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我经常到沟边田角去拣田螺。每当拣满一篮子后,我便高高兴兴地提回家用清水养起来,过两天母亲便会用豆瓣、花椒和姜葱蒜烧给家里的人吃,那味道别提有多巴适了。后来我做了厨师,也曾想过把家乡的田螺菜介绍给食客,但因为怕田螺做出的菜档次太低,所以一直不敢亮出来。有一天,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师兄,他说城里人现在就是喜欢吃这样的乡土菜,于是我有信心了,很快我便把自己小时候吃过的田螺菜做了一番提炼和改进,在餐厅里推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初尝“炒野鸡丝”,是在1999年,那时我刚来南通,朋友热情相邀我去了一家当地有名的饭馆吃饭。刚入座,朋友便从服务生手里接过菜谱让我点菜。要我来点菜,还真有点为难,因为我当时对南通菜一点都不了解。当我看到一道名叫“炒野鸡丝”的菜时,便点了一份,因为这道菜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菜谱上标出的是3元钱。  相似文献   

3.
牛腱牛筋一锅煮 我骑车上班的路上有一家肉店,店老板长得像铁塔一样,因为常年操刀宰割,眉目亦有些凶狠。生意好的时候小伙计忙他在旁看,生意清淡了,他便亲自叫卖,更清淡了,便刁上烟鼓出眼珠子,走到马路边拦截像我这种资深主妇。  相似文献   

4.
郑栀 《四川烹饪》2004,(12):45-46
1999年夏天,我初中一毕业便被招进了县政府宾馆。刚进宾馆,里面五彩缤纷的灯饰、猩红的地毯、雪白的壁纸、精美的餐具……这些以前在电视上才看得到的东西.如今全都呈现在我面前了。想到以后天天都会在这儿上班,我心里怦怦直跳,是激动?是不安?我形容不出来。此后的一个月,在摆台、迎宾、上菜、收台等服务培训中,容貌还算出众的我,由于能吃苦耐劳,很快便脱颖而出。培训完毕,我被直接调入了餐厅部,开始了我的服务员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因年少时代患过缺铁性贫血,之后便养成了每天吃肉的习惯。学生时代,脑力劳动繁重。学校食堂里清汤寡水的饭菜,让正在长身体的我,愈加的瘦弱,经常眩晕,面色苍白。同学的妈妈心疼我,让我在她家里吃住。  相似文献   

6.
一位在立陶宛留学的朋友知道我很喜欢军事模型.趁回国探亲之际顺便带了几盒从当地购买的模型给我。这位老兄对模型是一窍不通,只知道我喜欢二战的装甲车辆.于是便挑了几个长的比较像坦克的就买了回来。为了答谢人家的一番好意.我便许诺从中选一个做好了送给他。朋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便指定了要我做这个样子怪怪的“坦克”,而他所说的这个样子怪怪的“坦克”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SU-100坦克歼击车。  相似文献   

7.
十三年前,我离开了父母在小镇上经营的小饭馆,去城里学习烹饪技术。当时我老婆正身怀六甲,在家休息。因烹饪培训班星期天不上课,所以我每周都要回家。刚开始时,老婆只是怀着好奇心来翻阅我的学习资料,继而便问及我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见我只能说个“半懂不通”时,老婆显得非常不满意,认为我是在糟蹋“光阴”。这样连续问了我两次后,老婆便干脆拿起资料要求我背诵。于是在她的监督下,我开始了“死记硬背”的艰苦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川菜常用味型的用料、特点等我都能如数家珍,刀工、火候等名词术语也背得滚瓜烂熟,讲起菜品的…  相似文献   

8.
夏日的余晖透过店铺的玻璃照射进来,我刚刚送走了一位配眼镜的顾客,便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要我晚上早点关门回家为父亲庆祝生日,并特别叮嘱我说:“玲子,该回家看看了,你爸其实挺想你的。”我鼻子一酸,匆匆地跟母亲说了一起“我知道了”便收了线,我怎么会不记得父亲的生日呢?我怎么会不想回家看看双亲呢?但是父亲会接纳我吗?  相似文献   

9.
《饮食科学》2014,(8):60-63
厨龄:参加工作后,因为一块蛋糕,很偶然地开启了我的烹饪之路。虽说我的下厨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只要一有时间,我便会在厨房里“研发”各种好吃的。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美食狂热爱好者,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0.
茶乡·茶香     
商亮 《饮食科学》2009,(2):61-61
我沏一杯故乡的茶,乘月色站在异乡的阁楼上,望远——望我故乡所在的万向。 我以为离开了故乡,故乡的影子便会在岁月之中慢慢模糊,模糊到几近遗忘,可当我偶遇一幕情景或是一些人,总会不经意让故乡的影子在思念之中,变的那么清晰明亮。  相似文献   

