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觅温水潭     
林仑 《陕西水利》2003,(4):47-48
任何一种生命都是需要互存互衬的。一方温水潭,成就了一方文明。然而,又是后来的文明,使这水潭成了一方被烫伤的历史。人富了,水潭却涸了。这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相似文献   

2.
<正>在长江的川江航道上,有三个"对我来!"礁石。数千年来,它既考验船老大的胆量,又检验航行者的智慧。折桅子上的"对我来"折桅子(折尾子)滩位于重庆忠县东南22.5千米,距宜昌398.5千米。据《忠州志》和《峡江滩险志》记载:"江水东注,由关溪出口,稍折而南过簸箕子,急流更迅,其去如风,南岸一山挺立江上,水触山根,山空石巉,舟逐水势,人力难挽。触岸回棹,由南向东,舟始能下。每以未能回棹,舟尾即折损,折尾子滩由此而得名。"另据《蜀輶日记》载:"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折尾,岁坏船无数。"  相似文献   

3.
额济纳札记     
《中国三峡建设》2014,(3):28-33
<正>诗人海子与额济纳对额济纳,我了解得并不多。在更早的时候,关于额济纳,是从一首诗开始的。这就是海子的诗《北斗七星,七座村庄》:北斗七星,七座村庄——献给萍水相逢的额济纳姑娘村庄水上运来的房梁漂泊不定还有十天我就要结束漂泊的生涯回到五谷丰盛的村庄废弃果园的村庄村庄是沙漠深处你居住的地方额济纳!  相似文献   

4.
    
汗淋淋的夕阳拖着霞火,跳进欢流的呼玛河。洗红了雪白的浪、碧蓝的波,还有那河面上漂动的渔歌。摇呀摇,一只桦皮船载着黄昏,怎么也摇不出这流动的彩色。银网欢撒,网不尽鲤子、哲罗鲜鱼跳仓,装不尽喜悦、欢乐老阿么怀抱木桨摇呀笑,乌娜吉高站船头唱心歌:.那依耶,党给咱一张幸福网,捕来美好的新生活二,…。”注:老阿么为鄂伦春语,老爸爸。 乌娜吉为邵伦春语,姑娘。捕@胨士果~~  相似文献   

5.
<正>山水是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文人怡情养性安顿心灵之所,寄情山水是中国文人一独特嗜癖。山水犹如一位美丽的姑娘,楹联便是姑娘头上的珠宝,点缀使增色。楹联为山水确立调性,楹联赋予山水以灵魂。山水因联显,联因山水传。国土有如吾之广者,世之有几?江山有如吾之美者,世之有几?而山水配之以楹联题咏交相辉映者,仅我中华所独有也。中华山水千姿百态,东媚西峻北苍南秀,中华文明古老久远,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淮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著作甚丰,仅诗就创作了两千多首。苏轼生前在政治、仕途上屡遭挫折,屡被贬职、外放。他被贬为黄州团练一事为人们所熟知,其时,他所挂职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性格豪迈的苏轼多次赋诗坦言:“犹堪作水衡”、“我作水衡生作丞”、“归来只作水衡卿”、“诗人例作水曹郎”。诗中所说的“水衡”、“水曹郎”,即指“水部员外郎”。苏轼在贬职外放、颠沛流离之中,曾长期往来于淮河流域。他在《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翼次韵》中说:“三年三蹑过淮舟”:在《过淮三首赠景文兼寄子由》中说:“好在长淮水,  相似文献   

7.
相传两千多年前,漠北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个聪明英俊的青年叫罗布淖尔,他父亲是草原上德高望重的部落酋长。在罗布淖尔20岁时,父亲给他订了亲,姑娘是另一酋长的女儿叫台特玛。罗布淖尔是一位有志的青年,他不愿意早娶,也不愿无功继承父位,他要走自己的路,决心去龟兹学习  相似文献   

8.
不系之舟     
刘军 《水利天地》2010,(6):20-20
<正>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用绳索牢牢地系在岸边的。假如绳索长久不被解开,这舟便会生满苔绿乃至渐渐腐烂。它哪里是舟呢?充其量只是几截废弃的残木而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内舟艇竞渡运动的火热开展,龙舟赛、漂流等水上运动广受欢迎,但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以广西桂林"2018.4.21"龙舟翻沉事故为例,分析了水上运动(含水上救援行动)安全事故原因、预防和救护的原则,对参与水上活动的组织指挥、操作人员基本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就舟艇倾覆前后的处置措施、落水后的自救方法以及徒手水下救生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采茶的回忆     
百花盛开好风光,采茶姑娘满山岗。 手提茶篮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 过去采茶为别人,今日采茶归自己。 采茶姑娘笑嘻嘻…… 这是一首风行50年代的采茶民歌,旋律优美,曲调欢快,充分表达了解放后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我爱唱这支歌,因我曾采过一次茶,虽说时间久远了,仍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1958年春,我在金寨中学读书,金寨县地处淮河中游,新中国成立后,为根除淮河水患,1956年在该县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梅山水库,但  相似文献   

