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了对氰基甲苯用光氯化法制备对氰基氯苄的中试工艺。把160 kg的对氰基甲苯投入到300 L的搪瓷反应釜中,把3只100 W白炽灯的光照引入到对氰基甲苯液体中,在150~155℃下以8~9.5 kg/h速度通入干燥的氯气,通入氯气的量约38 kg停止反应,冷却氯化液,用离心机分离析出的晶体,母液再投入到反应釜中,重复上述操作,通氯气量分别为17、127、kg,把所得的对氰基氯苄合并,用乙醇重结晶,干燥,共得到产物161.5 kg,总收率78.5%,含量99.5%。  相似文献   

2.
熊雨晴  胡若飞  侯秋飞  鲁俊 《应用化工》2014,(11):2012-2013,2018
针对邻氰基氯苄和苯使用存在的污染问题,探讨以邻氰基甲苯为原料,经侧链氯化得到邻氰基氯苄,然后直接与过量亚磷酸三乙酯进行酯化反应生成邻氰基苄基亚磷酸二乙酯的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表明,以白炽灯为催化光源,氯化反应温度140℃,氯化深度1.0,酯化温度155℃,酯化反应时间4 h为最佳工艺条件;严格控制氯化深度在1.0以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将光氯化和酯化过程联用,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邻氯甲苯光氯化生成邻氯氯苄的各项影响因素,在适宜条件下,邻氯甲苯的转化率可达75%以上,反应过程邻氯氯苄的收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4.
邻芳氧甲基苯甲腈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氰基氯苄和苯酚和其他取代苯酚为原料,在无水碳酸钾和N,N-二甲基甲酰胺中进行Williamson醚化反应合成了6个邻芳氧甲基苯甲腈类化合物,收率都在98%以上,其中5个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所有产品均得到表征证实.  相似文献   

5.
陈文娟 《化学工程师》2014,(10):57-58,61
本研究通过采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催化氯化合成邻氯氯苄的催化剂与传统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得出使用新型催化剂后,邻氯甲苯的转化率可提高到60%左右,邻氯氯苄的收率可高达90%以上,并可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研究选定最优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索了最佳工艺控制条件,具有较好的工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照内环流反应器,研究了邻、对氯甲苯分别侧链光氯化制备对、邻氯氯苄,对、邻氯苄叉二氯,对、邻氯三氯甲苯,考察了氯气流量、温度对光氯化反应的影响,实测了各组分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各组分的最高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了制备各产物的适宜工艺条件.通过对对、邻氯甲苯光氯化的比较,发现邻氯氯苄的最高质量分数稍高于对氯氯苄的最高质量分数,140℃时分别达72.2%和69.2%,邻氯苄叉二氯的最高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氯苄叉二氯的最高质量分数,140℃时分别达88.5%和74.2%.经过充分氯化,对、邻氯三氯甲苯质量分数均能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7.
唐薰 《化学世界》1998,39(4):192-199
研究了在自制的TPC-06氯化催化剂作用下邻氯甲苯氯化生成邻氯氯苄的工艺条件,探索了合成邻氯氯苄的最佳条件,其一次收率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自制的TPC-06氯化催化剂作用下邻氯甲苯氯化生成邻氯氯苄的各项影响因素,在适宜条件下,邻氯氯苄的一次收率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9.
邻(对)氯苯甲腈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对)氯甲苯为原料,经光氯化、氨化制备邻(对)氯苯甲腈。邻(对)氯甲苯在光照及副反应抑制剂存在下,m〔邻(对)氯甲苯〕∶m(副反应抑制剂)=1000∶1,于120~160℃与氯气反应,邻(对)氯甲苯转化率100%,邻(对)氯三氯甲苯质量分数≥97%,邻氯三氯甲苯、对氯三氯甲苯收率分别为96.1%和98.3%;邻(对)氯三氯甲苯在催化剂作用下,于210℃与氯化铵反应,n〔邻(对)氯三氯甲苯〕∶n(氯化铵)=1∶1.1,m〔邻(对)氯三氯甲苯〕∶m(催化剂)=1000∶5,邻氯苯甲腈、对氯苯甲腈收率分别为92.7%和93.3%,总收率分别为89.1%和91.7%;以邻(对)氯甲苯300kg投入500L氯化釜进行放大实验,邻氯苯甲腈、对氯苯甲腈总收率分别为89.7%和92.5%。用IR、1HNMR对目标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邻氯氯苄催化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薰  刘鑫 《湖南化工》1999,29(2):19-20
研究在自制的TPC-06氯化催化剂作用下邻氯甲苯氯化生成邻氯氯苄的各项影响因素,在适宜条件下,邻氯氯苄的一次收率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徐丽丽  冯晓亮  谢建伟  赵颖俊 《应用化工》2010,39(3):456-458,462
以对二甲苯为原料,通过氯化反应,用乌洛托品法水解氯化物合成对苯二甲醛,收率78.4%,含量99.5%。以二甲苯为溶剂,邻腈基苄基氯和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通过Abuzov反应合成邻氰基苄基膦酸二乙酯,收率86.5%。邻氰基苄基膦酸二乙酯通过Wittig反应和对苯二甲醛缩合制得1,4-双(2-氰基苯乙烯基)苯,收率84.1%,含量99.5%(HPLC)。  相似文献   

12.
对羊肉中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5g样品用4%氯化钠水溶液乙腈(1∶1)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提取液并用15ml正己烷脱脂,除去正己烷层,剩余液体用乙酸乙酯反萃取2次,每次10ml,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并于50℃减压蒸干。残留物用流动相溶解,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于278nm波长处测定,紫外检测器检测。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4.3±5.3%,当氯霉素浓度在50~2000ng/ml时,检测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5μg/kg。  相似文献   

