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健翔  钱金春  陈志刚 《炼铁》2000,19(2):26-28
邢钢4号高炉(300m~3)设有12个风口,1个铁口,2个渣口,1990年6月12日投产。该高炉炉底、炉缸采用高铝砖,炉腹及以上内衬采用粘土砖,并用新型磷酸泥浆砌筑;炉体冷却系统包括7层冷却壁和3层支梁式水箱,其中炉底、炉缸部位为3层光面冷却壁,炉腹至炉腰中段为2层支梁式水箱,炉腰、炉身下部为2层勾头型横贯式镶砖冷却壁,炉  相似文献   

2.
以太钢新建4 350m3高炉为例,论述了为实现高炉炉缸炉底的长寿,从高炉的设计、选材和砌筑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炉缸设计采用"传热法",炉底设计采用"隔热法",炉缸炉底整体设计采用了"扬冷避热梯度布砖法"。炉缸选材使用优质高导热系数的碳砖,为了克服冷却壁与碳砖之间捣打料带来较大热阻,砌筑过程中碳砖采用顶砌冷却壁方式,并且严格控制砖衬宽度;炉壳与冷却壁采用分段灌浆。通过建立炉缸炉底传热数学模型,进一步表明了该高炉炉缸炉底优良的性能,投产后1 150℃等温线位于炉缸砖衬热面附近,有利于渣铁壳的形成;同时碳砖内部温度普遍低于750℃,温度梯度较小,碳砖脆化及热应力对砖衬的破坏作用较轻,为日后实现长寿炉缸炉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强化冶炼,炉村工作条件日趋恶劣,炉底、炉缸尤甚。因此,延长高炉炉底、炉缸寿命,就成为广大炼铁设计、科研、生产和筑炉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促使人们去探索原因,寻找对策,寻求合理炉村结构,采用优质耐火材料砌筑成坚实、致密和近似无缝整体炉衬,从而达到经久、耐用、高产长寿,不断增产的目的。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把综合炉底的概念扩展到炉缸侧壁墙砌体,把炉缸墙设计成多种材质的复合炉衬,周边靠冷却壁砌碳砖,内层砌导热性较碳砖低的高铝砖,刚玉莫来石砖或刚玉砖,靠炉缸工作面采用高炉粘土…  相似文献   

4.
赵德义  胡涛  张庆东 《炼铁》2000,19(2):29-30
1 概况 安钢1号高炉于1993年5月23日大修后点火开炉,炉底采用高铝砖,无冷却装置,设计寿命为4年,整体装备水平偏低。炉缸3层冷却壁为光面冷却壁,炉腹到炉身下部为镶砖冷却壁。高炉在强化冶炼3年后,炉底温  相似文献   

5.
《炼铁》1982,(4)
武钢4号高炉(2516米~3)于1970年新建时,首次采用了水冷综合薄炉底结构,立砌碳砖二层厚2.3米,高铝砖二层厚0.8米,底部水冷装置由18组共66根φ110×12低合金无缝钢管组成,通入工业压力水冷却.投产后炉底温度一直稳定在350℃以下,水温差正常.使用11年后,经同位素测厚及数学模型计算炉底碳砖剩余厚度尚有1.8米左右,目前仍在良好使用中.  相似文献   

6.
苏钢1~#高炉有效容积83.5m~3,高径比4.36。1987年11月底停炉太修改造。为延长炉役寿命,提高抗碱害能力,炉底用三层碳砖二层高铝砖砌筑,并采用自然风冷。冷却系统为五层冷却壁,其中炉身下部、炉身炉腰是二层镶砖冷却壁。  相似文献   

7.
高炉出残铁     
高炉大修停炉时必须将积存在炉内的、无法从铁口放出的渣铁,通过割开炉底局部炉皮和冷却壁,烧通碳砖形成的残铁口放出.安全、顺利地出净残铁,对拆除砌体、缩短大修期,保护保留设备有着重大意义.我国五十年代修建的高炉均为粘土砖炉底.进入六十年代,不少高炉采用了高铝砖与碳砖综合风冷炉底.由于各高炉砌体质量、一代强化程度、生产条件不同,炉底侵蚀程度及残铁量相差悬殊.然而,正确判断炉底侵蚀程度,选择好残铁口位置出净残铁,却是高炉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言四号高炉有效容积2516米~3,是目前我国容积最大的高炉。该高炉基建时,决定采用薄层碳砖炉底结构,炉底厚度仅3400毫米(包括底层碳捣400毫米)。为了测定碳砖炉底的侵蚀速度,比较碳砖和高铝砖的寿命,并于炉底厚度残存1250毫米时发出警报,以便组织大修。为此,决定在炉底安装  相似文献   

9.
武钢四号高炉,有效容积为2516米~3,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高炉。炉底采用立砌碳砖水冷结构。两层碳砖(1100×1;1200×1),两层高铝砖(400×2),炉底总厚度为3100毫米,是目前我国大型高炉最薄的炉底。为了监测炉底的侵蚀情况,砌砖时,在不同标高上埋设了放射性同位素。  相似文献   

10.
马钢2500m^3高炉炉底中心温度变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惠志刚 《炼铁》1997,16(4):42-43
马钢2 500 m~3高炉采用了全炭砖炉底和炉缸。炉底满铺7层炭砖,全高2.80 m,在最上层砌1层400 mm高的高铝砖;炉缸砌筑13层环形炭砖,直到风口大套下沿,总高5.10 m。炉底下面埋设水冷管,炉底炉缸四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武钢三号高炉容积1513米~3,是双钟料车式高炉,有三座考贝式内燃热风炉。第一代炉役自1969年4月开炉至1976年11月20日停炉大修,历时七年零七个月,共产生铁343.6万吨。第二代炉役1977年6月开炉,生产了五年半时间,因热风炉破损严重,斜桥结构变形,于1982年12月7日停炉中修,累计产铁已达421.1万吨。第二代高炉的炉体和冷却设备结构,在第一代基础上进行了某些改进,如将炉底下部满铺的碳捣预制块改为碳砖,减薄了炉底厚度,炉底冷却设施由风冷改水冷;炉腰以上冷却设备全部改为镶砖冷却壁,最上层冷  相似文献   

