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李果  杜飞翔  李赛 《人民长江》2016,46(12):48-51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因子,即断层距、高程与地质结构因子、距离因子、方位因子、坡度因子和相对高程因子。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验证了龙门山地区灾害发育的重要特性:即区域地震次生灾害沿发震断裂的"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强震区域,灾害的发育更受宏观要素如断层距、绝对高程等作用控制,因此在断裂带及潜在震源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易发程度判定中,应综合考虑断裂带及海拔高程的影响,将具有有利岩性及结构的边坡也纳入评估范围。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在分析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复核调查,对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白水河沿线地震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及其与高程、距断层距离、坡度、岩性等地形地质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灾区建设以及同类高烈度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3.
1733年东川Ms7.8地震山地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733年云南东川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害被崔乃镛几乎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对山地区走滑发震断裂触发的震害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于史料及现场调研,对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复核,并获得如下基本认识:(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尤其是滑坡沿发震断裂呈窄条带状分布;(2)弱支护采铜矿洞坍塌严重;(3)滑坡失稳既有抛射现象也有慢速滑动现象,取决滑坡边界条件或失稳时间;(4)斜坡岩土体地震过程中震裂、松动是该区泥石流高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地震次生水灾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分布广泛和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发生后,不仅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破坏性的后果还将引发其他灾害,即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中次生水灾是主要类型,表现为地震后地表形变造成的水环境改变,引发的浪涌、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以及水利工程破坏(如溃坝、渠道断裂)等,由此导致洪水泛滥。  相似文献   

5.
云南李仙江流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后诱发的次生灾害对水利水电基础设施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地震次生灾害对水电工程的影响,以李仙江流域6个水电站为研究对象,研究李仙江流域地震后次生灾害的类型,分析地震次生灾害对水电设施的危害,提出应急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宜采用“情景-应对”模式,应急预案制定及应急决策离不开情景分析与推演。情景静态特性表现为地质灾害风险认知,可描述为灾害地质体特征、承灾体特征和地质环境条件等要素;情景动态特性可通过演变后果体现,即关键节点的应对需求变化。通过情景要素的应急响应特性分析,选择响应启动时间、灾害空间范围为一级标准,灾害地质特征和引发因素为二级标准,应对能力满足程度为辅助标准,初步提出了情景分类的框架。并针对单点滑坡、单体危岩(崩塌)、单沟泥石流、跨区地质灾害、区域强降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跨区地质灾害等常见情景,分别给出了应急调查处置方案要点。  相似文献   

7.
1.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2.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相似文献   

