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方法,了解广西水产品监测所分离的香港海鸥菌的相关性.方法 以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对2005年分离的香港海鸥菌酶切后进行脉冲电泳,用BioNumerics 5.1聚类分析获得电泳图谱.结果 7株香港海鸥菌分为6个分子型,其中从南宁分离的与从河池分离的2株香港海鸥菌高度同源,相似度达100%.结论 PFGE可应用于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有助于发现香港海鸥菌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水鸟可能是香港海鸥菌传播环节的一种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源性鼠伤寒沙门菌株耐药谱及PFGE分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掌握中国食品中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并对2002—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分离的23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及PFGE分型研究。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对2002—200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分离的沙门菌进行分型,并运用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纸片法对鼠伤寒沙门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进行PFGE分型。结果发现15株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其中耐4~5种抗生素的6株(40%),耐6~9种抗生素的5株(33.3%),耐10种抗生素的4株(26.7%);可分为16个PFGE型。其中5个PFGE型的菌株数超过1株。结论我国食源性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严重,PFGE分型方法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型能力较好,同一PFGE型菌株的耐药谱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3.
2003-2004年中国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药物敏感性的状况,为我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监测提供基线资料。对2003及2004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11省(市)分离的142株Lm,采用E-test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142株Lm的平均耐药率为14、1%,主要耐受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和链霉素。其中,对四环素耐受最严重,耐药率达13.4%。7类食品中自生鸡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最高,达28.3%。11省市中,来自河南、北京和吉林的菌株耐药率居前三位,分别为37.5%,26.3%,25、0%。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中的Lm存在耐药株,分离自不同食品、不同省份的Lm耐药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香港海鸥型菌是从香港肝硬化病人体内分离得到的新细菌菌属,被认为是致腹泻病原菌。为给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介绍香港海鸥型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生物学特征检测方法,基因序列分析检测方法中的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定性鉴定核糖分型(ribotyping)与脉冲电场电泳,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日常检测分离株产肠毒素和耐药情况,探讨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素的类型及分布状况,研究其耐药特性,对本实验室2016年~2017年日常食品检测中的分离株,分别用全自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肠毒素总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肠毒素SEA~SEE进行分型,并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70份食品中分离到的2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的有16株,阳性率为55.2%,其中食物中毒分离株5株都为肠毒素阳性。产2种及以上肠毒素的菌株为12株,占41.4%。A型~E型常见肠毒素都有检出,其中产SEE的菌株最多,有12株,占41.4%,产SEA的菌株次之,为11株。29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青霉素、安苄西林、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新诺名、克林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并出现多重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和安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均为82.8%,其次为红霉素44.8%。该研究的食品监测中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产肠毒素率较高,主要的类型为SEE和SEA。而且分离得到的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现象,建议从各个环节加强监测,降低因耐药菌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99株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1株标准菌株进行药敏性试验,共选择7大类20种抗生素.结果 所测试的100株菌株对美洛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对苯唑西林产生耐药;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四环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5.0%、17.0%、3.0%和2.0%;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四环素中介率分别为25.0%、23.0%、6.0%、2.0%和1.0%;13株对3种抗生素耐药,4株表现多重耐药性.结论 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对所测试的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但对苯唑西林全部耐药,对部分抗生素出现较高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性,因此克罗诺阪崎肠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7.