11.
1957年,毛主席视察南方时,路过河南信阳,在与信阳地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称赞楚相孙叔敖是一位水利专家。孙叔敖,春秋中期楚国期思邑(今河南淮滨期思)人。他姓芍,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在楚庄王时任令尹,是著名的贤相。他的主要功绩就是治水兴帮。孙叔敖在治水中。吸取前人经验,集中群众智慧、並通过实地勘查规划,科学地利用地形水势,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从而发展了楚国经济。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楚相孙叔敖“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河南淮滨县文物管理人员发现一块明万历年的孙叔敖墓地庙碑,碑文载有孙叔敖的生平事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孙叔敖,姓苏,名敖,字孙叔,期思(今谁滨县东南)人.他的父亲,原是楚国司马,曾立战功,后被楚将斗越淑杀害.父亲被害后,孙叔敖扶其母回故乡期思隐居,耕田自食。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经人推荐,被楚庄王拜为令尹.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一生政绩斐然,而以治水最为人所称道.1957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南方,路过信阳时,专门询问了期思孙叔赦的遗迹,并高度评价了孙叔敖的治水业…  相似文献   

13.
美人计     
吕恭 《陕西水利》2009,(5):155-155
说起来,我这一辈子还中过两次"美人计"呢.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新疆部队上的事情.一个是维族姑娘,一个是回族姑娘."计"算是中了,倒也没和"美人"有过什么事儿.现在把它整理出来,让列位看看,倒也蛮有趣的.  相似文献   

14.
,=“6母中速.民歌风一二,飞飞乡宁6一l到些i了丛{6一I鑫些3下5一l互互且巨}2一遍经阵广』i!互5引。尸丁~r。一)I2兰穴J6块子‘之了之3 15美哟,6】3三峡互!卜三上}6一二一了6(些J丝鱼}纽6哟.攀:厂水水如帕神︵些函七臼电威 61山.山,一的的 5中.公剧 5一诗眼纽6(鲤鲤{鲤鲤、随3三  相似文献   

15.
在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地区,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男方派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抢婚的地点、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味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  相似文献   

16.
屈乡婚俗     
湖北省秭归县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以民歌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十分深厚,它深深地扎根在百姓的心目之中,因而秭归人的婚烟过程便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化其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幽默的哭嫁出民间视男女结婚为一生中最大的喜事然而,按照林归习俗,女儿出嫁时却要哭。男方迎亲这天,新娘一早就梳妆打扮,钮上全新的衣裳,然后就开始哭,边哭边诉,哭得越伤心越好,凭心而论,高兴都来不及,哭得出来吗?因此,其实是装得越伤心越好。读听姑娘出嫁时的一段哭诉词:“一更里,满天星,明日婆家来迎亲,爹娘养我多辛苦,长大未报父…  相似文献   

17.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主要从裂缝的几何形状以及流动机理上对裂缝进行表征和描述,可以比较精确地描述裂缝特征及油藏的非均质性。该文结合油藏边界及裂缝的真实分布状态,将油藏划分为若干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上布网格节点进行Delaunary三角剖分与Vornoni网格剖分,得到了PEBI网格。为了满足质量守恒,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求解,对网格域和计算域之间的误差进行了修正。结合离散裂缝的数学模型及传导率计算法则,实现了高精度的离散裂缝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大裂缝的分布、长短、与注采井的贯穿状况等因素对水驱油的推进方向、速度、见水时间、采出程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EBI网格能准确地表征裂缝特征,再现裂缝的分布,正确地模拟裂缝影响下的水驱开发规律。  相似文献   

18.
尘封的往事     
吕恭 《陕西水利》2010,(6):169-169,171
1971年夏天,我插队当知青的武功县桃园大队南堡一队的30亩西瓜就要开园了,队里派我到瓜地当会计,任务是管好瓜地账务,最后按三七分成,瓜客拿三成,队里留七成。种瓜的是来自山东菏泽的瓜客老袁,五十多岁,身高力大,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样。第二天,我就卷铺盖来到了村西边的瓜地,茅草庵子便是我和老袁的“家”。  相似文献   

19.
门前,流过一条清亮的小溪,日日夜夜,她在不停地滔滔絮语。她讲的,一定是个很美很美的故事。要不,太阳怎会把那亮闪闪的金牌挂满她的前胸呢?连那矜持的月亮姑娘也被感动得依在她的胸前无声地颤栗。我常常聆听这谜一般的故事,快乐时,我听见她在唱歌儿,忧伤时,我听见她在哭泣……月光下,我把诗稿轻轻捧放在清波上,献上我的爱恋和梦幻。倾刻间,诗稿被搅拌在匆匆流水里,翻腾向前、向前,驰向遥远……  相似文献   

20.
在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地区,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 所谓抢婚,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父母同意、媒人说好了的,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 男方派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抢婚的地点、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按当地彝族的风俗,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就意味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就不能再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