12.
<正>涟钢6#高炉于2003年12月4日投产,设计炉容为2200 m3,已生产11年零4个月,至2015年2月8日,共产铁2200万t,单位炉容产铁10000t/m3,进入炉役后期。2014年6月1日起,1#、3#铁口之间圆周方向1、2段冷却壁交接区域炉皮温度偏高,最高甚至达到100℃;热电偶"×8"(埋入深度25mm)出现创新高温度,达565℃。为此,对6#高炉炉缸进行了压力罐浆等护炉措施。1 6#高炉炉底结构炉底结构见图1。炉缸底部配置了二层大块碳砖,第一层碳砖高为1200mm,第二层碳砖高为  相似文献   

13.
李振瑞  郭金良 《炼铁》1998,17(5):51-52
4号高炉(300m~3)炉底采用高铝砖砌筑、自然冷却。但是,自1997年高炉进行强化冶炼、使用斜风口以来,炉底温度持续升高,增设炉底水冷管前,炉底温度已上升到778℃。为防止炉底烧穿,经过对现场调查及对安钢的考察,决定在4号高炉增设炉底水冷装置。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炉底剩余厚度的计算 经查阅有关文献,并根据4号高炉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武钢1号高炉第二代从1978年12月16日大修后开炉,到1983年10月5日停炉进行第一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零九个半月,产铁345.5万吨;从1983年12月18日开炉至1987年12月9日停炉进行第二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产铁348.2万吨。 1号高炉1983年第一次中修时,根据其他高炉破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炉腹以上的冷却结构形式散了改进,并增加了炉身冷却高度。原大修时炉身下部设置的三段镶砖冷却壁未变,将三层支梁式水箱改为二段“Γ”形镶砖冷却壁,其钩头长640毫米。该部位炉衬系采用河南省产硅铝质耐火材料。 1号高炉第一次中修开炉后,1984~1985  相似文献   

15.
陈敏 《炼铁》1997,16(2):52-52
1 概述 安钢3号高炉(300 m~3)于1992年6月投产,炉底采用高铝砖砌筑,自然冷却。1993年以来,高炉冶炼强度逐步提高,高炉强化生产使炉底温度持续升高,1994年10月上升到了838℃,炉底侵蚀严重,虽采取了加钒钛矿护炉等一系列措施,但炉底温度仍居高不下。为防止炉底烧穿,经过现场调查和理论  相似文献   

16.
邯钢五高炉炉役接近11年,2014年冷却壁损坏和碳砖侵蚀加剧,经过高炉的不断调整,冷却壁损坏得到了控制,碳砖没有增加新的侵蚀,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2.7 t/m~3·d,吨铁500 kg的燃料比,在国内2000 m~3级高炉中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砌砖厚度为3.1米的武钢四号高炉炉底,作为我国第一座水冷全碳薄炉底已度过了十一年多。1982年10月以后,即一代炉龄十二年后,将进行计划大修。八十年代初期将进行大修的武钢四号高炉炉底,继承它的光荣传统继续采用水冷全碳薄炉底结构,这是没有分歧的。但正如我们所预言的,“八十年代的武钢四号高炉第二代炉底,应赶上八十年代的水平!”现从以下几方面设想四号高炉第二代炉底的先进水平。一、加强与改善炉底的冷却为加强与改善炉底碳砖的冷却,冷却装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武钢四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炉身采用汽化冷却,炉底采用水冷薄炉底全炭砖的大型高炉(2516米~3)。它是利用苏联1513米~3的高炉设备建成的。于1970年9月30日投产,1984年7月11日停炉大修,一代寿命13年10个月,一代产铁量1293.5万吨。扣除休风检修时间,实际作业5024天,单位炉容产铁5141吨/米~3·代。投产初期,曾发现炉基多处冒煤气,东铁口冷却壁烧坏,炉身冷却壁大量破损,电子秤及其他设备经常发生故障,高炉长期处  相似文献   

19.
韩健  刘竞陵 《炼铁》2000,19(5):41-42
1 概述 邯钢5号高炉(1260m~3)从炉底到炉身共设13段冷却壁,炉底、炉缸为4段,光面冷却壁,壁厚170mm;炉腹以上5~13段为带肋冷却壁,壁厚260mm,其中炉腰以上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三段为带凸台冷却壁,凸台水管为φ50 mm×6 mm,水管走向为“∞”字形。每块冷却壁本体水管φ70 mm×6 mm 4根(第四段风口区为3根),冷却壁第三、四段和十一、十二、十三段材质为灰铸铁,其它各段为球墨铸铁。炉体冷却系统采用软  相似文献   

20.
刘海欣 《炼铁》1997,16(2):1-5
自1958年1号炉投产以来,38年间武钢高炉炉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炉底由炭砖高铝砖综合炉底到水冷炭砖或半石黑化炭砖炉底;(2)炉缸内衬由普通炭砖变成了微孔炭砖;(3)炉身内衬由粘土砖、高铝到碳化硅或铝炭砖(4)炉体冷却方式由工业冷却、汽化冷却到软水密闭循环冷却;(5)炉身冷却器由支梁式水箱到镶砖冷却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