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引入"零能耗"建筑的概念;以苏州传统民居东花桥汪宅为分析对象,结合ecotect软件分析住宅在自然采光、通风等生态作用下产生能耗的影响,指出江南传统天井式住宅对降低建筑能耗起积极作用,从而为其在"零耗能"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零耗能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在国内外展开。该文首先探讨了零耗能建筑的设计原理,其次通过分析传统民居案例来重点研究分散天井式建筑在自然采光、通风的生态作用下的能耗状态,说明分散天井式建筑是良好的环境响应型建筑。最后论文探索了以分散天井式建筑为原型,辅助以智能采光通风及太阳能发电等主被动节能技术,建立零耗能建筑设计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Ecotect是一个分析建筑物理环境的软件,在室内采光方面有强大的定量模拟分析功能。江西天井武传统民居普遍存在采光较差的特点。本文以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浒湾村天井式传统民居为例,在对浒湾天井武传统民居测绘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Ecotect技术对浒湾天井式传统民居室内采光进行精确地定量分析。以窗地比、开窗位置、是否有格栅为变量进行研究,针对性的改进江西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天然采光。  相似文献   

4.
天井空间是江南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文章试图从种类划分、构成方式、空间特色、生态作用等方面对江南传统民居的天井空间进行研究,并分析天井空间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及发展趋势,从而启发新的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徽州地区西递、豸峰和俞源三个村落中的八栋传统天井民居为例,在全阴天的条件下分别对八栋民居室内自然光照度进行测量,并利用Radiance软件对民居天井区域采光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八栋民居室内天井区、公共活动区、厅堂区等区域的平均采光系数,得出如下结论:天井光井指数WI是决定天井民居室内采光好坏的重要指标,当WI≤3时,天井区域的光环境较好,其平均采光系数在5%以上;采用反射系数较高的材质装饰墙面和地面,并保持其干净整洁也有助于改善室内的采光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南自然环境观,从气候适应性角度研究江南传统民居天井、门、窗、透风等开口的设计策略,并应用于当代村镇住宅建设中,寻求融于自然的可持续性设计之道。  相似文献   

7.
张乾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177-180
天井式民居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住居形式。由于外墙很少开窗,主要依靠内天井进行通风采光,因此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的内部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该文主要研究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日照环境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大量的鄂东南传统民居测绘图纸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总结出鄂东南传统民居天井的一般性形态特征,然后利用日照仿真软件分析天井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日照环境的影响。最后利用实地考查中发现的案例证明:通过对天井形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鄂东南传统民居的日照环境得到了改良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天井在民居内气候环境的改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天井的功能特点,然后分析我国各地传统民居中天井的设计手法及其积极作用,最后探讨天井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前景,旨在将传统建筑中天井院落的建筑技术手段巧妙地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9.
《建筑与文化》2016,(12):35-45
正创作理念:1.江南水乡诗意西塘,长街曲巷,粉墙黛瓦,飞檐漏窗,小桥流水,户户临水,家家枕河,街巷、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体现了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2.四水归堂天人合一徽派民居建筑中,狭长的天井,用于采光、通风、排水,天井四周是坡面屋顶,雨水顺枧而下归于一堂。这种形式俗称"四水归堂"。四水归堂是徽派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有  相似文献   

10.
宏村徽州传统民居过渡季节室内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宏村典型传统民居进行过渡季节实测和CFD模拟,分析徽州传统民居往过渡季节时室内的环境特征以及成因,发现其防热效果好,而保温以及通风较差,天井的通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这和徽州民居采取封闭紧凑体晕加狭小天井的建筑策略以及"厚外墙、薄顶,薄隔墙"的构造体系有关.同时也预测了这种民居在冬夏两季的室内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岭南民居天井的热环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辉 《华中建筑》2010,28(3):39-41
天井在传统民居中发挥着特殊的调节微气候的作用,在气候热湿的岭南地区,先民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以天井调节和适应当地微气候的民居范例,通过对五个典型岭南民居的热环境实测,揭示传统天井改善室内微气候的作用原理与实际效果,并对运用现代天井设计的中山泮庐别墅进行了使用回访与热环境实测,通过数据分析说明把传统天井的原理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同样可收良好之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天井空间的原型和类型,在徽州地区传统建筑天井空间特征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传统徽州民居天井空间的"原型"语言,探索新徽派建筑地域类型与徽州建筑原型相结合的空间特征,揭示徽州天井空间在新徽派建筑平面布局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21,(16):52-53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伫立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建筑面积7.5万m2,融办公、餐饮、零售、健身于一体,是全国首个获得"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双三星运行标识的项目.目前已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全国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一等奖、鲁班奖、健康建筑示范基地、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研发中心实现了绿色建筑正向设计,将建筑绿色性能与地域历史文脉相结合,优先采用适宜的气候适应性被动设计策略与设计技术,既传承经典又现代实用.研发中心自外向内传承着苏州传统民居空间与园林意境,原研发中心的门厅入口被原模原样地移植到了新研发中心的四楼,营造了人与自然、建筑和谐相处的情境.贯穿裙房大楼四层南北的中厅是一个多功能的展示交流空间,意象取自苏州传统民居的"备弄",以小天井或天窗来采光,顶部是"宫灯"意象的采光井和可开启的侧窗,白日阳光倾泻,光影更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然光环境.塔楼采用跨层全玻幕墙连接结构,实现全部办公空间都有天然采光.员工食堂和健身房的大面积采光天窗,大幅改善采光效果.南侧的下沉广场,既是有效的交流平台,又为地下空间带来了日照与景观.  相似文献   

14.
蓝滢 《山西建筑》2006,32(1):32-33
介绍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从共生理念和动态思维两方面分析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取其精华,运用新的设计手法进行创作,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真正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强  闫杰  雍鹏 《华中建筑》2009,27(3):178-180
天井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常见元素,该文以青木川为例,对陕南的天井式民居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天井建筑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并在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点,体现了我国民众适应自然、改造环境、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天井在住宅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以浙江安吉生态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井式住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形式之一,天井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温度调节作用,能改善建筑内部的小气候。以浙江省安吉县任卫中所建造的生态屋测量为例,定量地分析了天井的热工效应,对建筑生态设计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1)
从闽南沿海民居的窗地比和采光系数平均值入手,选择晋江市池店镇东山村5座代表性民居作为实验数据的采集点,采取实地测试、并将实测数据与国家标准值进行比对的研究方法,分析民居采光设计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南地区民居的卧室、厨房的采光性能不符合国家标准值,"光厅暗房"的建造传统已不能满足现住居民的生活习惯,部分民居室内材料陈旧灰暗、反射系数小,影响了室内的采光环境。针对民居的不同情况,可通过在屋顶增设亮瓦、在侧面窗上设置调节反光百叶、提高室内饰面材料的反射比、控制建筑密度等方法改善当地民居光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席飞 《城市建筑》2022,(4):133-135,139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本文以生态建筑为设计理念,通过对江南传统民居热环境缺陷的测绘分析,从民居选址、朝向和间距的设计计算入手,探索计算参数与江南农村民居生态适宜性规划的相互关系,并得出结论:当江南农村民居选址环境格局较为紧凑,背山面水,建筑朝向为南偏东15°~20°,前后间距...  相似文献   

19.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晋东南采矿塌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窑洞民居,总结归纳晋东南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根据结果分析其现存的问题,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立足于传统文脉延续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窑洞民居室内湿热环境改造、室内外通风采光条件改善和建筑结构修复三方面入手,提出新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