市售鸡肉中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我国市售鸡肉中沙门菌多重耐药状况及耐药程度,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从市售鸡肉中分离到的51株沙门菌进行耐药检测,并对多重耐药谱进行分析。利用NccLs(National Committee of Clinical Labaratory Standard)推荐的纸片法进行耐药检测,51株分离菌株全部对至少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属多重耐药株,耐5种抗生素的9株(17.6%),耐6~9种抗生素的12株(23.5%),耐10种以上抗生素的9株(17.6%)。51株沙门菌对万古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都具有耐药性(100%),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是:萘啶酮酸(52.9%)、磺胺(35.3%)、链霉素(33.3%)、四环素(29.4%)、氨苄青霉素(23.5%)、羧苄西林(21.6%)、阿莫西林(19.6%)、吡拉西林(19.6%)、美唑西林(17.6%)、强力霉素(17.6%)、氯霉素(13.7)和头孢噻吩(9.8%)。有3株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有2株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和甲氧苄胺嘧啶耐药,有1株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分离出1株耐15种抗生素的鼠伤寒沙门菌,其耐药谱与超级耐药鼠伤寒沙门菌DTl04的耐药谱类似。从8省市市售鸡肉中分离的51株沙门菌均为多重耐药株,提示我国畜牧养殖业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应加强对饲料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特性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产肠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乳及乳制品的生产及制定HACCP以保证食品安全提供依据。采集省内20个奶牛场共209份生乳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产肠毒素(SEA—SEE)试验及耐药性试验。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检出率为16.27%,21株产肠毒素试验阳性,阳性率为61.76%,对青霉素、缸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耐药性分别达88.24%、41.48%、35.29%、35.29%,并出现21种耐药谱。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率及产肠毒素率较高,耐药性结果对人及畜的安全用药有指导性作用。控制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对奶及奶制品食用安全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沙门菌在本市食品中的污染和耐药情况,采集各类食品样品303件,经增菌后通过特异的免疫磁珠(IMS)吸附并接种XLD平板分离沙门菌.分离的菌株按年度分成2组,分别以改良K-B法测试对2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在303件样品中检出87件阳性,总阳性率28.71%.分离到的112株沙门菌以德比、肠炎血清型占优势.肉类制品的阳性率40.20%(82/204)明显高于其它食品,共分离出107株沙门菌(107/112,95.54%).菌株耐药率在2年中有显著改变的抗生素有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二甲胺四环素、氯霉素和链霉素.耐10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株有12株(12/112,10.71%),有4株头孢哌酮耐药株.IMS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分离效果较好.结果显示耐环丙沙星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增多说明加强食源性沙门菌耐药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7年温州地区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温州地区食源性疾病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7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散装熟肉制品、海水鱼、淡水鱼、冷菜等八大类,共检出各类病原菌74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检出率为最高,检出20株,检出率达15.0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9株,检出率为9.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菌分别检出9株和6株,检出率分别为3.77%和2.51%,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香港海鸥菌。结论温州地区各类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冷菜、海水鱼、散装熟肉制品是主要污染品种。  相似文献   

11.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在某些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为获得用于鱼露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菌,从天然发酵鱼露中采用双层显色培养基法初步筛选出不产生物胺的菌株,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高效组胺降解能力的菌株MZ5.经鉴定该菌株为库德毕赤酵母(Pic...  相似文献   

12.
鲜切草鱼鱼腩保鲜剂筛选与货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  侯温甫  艾有伟 《食品科学》2016,37(4):260-265
以鲜切草鱼鱼腩为原料,选取17 种平皿体系条件下对假单胞菌抑菌效果好的保鲜剂对草鱼鱼腩进行保鲜处理,通过感官初筛选出对产品色泽、味道、组织形态、组织弹性影响小的保鲜剂;研究不同初筛得到的保鲜剂处理后冷鲜草鱼肉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并根据微生物生长曲线构建微生物生长一级模型,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定量反映抑菌剂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综合考虑保鲜剂对冷鲜鱼腩品质以及抑菌特性影响,选出草鱼鱼腩处理的最佳保鲜剂;并结合气调包装(50% CO2+50% N2)研究保鲜处理后草鱼鱼腩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没食子酸、柠檬酸、鞣酸、磷酸三钾、ε-聚赖氨酸、植酸处理后鱼腩颜色正常,保持原有鱼香味,组织形态和弹性无不好影响;ε-聚赖氨酸处理后品质优于其他组,并在草鱼鱼腩基质上有较好抑菌特性,确定ε-聚赖氨酸为草鱼鱼腩最佳保鲜剂;经ε-聚赖氨酸处理的鲜切鱼腩结合气调包装后置于4 ℃贮藏时的货架期可达13 d,能较长时间保持鲜切草鱼鱼腩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对油炸外裹糊鱼块的丙烯酰胺含量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黄原胶和大豆纤维复配比例、外裹糊鱼块干燥时间、大豆油品质、油炸温度、油炸时间为输入值,油炸外裹糊鱼块的丙烯酰胺含量为输出值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预测外裹糊鱼块深度油炸过程丙烯酰胺含量的变化,并用训练集拟合,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黄原胶和大豆纤维复配比例、外裹糊鱼块干燥时间、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对油炸外裹糊鱼块的丙烯酰胺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大豆油品质对油炸外裹糊鱼块中丙烯酰胺含量影响不显著。训练后的BP-ANN模型的相关系数R值为0.997,拟合良好,有很强的逼近能力;模型对新数据预测的误差较小,最大相对误差为5.34%,最小相对误差为0.12%,表明BP-ANN模型能准确预测油炸外裹糊鱼块的丙烯酰胺含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含溴甲酚绿的MRS鉴别培养基,从传统臭鳜鱼中分离筛选到1 株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清酒乳杆菌,并命名为SMF-L5。清酒乳杆菌SMF-L5在MR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14 h进入生长稳定期,活菌数最高可达7.0×109 CFU/mL,培养24 h后乳酸产量达10 g/L,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9 ℃、初始pH 6.15、接种量1.94%。菌株SMF-L5具有耐受0.08 g/mL NaCl的能力,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菌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接种清酒乳杆菌SMF-L5发酵的臭鳜鱼,比自然发酵臭鳜鱼具有更好的色泽、质构和风味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臭鳜鱼源清酒乳杆菌SMF-L5可作为优良的乳酸菌发酵剂,在臭鳜鱼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和血淋巴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豆粕(负对照组)、发酵豆粕T468、P839、B356和Y918等蛋白质替代正对照饲料中6%鱼粉(正对照饲料含21%鱼粉),另以发酵豆粕B356等蛋白质替代正对照饲料中9%鱼粉(B356-2),配制成7纽等氮饲料,饲喂平均质量4.0 g的凡纳滨对虾42 d。结果表明:发酵可部分降解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质及大分子蛋白质,提高粗蛋白质和小肽含量;与负对照组相比,发酵豆粕T468、P839、B356、Y918替代6%鱼粉后,提高凡纳滨对虾增重率16.7%、12.0%、9.9%、11.9%,降低饲料系数18.1%、13.7%、12.6%、14.8%(P0.05),到达和正对照组基本一致的生长性能,同时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干物质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P0.05);各发酵豆粕组均较负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淋巴SOD活性(P0.05),P839组的蛋白酶活性和血淋巴PO活性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发酵可改善豆粕的可利用性,在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前提下,发酵豆粕可替代饲料中6%鱼粉。  相似文献   

16.