11.
宁莉 《饮食科学》2010,(10):20-20
在下班的路上,我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刚好赶上红灯,便停下来等候。我身旁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也在等。小男孩大约两岁,自己站着.一边等信号灯。一边吃橘子。  相似文献   

12.
三秦石子馍     
第一次见识石子馍是在上世纪60年代,时值三年大饥荒。我正读小学,成天吃不上东西,常常“虚怀若谷”。一天,见同学擎个“大饼干”小心翼翼地咬食,又羡慕又好奇,便盯着看。同学恻隐心大动,就掰一小块给我。我一接,干而轻;嗅嗅,异香;啃一点,咸麻松脆。便问:“这叫啥?”同学说:“石子馍。”我大惊:“我用石子做的?“同学  相似文献   

13.
我沏一杯故乡的茶,乘月色站在异乡的阁楼上,望远——望我故乡所在的万向。 我以为离开了故乡,故乡的影子便会在岁月之中慢慢模糊,模糊到几近遗忘,可当我偶遇一幕情景或是一些人,总会不经意让故乡的影子在思念之中,变的那么清晰明亮。  相似文献   

14.
立春没过多久,便又到了土家人吃社饭的时节了。提起社饭,我那长期被鸡精、味精麻木的味蕾竟倏地活跃起来,因为我一想起社饭那特有的清香与鲜美,便感觉口舌生津。  相似文献   

15.
《美食》2004,(6):41-42
说是有了茶,便思泉涌,对我来说,有点言过其实。但少了它,若有所失,却是事实。所以,我的拎包中,茶叶是常“驻”的。家中颇清静,但多年养成的习惯,写作效率最高的地方竟是茶馆、茶室、茶餐厅、设早、午茶的饭店等处。多年前,为创作一本中篇科学童话,先要写出提纲,在家缺少灵感,便去一公园茶室,那儿十分嚣闹,我却越能专心地构思,前后只2小时便写好提纲。  相似文献   

16.
休息日下午.因为男友在单位加班,我便一个人到街上闲逛。在一家男装精品店.一个男人与我擦肩而过。我恍惚觉得这个人有些面熟,不禁回过头张望了一下。他正侧对着我,听服务员介绍一款新上市的男装。  相似文献   

17.
自寻苦味     
张华 《四川烹饪》2004,(3):33-33
立春后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去歌乐山踏青。山脚下有一家餐馆,专供无污染的绿色野菜,口碑不错,于是我便带着一家人奔那里去了。到达目的地后,老公孩子都爬山游玩去了,我却径直去了这家餐馆。刚一进门。我的目光便被大厅中间铝合金玻璃柜中那绿油油、水灵灵的野菜吸引住了。我低头仔细分辨,啊!这是荠荠  相似文献   

18.
来稿照登     
编辑同志: 您好! 入伍前,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高中毕业后,我 便去县城学厨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四川烹 饪》。她那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尤其 是家常菜、创新菜、厨师园地等栏目,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 了不少实用的理论。于是我便在有限的生活费中每月拿出 3.50元来,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四川烹饪》。 入伍后,我对烹饪的爱好依然不减,主动要求分到炊事 班为连队服务,并利用空余时间到驻地大宾馆拜师学艺。慢 慢地,我知道了,要想学好烹饪技术,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 指导,于是我又从微薄…  相似文献   

19.
到北京总得吃一回炸酱面,就如同到了杭州征得吃一回虾爆鳝面一样。炸酱面通常是北京人家里自己制作的,而虾爆鳝面则非得进西湖附近的“奎元馆”才能吃出好滋味来。在北京那几天我去了鲁迅纪念馆,旋即来到团城外,此时已近中午,便蜇入一家餐厅,见莱单上有炸酱面,就要了一碗。不一会儿面便端了上来,我一看便傻了眼:那臊子简直是一滩黄酱,既无一点肉糜,也无一点油气。再看那一根根青菜,细长如上海的鸡毛菜,不用吃便知道嚼不烂。我连筷子也未动,就叫来服务员:“你自己瞧瞧,这也叫炸酱面?别以为外省人啥都不懂,你的酱里有肉末吗…  相似文献   

20.
冉茂荣 《四川烹饪》2009,(11):80-81
学徒时光就像童年一样,早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田;她还似一杯陈年佳酿,让我在月下独酌的时候教我懂得了人生我父亲有一位朋友,他的侄儿那年在深圳开了一家川菜馆,生意很是兴旺,自然就有些缺人手了。有一天,父亲的这位朋友上门来叫我去深圳那边当学徒。当时我刚好初中毕业,对外面的世界很向往,所以很快便点头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