机机体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并对机体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通过有限元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根据模态分析结果,得出机体的固有振动特性。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梯形加强板结构,使其固定于机体油底壳法兰底部。计算结果表明,铝制加强板能提高机体裙部刚度,抑制机体裙部的开合振动,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适用于拉杆形式重型燃气轮机组转子动力学计算的一维模型简化方法。基于ANSYS的梁单元,建立了某重型燃气轮机转子的一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接触效应对转子刚度的影响,并对该转子轴承系统临界转速进行了计算分析。还采用了二维广义轴对称单元模型进行了相关计算,作为对一维简化方法的验证。最后,进行了重型燃机整机现场振动数据采集,取得了临界转速的实验值,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程度良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某四缸龙门式柴油机气缸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从某四缸龙门式柴油机气缸体的结构动态特性和振动响应进行分析,采用模态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有限元、多体动力学手段研究柴油机在额定工况下,以气缸燃气压力、活塞侧压力和主轴承作用力为主要因素,确定了柴油机所受的激励力,利用模态叠加法对柴油机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计算,得出了额定载荷下的整机振动烈度,并与整机振动烈度的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某四缸龙门式柴油机气缸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从某四缸龙门式柴油机气缸体的结构动态特性和振动响应进行分析,采用模态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有限元、多体动力学手段研究柴油机在额定工况下,以气缸燃气压力、活塞侧压力和主轴承作用力为主要因素,确定了柴油机所受的激励力,利用模态叠加法对柴油机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计算,得出了额定载荷下的整机振动烈度,并与整机振动烈度的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孙冰  张炜伟  李莹莹 《柴油机》2019,41(3):40-45
基于20RK270型柴油机的基本参数以及同类项目的经验,进行了该机隔振器的初步选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各弹性单元的位移、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隔振系统的选型合理。后续进行的柴油机振动测试结果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程跃琳  杨欣  李赛力  黄维 《柴油机》2022,44(4):50-55
为了研究不同齿轮接触力计算方法对热气机振动响应计算的影响,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其传动系统的刚柔混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态分析验证缩减模型的正确性。分别使用Weber-Banaschek法以及有限元缩减模型的柔性齿轮有限元法进行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将不同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热气机整机机脚振动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Weber-Banaschek法计算得到的齿轮啮合刚度误差较大(13.5%);采用有限元缩减模型的柔性齿轮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齿轮啮合刚度误差较小(2.1%),其与理论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18.
徐挺  张欢  童宗鹏 《柴油机》2008,30(2):36-39
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试验方法,建立了橡胶隔振器静动刚度与橡胶硬度之间的关系,根据隔振器刚度失效准则,确定隔振器的失效硬度。在船舶上只需要使用硬度计就可以及时判断隔振器的失效状态,简化了隔振器的实船失效状态评估。  相似文献   

19.
赵军  董佳欢  于胜  乐美鑫 《柴油机》2020,42(3):53-55
针对某科考船冷却水泵组开展泵组隔振设计。通过上下层隔振器选型及中间筏体结构设计,使系统的各阶模态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主要扰动频率,同时使筏体的主要振动模态远离扰动频率。仿真计算和实船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泵组隔振设计达到相应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段晓霞  苏铁熊 《柴油机》2011,33(1):44-47, 51
采用AVL/EXCITE-PU与ABAQUS软件,基于曲轴系多体动力学,对WP7柴油机进行模拟仿真,计算主轴承座轴瓦的反力;同时根据扭转振动的计算结果与测试数据的比较,进行有限元模型的验证与标定,从而获得机体结构噪声的主要激励源数据;通过动力学仿真,得出选用合适、有效的减振器可以降低轴系的最大应力,从而提高疲劳安全系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