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俊宴  马奔 《城市规划》2015,39(3):54-58
天空可视域对改善城市通风环境、驱散低空污染物、降低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保证良好的天空可视度也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实践探索研究和国内外文献分析,梳理城市天空可视域测度的多种方法,对城市空间各项相关指标进行解析,建构计算天空可视域的技术途径,并以此建立天空可视域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城市天空可视域的定量化评价,进而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济逐渐发展,人口流入量越来越大,现行的城市建设需要满足高密度人口对于空间的要求。基于城市空间利用的建筑规划是城市建筑学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在本文中从城市高密度环境出发,以一线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为例,研究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为城市建筑规划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地表材质和空间结构,引发城市气候的改变。我国众多城市呈现升温趋势,夏季高温问题尤为严峻。研究证实,促进区域通风是改善亚热带高温高湿夏季条件下人体舒适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改善城市夏季气候条件并保障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本文选取香港新界大埔墟地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促进夏季通风,改善区域微气候条件,为亚热带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规划以及区域城市更新提供思路参考。首先,根据建筑平均高度及覆盖率,在大埔墟地区研究范围内划分多层高密度区、高层中密度区,以及开阔区三个区域类型,进行行人层高度的风环境分析;然后,基于上述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城市用地置换、街区形态及建筑形态改造等策略改善区域通风条件,以达到缓解夏季高温的目的 ;最后,选取城市更新前后的经济技术指标、天空视域因子(SVF:Sky View Factor)以及行人层高度的风速(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获得)三种类型参量进行量化比较,验证在高密度建设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城市形态达到改善区域夏季通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研究的关系,提出了在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设计要求中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规划管理操作问题.然后建立城市规划方案热岛效应预测模型,从城市规划的操作应用角度提出热岛效应的控制指标,并分析规划设计可以影响的控制因素,以指导城市控规编制规范.同时,以北京地区某低碳社区详细规划项目为实例,量化评价了规划方案的热岛效应指标,以及与热岛相关的控规地块指标对降低热岛效应的贡献度.最终将减缓热岛效应的目标,分解为法定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内的发展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嘉维 《城市建筑》2023,(14):130-132
光环境在绿色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密度街区。采光环境研究及指标主要针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而很少针对城市外部空间方面进行研究。文章基于Grasshopper平台,对城市高密度街区背景下的建筑外部空间光环境性能与天空开阔度的相关性进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热岛效应普遍存在于城市中心区内,而中心区内的高密度建设与稀少的绿化空间又使得中心区的热岛强度不断加剧。本文以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绿地现状及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分析,总结城市中心区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城市中心区绿化空间的优化策略,从而达到改善城市微气候、减缓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城市风道构建及其设计控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和微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城市风道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能有效地提高城市风道的通风效率,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品质。研究在分析风道的构成与作用等的基础上,以工业污染较严重的大型交通枢纽城市武汉市为例,结合《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选取典型风道和敏感地段,提出基于风道的城市设计控制引导,以期通过规划和建筑手段改善城市风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城市和建筑群可对气候产 生重要影响,例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和暴 雨等。科学准确地评估城市对气候的影响并 据此提出规划改善对策已成为建设生态城市 和宜居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可 用于城市气候评估的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 发现以CFD耦合模型和WRF为代表的中尺 度气象模型具有优势,前者更适合建筑、城 市设计和详规尺度;后者更适合城市总规尺 度;利用GIS平台将气候评估结果与城市信 息数据库进行叠加分析或者绘制城市气候图 可以更好地对接规划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9.