8.
以岷江上游汶川地震重灾区为靶区,在剖析山洪灾害特征及驱动因子的基础上,开展山洪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得出研究区山洪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受暴雨控制,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暴雨区,具带状、群发特征;②受地震发震断层的控制,在主断层范围内集中、连片分布;③呈串联或并联特征;④震后崩塌、滑坡淤堵河道,山洪灾害发生的临界雨量降低,导致山洪灾害规模扩大、频率增加,危害加剧。根据主控驱动因子即暴雨驱动因子(年最大1 h暴雨均值)和地震驱动因子(距发震断层距离),将研究区山洪灾害分为3个等级: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低度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岷江上游流域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对陕西省山洪灾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陕西省山洪灾害的形成成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山洪灾害的形成与陕西省的降雨分布、地质地形以及人类活动有关,陕南的降雨分布和地质地形决定了陕南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山洪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是毁灭性自然灾害之一,通常给灾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次生灾害的快速、有效防御和治理是减小经济损失、营救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途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应用表明其具备实时获取灾区数据、覆盖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可快速制定专题方案等特点,已成为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治理的一项有效的高科技技术与手段。各种新型遥感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无人低空平台、机载激光平台等,在灾情监测、高精度地面数据获取中显现出了超越传统救灾方案的优越性。空间信息技术的有效集成能够实现复杂天气情况下、救援人员无法到达区域灾情的统计与分析,实时制定科学应急抢险策略。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和发展,针对汶川地震的实际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路走廊带的地表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断层、水系、道路影响共6个环境因子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计崩塌258个,滑坡127个,其在30°~60°的坡度范围内分布最广,E、W、SW、NW坡向范围内坡体稳定性较差,灾害频发。(2)地层及岩性在宏观上对灾害发生起着控制作用。(3)距断层越远,其受到的影响越小。(4)走廊带内崩滑灾害受区域水系的控制。(5)距道路400 m的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在道路修建时,应重点考虑边坡、路基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金洋  杨顺  佘涛  陈欢 《人民长江》2019,50(2):138-143
北川断裂带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中部,新、老滑坡较为发育,构造活动是影响区内滑坡发生的主导因素。采用文献记载、现场调研等方法,分析了构造对滑坡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构造横向挤压、不均匀抬升对地表岩体的完整性进行改造,使得不同构造部位、斜坡部位岩体存在结构差异,进而控制滑坡在空间上的发育规律,同时,细部构造结构面在空间上的产出关系构成了滑坡发生的初始边界条件;②作为构造活动的剧烈外部表现,地震动荷载直接诱发滑坡的同时造成斜坡岩体的松动;③"5·12"震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发生近90°的偏转,进一步加剧了松动岩体的变形与破坏,震后应力偏转是影响区域斜坡稳定的最主要内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必需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矩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例,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崩塌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特点,研究泥石流源区内的崩塌滑坡体特征,以映秀至卧龙间渔子溪流域为研究重点,划分研究区约396 km2,以研究区内23条泥石流沟(流域总面积约为208 km2)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将崩塌滑坡点进行解译,并通过野外实际调查进行复核,证实了遥感解译的可靠性,最终得到崩塌滑坡点2 741个,总面积23.6 km2。利用GIS对崩塌滑坡在高程、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和河流距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 500~3 000 m海拔范围内,崩塌滑坡分布最多;坡度40°~50°范围,崩塌滑坡面积比例最大;坡向在90°~180°范围较为集中,此范围垂直于地震断层;崩塌滑坡较坚硬闪长岩岩组容易被地震、降雨等因素触发大量崩塌滑坡;距离河流较近的山体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5.
杨秀元 《人民长江》2018,49(17):57-61
位于云南东北部的鲁甸县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县之一,2014年前,县域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8处;2014年"8.03"鲁甸Ms6.5地震后,县域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增至671处,其中滑坡382处,崩塌244处,滑坡崩塌占地质灾总数93.3%,是鲁甸县主要的地质灾害。通过在区内开展1∶5万标准分幅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龙头山镇图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孕灾地质背景条件:(1)牛栏江及其支流两岸斜坡高陡,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2)顺(向)斜坡与碎裂状、散体状结构岩土体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3)北、北东向的断裂与向斜构造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分布;(4)泥岩、页岩、砂泥岩等易崩易滑软弱岩层和风化界面对滑坡具有控制效应;(5)岩体的风化程度、岩溶效应、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对滑坡发育也具有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弯曲型河道挟沙水流运动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耀先  焦爱萍 《泥沙研究》2002,100(2):53-58
弯道水流 (包括挟沙水流 )运动规律的研究 ,在水利工程学的许多领域中 ,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对弯道水流水面横比降、横向环流、纵向垂线平均流速分布规律及弯道输沙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 ,以便为生产科研方面服务。  相似文献   

17.
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众多、机理复杂,单纯采用地质分析缺少依据。基于云南省金沙江两家人水电站左岸滑石板顺层岩质边坡在1996年10月28日发生滑坡的事实,在大量地质勘查基础上,采用简易滑块对滑坡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利用颗粒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满足滑体与滑面特性的滑坡模型,通过一系列的滑坡数值模拟试验,探讨了滑面摩擦系数、滑体强度等因素对滑坡堆积、块度、滑坡速度的影响规律,对比后期的勘查成果对当时滑坡情况进行了反馈分析。该方法可为后续滑石板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及灾害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均匀设计的边坡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高峰  程圣国  卢应发  陈灯红 《水利学报》2007,38(11):1397-1401
在边坡敏感性分析中,试验方法的选择对试验次数和试验效果起决定作用。均匀设计能使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均匀分布,将此试验方法引入到边坡敏感性分析中,可以大大减少试验次数,获得较好的试验效果。以一均质土坡为例,选取容重、内摩擦角、黏聚力、坡角、地震加速度等5个因素来设计数值试验,对边坡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见的均质土坡或松散堆积体岩土质边坡中,黏聚力、坡角和内摩擦角为最敏感因素;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下的一般岩土体地区,土的重度和地震加速度为不敏感因素。该结论对边坡的综合治理、安全监测和灾害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四川甘孜州地区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对公路造成的严重危害,阻碍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该地区公路沿线滑坡、泥石流、崩塌发生时地形地貌等条件,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数为:地形坡度、沟壑密度、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降水、地震和岩体类型等7个;基于GIS技术确定了甘孜州地区7个影响因数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行地质灾害影响指数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整个甘孜州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了区划,得出了整个甘孜州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结合甘孜州主要公路的分布,论证了公路路网不同位置的地质灾害等级,为该地区公路建设规划和公路安全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