张晓頔  戴志远 《食品科学》2021,42(13):335-343
鱼副产物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但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环境问题。研究表明,鱼副产物经蛋白酶处理能够得到小分子肽类水解物,其表现出抗氧化活性、抗冻性能、抗菌性、降血压等功能活性,可作为潜在的营养补充剂和食品添加剂。本文综述了鱼副产物蛋白水解物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前景,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鱼副产物蛋白水解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林杰  陆佳达  施文正  卢瑛 《食品科学》2022,43(23):134-140
采用加热、高温高压、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联合高温高压分别处理白鲢肌肉并加工成鱼饼,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处理组鱼饼中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免疫原性和二级结构的变化;构建BALB/c小鼠过敏模型,通过小鼠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抗体水平、组胺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加工方式对PV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鱼肉天然PV相比,高温高压、发酵和二者联合处理制备的鱼饼中PV免疫球蛋白G结合能力消减率最高分别为50.6%、34.7%和68.5%;α-螺旋相对含量较天然鱼肉PV分别降低了10.7%、13.3%和17.3%,而β-折叠相对含量分别增加7.8%、5.1%和14.8%,而加热组均无明显变化。小鼠过敏模型结果显示,与加热组相比,其他加工处理组蛋白致敏小鼠过敏症状明显减弱,血清中组胺质量浓度和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和IL-13)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温高压联合发酵组PV致敏性降低效果最佳。综上,单一的高温高压和发酵对鱼饼PV的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折叠化程度增加,以及免疫原性和致敏性降低的效果均不如二者联合处理,但都能够减轻免疫小鼠的Th2型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抑制了其过敏反应,其中高温高压联合发酵加工处理对鱼类主要过敏原PV的免疫原性和致敏性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Fish and fish products are important from a nutritional point of view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igh biological value proteins and the high content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n‐3 series, and above all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However, these important food products also contain significant amounts of cholesterol. Although cholesterol participates in essential functions in the human body, it is unstable,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light, oxygen, radia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s that can cause the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oxidation products or cholesterol oxides, which are prejudicial to human health. Fish processing involves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other methods for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which increases shelf life and consequently added value; however, such processes favor the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oxidation products. This review brings together data on the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oxides during the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ish into food products which are recognized and recommended for their nutrition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llergy to fish is a common cause of IgE‐mediated food allergic reactions especially in geographic regions where fish is an important dietary component. Fish allergy is estimated to affect 0.4%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species of fish are believed to be allergenic, but allergic reactions to fish reported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re most commonly caused by cod and salmon. The major allergen in fish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muscle protein called parvalbumin. Some evidence exists of allergic reactions to other fish proteins including collagen. This review addresses fish allergy and fish‐derived ingredients, namely gelatin, isinglass, fish maws, ice‐structuring protein, fish oil, and Worcestershire sauce.  相似文献   

20.
低值鱼蛋白的酸酶复合水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彦  王明蓉  沈洁 《食品科学》2006,27(8):200-204
对低值鱼蛋白原料以及鱼加工下脚蛋白料等的蛋白适度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酸催化水解处理、蛋白酶酶解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获得了先以柠檬酸进行催化水解处理,再以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两种酶的特定比例混合进行酶解处理的两步水解新工艺,即酸水解后再加两种酶以特定比例混合进行酶解的复合水解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