13.
2-(4-氯苯氧基)-5-芳基-1,3,4-噁二唑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德江  葛正红 《精细化工》2005,22(3):234-236
首先以 4 氯苯酚为原料,在无水K2CO3、丙酮和KI的作用下,与氯乙酸乙酯反应制得 4 氯苯氧乙酸乙酯(Ⅰ),收率 85. 7%。再以无水乙醇为溶剂,于 105~110℃,与w(水合肼) =80%的反应 8h,制得 4 -氯苯氧乙酰肼(Ⅱ),收率 78 .2%。然后该化合物在以碳酸钠作缚酸剂,温度 40℃的条件下分别与苯甲酰氯、4 甲氧基苯甲酰氯、3, 5- 二甲基苯甲酰氯、4 甲基苯甲酰氯和 4 氯苯甲酰氯反应,得相应的N,N′- 二酰基肼(Ⅲa~e),收率分别为 90 .2%、89 .3%、85. 1%、91. 4%和 86 .1%。最后Ⅲa~e分别在POCl3 作用下,脱水环化成了 2- (4 -氯苯氧基)-5 -芳基 1, 3, 4 -口恶二唑化合物(Ⅳa~e),收率分别为 87 .2%、89 .6%、86. 1%、88. 4%和 84.3%。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和MS对化合物Ⅳa~e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以邻苯二甲酸酐和丙二酸为原料,合成邻乙酰基苯甲酸,经酰氯化反应得邻乙酰基苯甲酰氯,再与不同胺类化合物反应,得到3种邻乙酰基苯甲酰胺化合物,总反应收率55.0%~61.9%。第3步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0℃,pH 8~9,反应时间0.5 h,二氧六环、水、三乙胺体系。所得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化工》2019,(9):92-95
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测定大米中农药马拉硫磷残留的方法。经丙酮溶液提取,用石墨化碳黑小柱和氟罗里硅柱双柱结合净化,氮吹浓缩,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马拉硫磷标准质量浓度在0.1~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达0.998。添加质量分数为0.1~1.0mg/kg时,回收率在91.8%~119.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1%~8.5%,定量检出限达0.05 mg/kg。新建的GC-MS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方法是用乙醚萃取工业氯化铵样品中的十八烷基胺后,再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铁含量。测定波长510nm ,络合物在氯化铵环境中15~75min 内可稳定存在,测定极限为0~0 .25mg 铁,空白试验吸光度值为0.002,回收率95.0 % ~106.0% ,对同一样品进行8 次平行测定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1.39 % 。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小麦和土壤中甲硫嘧磺隆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层析柱和SPE小柱对样品进行净化、萃取,采用C18柱,以乙腈-0.5%冰乙酸混合溶剂为流动相,于236nm检测。在选定条件下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0.35ng,籽粒和土壤中甲硫嘧磺隆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8mg/kg,植株中甲硫嘧磺隆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50mg/kg,甲硫嘧磺隆的质量浓度在0.1~5.0mg/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在土壤和籽粒中以0.02、0.2、2.0mg/kg进行空白样品添加试验,平均回收率为92.14%~96.41%,变异系数为3.15%~9.45%之间,在小麦植株中以0.05、0.5、2.0mg/kg进行空白样品添加试验,平均回收率为86.93%~94.80%,变异系数为6.28%~8.30%之间。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技术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复合聚铝用于冬季太湖水的混凝脱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用于冬季低温太湖原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由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PAC/PDM复合比例、PDM特征黏度对脱浊效果及絮团沉淀性能的影响,并与经预加氯处理的太湖水的相应处理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对浊度在24~26 NTU,温度为5~9℃,藻含量为8.01×103个/mL的太湖水,在与某市某水厂混凝强度相近的搅拌强度下,要达到其2 NTU沉淀池出水的余浊标准,PAC投加量3.28 mg/L,而复合比例分别为20∶1、10∶1、5∶1的PAC/PDM复合混凝剂所需PAC投加量随PDM特征黏度0.55、1.53、2.47 dL/g的增加,分别为2.93~2.83,2.70~2.60,2.62~2.51 mg/L,相应的PAC投加量减少的幅度分别为10.67%~13.72%,17.68%~20.73%,20.12%~23.48%;当沉淀出水浊度要求提高至1 NTU时,PAC需4 mg/L的投加量,复合混凝剂需3.77~3.04 mg/L的投加量,相对于PAC可减少投加量5.75%~24.00%。可见PDM明显提高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且PAC/PDM复合配比越低,PDM特征黏度越高,复合混凝剂的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此外,PAC/PDM复合混凝剂有可能通过减少预加氯的投加量,来减少卤代有机物的形成机会,增强供水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4,4′-二氨基苯磺酰苯胺(Ⅰ)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对硝基苯胺在90~95℃的水中用铁粉还原为对苯二胺,收率约90%;乙酰苯胺与氯磺酸〔n(乙酰苯胺)∶n(氯磺酸)=1∶4〕在60~65℃及氨基磺酸催化下,反应3 h生成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收率85%;乙酰氨基苯磺酰氯与对苯二胺在四丁基溴化胺催化下,于30~35℃反应12 h,生成4-乙酰氨基-4′-氨基苯磺酰苯胺;最后在95℃用氢氧化钠水解,得到4,4′-二氨基苯磺酰苯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得w(Ⅰ)>98.5%,总收率约75%。该路线生产成本比协作单位已有的生产工艺节省10%,已成功用于年产150 tⅠ的工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