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钟建海  陈水福 《市政技术》2003,21(6):372-374
采用一种精确的数值迭代计算机方法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中建议的组合柱正截面承载力简化 计算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一些对设计有用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对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算例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轴压比、加载角、配钢形式以及配钢率等因素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能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的工作机理,对SRC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数值分析,把型钢和混凝土分别进行单元划分,只考虑混凝土除去型钢所占截面后的净面积,同时在分析中计入钢筋粘结滑移的影响,利用数值迭代法编制了S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非线性分析的计算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该程序对S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JGJ 138-200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中,型钢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需根据平截面假定进行计算,但该规范并没有明确给出当平截面假定不满足时型钢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为此,提出抗剪连接系数的概念,用于描述型钢混凝土柱中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界面抗剪能力,综合平截面假定和叠加原理,得到在部分抗剪连接条件下普通型钢混凝土(SRC)柱和分散型钢混凝土(ISRC)柱的正截面承载力与抗剪连接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提出SRC柱和ISRC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简化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当轴压比相同时,SRC柱和ISRC柱的受弯承载力随其抗剪连接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轴压比越大,抗剪连接系数对组合柱的受弯承载力的影响越小;与SRC柱相比,抗剪连接系数对ISRC柱的受弯承载力影响更加显著。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ISRC柱的压弯承载力,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安全余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强度叠加方法的分析,提出了非对称型钢和对称钢筋截面型钢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举例演示公式的运用过程。例题计算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性能,设计22个试件进行静力和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分析其破坏机理。编写了计算机程序,利用程序分析了加载角、截面配钢形式、配钢率、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柱肢高厚比等变化参数对SRC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并与钢筋混凝土(RC)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RC异形柱破坏形态表现为大偏心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和轴心受压破坏;截面应变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加载角和截面配钢形式对正截面承载能力有显著影响,T形柱的薄弱加载方向是0°、90°和315°,L形柱的薄弱加载方向是90°和315°,十形柱的薄弱加载方向是0°,实腹配钢比空腹配钢试件的承载能力有明显提高;适当增加截面配钢率、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柱肢高厚比均能有效提高SRC异形柱的正截面承载能力;当截面配钢率不大于6%时,SRC异形柱的承载力与普通的RC异形柱相比提高36%以上。  相似文献   

8.
实腹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高,延性好,抗震能力强,防火防腐性能好及便于施工等一系列优点,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本文根据我国现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J130-2001)中型钢混凝土柱承载能力计算的有关条文规定,从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两方面入手,介绍配置充满型实腹型钢的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便为此类结构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目前常用的简单叠加方法、改进简单叠加方法和钢筋混凝土计算方法进行扼要的介绍。然后在已有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柱的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为比较依据,利用计算机分别对各方法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经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找出了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最后采用渐进修正钢材强度的方法经过反复试算提出了关于简单叠加方法和改进简单叠加方法计算公式的修正意见,以便获得更精确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0.
残余承载力在火灾后型钢混凝土结构鉴定加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火灾中升温降温传热分析,编制计算程序获得了截面最高温度场,同时计算出了不同影响参数条件下的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截面Nu-Mu相关曲线。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火时间对残余承载力影响显著,含钢率和钢筋配筋率对残余承载力系数影响不大,较大的截面尺寸有利于提高残余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钢骨混凝土柱的轴压力限值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钢骨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表明,轴压力大小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钢骨混凝土柱中混凝土部分和钢骨部分的轴力分配,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建议了相应的轴压力限值。  相似文献   

12.
劲性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劲性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进行试验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劲性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波形钢板钢管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波形钢板钢管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正交异性板来模拟波形钢板。应用ANSYS通用程序对算例进行了分析,并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偏心率、长细比2个主要参数对波形钢板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采用稳定折减系数和偏心率折减系数相乘的计算公式来考虑二者对波形钢板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其中偏心率折减系数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28:90)的计算公式;稳定折减系数应将换算长细比乘以考虑柱肢的钢材型号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材料修正系数,然后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CJ 01—89)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林娴 《云南建材》2012,(5):86-88
考虑到型钢混凝土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大的结构承载能力及良好的结构延性,某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简体结构;型钢混凝土柱正、斜截面设计以《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为依据,在设计中将以上两种规程相互比照并互相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钢管混凝土核心柱具有钢管混凝土和型钢混凝土的优点,其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归纳国内钢管混凝土核心柱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复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基本性能和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在耐火、加固和避免采用厚钢板等方面有其合理的应用场合。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这种复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型钢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开源的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建立基于纤维模型的型钢混凝土柱模型,通过定义不同单轴材料本构关系的纤维来模拟其各自不同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非线性梁柱单元,形成完整的型钢混凝土柱模型,并采用此模型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4个不同轴压比的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滞回性能的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柱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高轴压比下,耗能能力和延性下降剧烈.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考虑混凝土损伤、材料非线性及单元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由预应力(非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及角钢混凝土柱构成的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对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数值分析及试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组合框架受力的全过程,并对影响此类框架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框架在梁端和柱底部均出现塑性铰,能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随着轴压比增大,水平荷载 位移曲线峰值荷载先增加后减小,峰值荷载对应的位移减小,延性降低;随着长细比增加,结构刚度降低,峰值荷载减小,延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一种承载力高且便于施工的钢骨混凝土异形柱, 研究其破坏的一般规律和极限承载力,进行了3根以粗钢筋和型钢为钢骨的不等肢L形截面混凝土柱试件在双向偏心压力作用下的试验.试验得到试件中的钢骨及混凝土在不同荷载时的应变、裂缝开展情况以及极限承载力等相关数据.表明在双向偏心压力作用下,这种柱子破坏过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相似,横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极限承载力比相同截面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有显著提高;粗钢筋作为钢骨可以有效利用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不必在钢骨间设置钢腹杆.粗钢筋作为钢骨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20.
对方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构件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此类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采用极限平衡法,推导出钢管屈服时的构件极限承载力的解析计算式。对国内外已有试验进行对比研究,并将解析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比较,证明了提出的解析计算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