街区的热舒适性主要与街道的方位、街道高宽比、天空视域因子、建筑组合模式以及场地绿化面积等城市设计因素密切相关。以湘潭市河东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首先用Ecotect软件对场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进行详细模拟分析,针对该街区特定的气候状况和风热环境特征,对影响街区风热环境的因子进行不同的参数设置,建立基准方案和改进方案模型,再通过CFD开发下的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证明改进方案比基准方案的温度低了3~4℃,其通风条件也得到良好改进,量化参数引入街区尺度的城市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地下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通过分析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与设计原则,围绕优化空间形态布局、合理规划开发技术、塑造开放式空间结构、完善自我调节功能等4个层面,探讨绿色生态建筑视域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梳理规划和建筑设计因素与热岛效应关系的基础上,提取建筑设计中影响热岛效应的绿化率、建筑外墙、建筑屋顶反照率以及水体面积比例等4项典型指标,并结合某商业综合体实际项目案例,模拟分析了不同指标取值工况下项目所在场地的热岛强度。最后提出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采取降低热岛强度的典型指标控制策略,做到对场地热环境的低影响开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热岛效应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本文从城市绿化、"冷材料"使用、土地利用规划、通风廊道建设和空调系统优化五个角度综述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策略及其研究进展。总结分析表明,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和遮阳作用降低环境温度,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高反射率和高发射率的"冷材料"通过减少吸热量和增加散热量降低表面温度,进而降低环境温度和建筑能耗,是一种有前景的缓解热岛效应的途径;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布局会影响城市气候;城市通风廊道可以改善城市空气动力学,利于缓解热岛效应;采用新型空调系统以及冷凝热回收技术可以减少建筑向大气中的排热,是缓解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高密度城区通常是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但在高密度建设中也出现了通风不畅、热岛效应增加、污染加剧、步行空间破碎等问题,影响正常的人群活动,甚至危及人体健康。在后智慧城市转型的发展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度嵌入城市各系统之中,形成以城市智能和自治系统为支撑的新技术体系,以解决高密度城区复杂多样的发展问题,实现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对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特征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理论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高密度城区超高空间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的特征以及小尺度、多簇群的空间肌理,发现了高密度城区人群高频动态交互、簇群集散、潮汐涌动等活动特征。笔者认为,不同的人群活动对环境品质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即使是在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中,通过空间形态的优化,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通风、减少污染、提升物理环境舒适度的效果。由此,本文建立了"街道景观—物理环境—人群活动"等要素一体化的环境品质提升框架,进而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耦合分析,探索步行环境品质、物理环境品质、街道景观品质等各要素关联互馈的耦合机制,并根据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提出相应的建成环境品质优化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提出可行的智能化规划和自动化响应策略,为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空间建设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以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目标的协调发展。文章以高密度坏境下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特征、多目标需求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能优化的理念及主要目标,并初步建立影响公共空间综合性能的多元因子体系,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规划策略,力图为日后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空间,其建设在为城市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从绿色低碳角度出发,总结了全球典型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归纳并提出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的3个主要方面:绿色市政规划、绿色交通规划和绿色建筑规划。本文梳理了高密度城市街区的绿色设计策略,从绿色与低碳的角度对当前乃至未来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开发与建设提供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高层、高密 度建筑群的发展,城市通风、热岛效应、空 气污染以及行人热舒适度等已经成为研究 城市高层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课题。同时, 环境性能化模拟与实验工具的不断发展,针 对城市风环境影响进行初期概念设计决策 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以物理风 洞为模拟工具的实验平台,包括数据采集、 性能可视化设计方法探索;然后开发了一套 针对高密度城市高层建筑群体的机械生形 装置,打通建筑几何生成与城市风环境数 据参数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 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高层建筑群场景的建 筑几何生成设计优化算法。由此,实现城市 设计导向的、基于城市高密度风环境性能化 的、高层建筑形体预测与生成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山体在作为城市背景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在不同视野高度和视域广度可视的可能,其色彩规划更加需要注重城市与山体背景的协调和建筑第五立面的视觉效果。重庆市垫江县总体色彩规划实践梳理了山地城市总体色彩规划的两个重点,通过对现状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和彩度)的数据化表达和量化分析,总结了影响山地城市基调色色谱构建的四大因子与对策,以此建立了垫江城市基调色色谱,并针对行政办公、商业、居住和工业四类建筑和第五立面进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18.
吴蔚  吴农 《城市建筑》2007,(8):65-66
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本文讨论绿色建筑与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发展绿色建筑来解决热岛效应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城市因人口与建筑超量集聚,常导致绿地不足、自然景观稀缺、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选取澳门半岛为研究对象,提出适用于高密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空间绿量评价指标——"绿斑密度"(GPD),探讨它与绿地布局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结合2010、2015年所做的澳门半岛城市绿地普查工作,阐述了绿斑密度与城市绿地边界周长、街区人口密度、微绿地空间生态效益等影响城市绿地布局与使用效率关联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SPSS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绿地率相当的情况下,GPD值与绿斑布局的分散程度及居民到达使用的方便程度呈正相关联系;街区人口密度与GPD呈正相关联系,与绿斑平均面积呈反相关联系;随着城市街区人口密度增加,绿地斑块趋向以面积微小、密度较高的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荥  丁素红  林勇 《新建筑》2012,(1):100-102
绿色与可持续性建筑的本质在于平衡和协调室内、室外环境及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建筑密度急剧加大,传统的建筑采光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采光要求。因此,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已成为建筑设计中日益凸现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重庆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及高密度城市形态对天然采光的影响,提出适合重庆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天然采光设计方法。该方法对同类型高密度城市环境采光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