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晓晖 《世界电信》2012,(10):42-46
当前,国际上广泛推进宽带国家的建设,我国也已经开始筹划整个宽带战略的实施和宽带建设问题。但宽带无线的发展涉及技术演进路线、宽带无线接入和固定宽带的集成、融合以及频谱路线图和数字鸿利规划等多重问题。如何释放宽带的潜力,推动中国宽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繁荣,这或许是未来十年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日前的互联网大会上,我作为主持人与一些专家探讨了“宽带与无线的融合”。 宽带和无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很好地进行融合,无论对于宽带还是无线都非常有价值。不过,会上各类嘉宾都在做广告,对于宽带和无线融合的探讨基本没有。当然,每住嘉宾发言时间有限,很难进入探讨和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智能无线接入 多网融合"的概念,研究了具有多网接入能力的宽带短距离无线接入解决方案.首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然后对多模宽带短距离无线接入网关硬件、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网关解决了多种无线终端与多个外网间进行短距离宽带无线接入和互联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相互间的语音和数据交互功能,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4.
首先回顾了无线宽带网络的发展状况,因特网和移动通信都以极高的速度普及和增长,并为构建未来的无线宽带网络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WLAN、3G、4G、AdHoc等,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在未来网络融合中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无线宽带网络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介绍了通过网络融合逐步过渡到无线宽带网络的策略,重点对多跳网络的可融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无线宽带网络所面临的挑战,并预测了未来无线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中国新通信》2012,(14):47-49
1引言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信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宽带接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固定宽带业务,希望宽带服务能延伸到移动环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等低速服务,而希望能享受到宽带服务。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使得宽带服务和移动服务逐渐融合。在众多的移动宽带技术中,WiMAX由于其性能上的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被誉为是"超级连接世界的真正无线宽带"[1]。WiMAX(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微波接入全球互通)是一种基于IEEE802.16-2004标准的宽带无线技术,最初该技术仅定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正在制定中的宽带无线多媒体系统标准,尝试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与自主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合在一起,以宽带互联网络为核心网平台,共同构建面向行业应用、支持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无线网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宽带无线多媒体系统可有效地缓解当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在业务范畴、业务覆盖、频率规划、终端功耗和建网成本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杭州建成了中国首个四网融合的无线城市,目前已覆盖绕城高速内的市区。所谓四网融合即将无线宽带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有线宽带网络及移动电视网络这四种网络融合起来。此前,武汉电信承载数字语音、高速宽带上网、IPTV网络电视、CATV有线电视等综合业务,成为了“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8.
警用无线通信由窄带向宽带化演进已是势在必行,通过宽窄带融合的方式实现警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平滑演进已成为主流共识。利用多媒体融合通信平台实现宽带系统与窄带系统的互联互通,利用双模同号、宽窄互通加密等关键技术延续窄带用户拨号习惯,保证宽窄系统间语音传输的安全性。搭建宽窄融合通信实验局实现了宽窄融合的多类型业务应用,为我国公安的专网通信宽带化演进提供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无线宽带领域IMT和Wi-Fi融合与竞争的此消彼长的基础上,预测在未来的4G/5G时代,虽然4G/5G与Wi-Fi融合组网仍然存在,但依托Hotspot2.0技术的"超级Wi-Fi网络"大规模独立组网形态成为可能,从而在市场上构成4G/5G与Wi-Fi的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10.
2013年8月,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发布。提出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同时,《关于促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  相似文献   

11.
徐超 《通信世界》2008,(38):30-30
我国的无线城市建设步伐正在逐步加快,无线城市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之前的无线宽带投入。基于无线城市的完善的WLAN业务能与运营商的固定宽带、2G/3G业务融合,形成强有力的应用与服务组合。  相似文献   

12.
IEEE 802.16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特网的出现则更加加快了两种技术的融合.全球通信产业呈现出移动化、宽带化、IP化的趋势.IEEE 802.16e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兼具了移动、宽带和IP化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无线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13.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已经成为宽带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面向未来演化的主体方向之一,但在实际应用和产业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定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典型服务模式,推动宽带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宽带互联网络的骨干支撑作用。文章介绍一种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尝试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与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合在一起,以宽带互联网络为核心网平台,共同构建面向"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可有效地缓解当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在业务范畴、业务覆盖、频率规划、终端功耗和建网成本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通讯世界》2010,(11):25-25
在未来的宽带无线领域,LTE、移动互联网、异构网络、用户体验是重要的关键词。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创新发展的融合型宽带无线通信"为主题,探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胡宇峰 《电信快报》2012,(10):35-37
无线宽带自组织网络是移动Ad hoc网络与蜂窝网技术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多跳的Ad hoc网络。无线宽带自组织网络具有自组织、自管理、自适应、多跳、高带宽的技术特点,可以动态实现移动宽带接入,支持多种业务、无线定位等,逐渐成为宽带无线接入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无线宽带自组织网络技术的概念,重点分析其技术特点,与现有通信网络的融合及其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最后对无线宽带自组织网络的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杭州无线数字城市的总体情况、特色、规划建设方案以及开展的信息化应用进行了介绍。杭州无线城市创新性地采用了两种无线接入网技术来融合发展,通过统一的业务平台、承载网络以及终端,实现了无线广播和无线宽带交互的融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已经成为宽带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面向未来演化的主体方向之一,但在实际应用和产业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定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典型服务模式,推动宽带无线接入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宽带互联网络的骨干支撑作用。文章介绍一种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尝试将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与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合在一起,以宽带互联网络为核心网平台,共同构建面向“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可有效地缓解当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在业务范畴、业务覆盖、频率规划、终端功耗和建网成本等多个方面取得较大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在西班牙化名城巴塞罗那举办的3GSM世界大会上.展示了全球移动业务发展趋势。从多方面印证了未来“通信、媒体、娱乐”相融合的发展趋势。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人们憧憬的移动宽带正在成为现实.移动宽带能够确保我们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享受在线音乐、登录互联网和浏览移动电视。其中,移动娱乐将通过多种技术方式实现从目前的移动音乐向移动电视的过渡。还有就是Wi-Fi,蓝牙、3G等不同网络连接技术之间将实现方便地切换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并首先对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又对二者融合的商业模式作了分析和探索,并给出了一种可能被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新型运营商、SP、ICP共同接受的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1引言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信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宽带接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固定宽带业务,希望宽带服务能延伸到移动环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等低速服务,而希望能享受到宽带服务。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使得宽带服务和移动服务逐渐融合。在众多的移动宽带技术中,WiMAX由于其性能上的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被誉为是"超级连接世界的真正无线宽带"[1]。WiMAX(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微波接入全球互通)是一种基于IEEE802.16-2004标准的宽带无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