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在多方位、多层次存在着互动作用,两系统互动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构建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全省的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河南省多数地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应加大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促进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各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应坚持效益至上兼顾招引规模,优化环境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政策践行诚信招商,重点突出实现以点带面四项原则;注重提升招商引资的效用目标、改升区域经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三项重点;形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引入区域形象识别系统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滞后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并建立区域权威协调组织、利益共享。加快改革步伐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地方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均衡,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改革开放30年来,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区位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但差距拉大的总体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难点在政府关系的协调,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协调的水平决定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首先确定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数学模型,并应用此方法从系统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福建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系统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指出各地市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差异。  相似文献   

6.
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面临的难题。从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出发,剖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区域经济尤其福建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政府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高效协调发展,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河南省客观实际,梳理出河南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思路。沿着循机理分析、效率分析、驱动分析、实证分析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重点探讨了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型仿真。本研究将为河南省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研究中国其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必然会造成区域之间的产业政策趋同。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化解问题的办法应当靠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强化地方政府的责、权、利边界,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政策中体现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区域旅游流与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文章在阐述二者耦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为研究样本,通过改进熵值法,对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受旅游二次创业、旅游产业转型、旅游强省建设等发展阶段持续影响,云南省旅游流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协同发展态势向好,且耦合协同水平稳步提升;云南省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发展水平不高,且等级差异明显,表现出优质发展地区占比小,濒临失调及轻度失调地区占比大,中度失调地区问题严重的特点。在空间上呈现以昆明和大理为协调发展双核的组团式发展格局,西北、东南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形成协调发展"洼地";现阶段发展状况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区域政策、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还从空间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首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区间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域性比较明显;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不严格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因素对区域协调发展同等重要,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来研究。统计资料的测算比较表明,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过大影响城市化进程;以2002年为界点分析1995至2007年中部六省城市化对省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M-R-W趋同分析模型研究显示2002年以来城市化对缩小中部六省省间经济增长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部六省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差距不利于中部城市化发展,特别是用城市群形成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发展是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概念入手,结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选取经济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共14项基本指标,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和总结南通市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做法,研究经济、环境和政府三者相互关系,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探讨了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制度、政策及具体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对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的概念和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评价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并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2—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与环境质量发展情况都呈上升趋势,但达到极度耦合协调程度的城市较少,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呈现“钟形”特征,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因子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支撑下,各省要加强要素资源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区域的管理与合作,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制、机制和功能。以中央政府介入为特征的经济协调层,作为一种机制可改变各自为政的地方利益行为,消除各地公共产品重复营造的弊端,从而提高全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大学商学院厉敏萍教授、陈剑林教授在2010年第9期《现代经济探讨》中发表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一文,认为地方政府在制度竞争上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制度创新上的个性和路径依赖性非常明显。在制度竞争中,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失误和降低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差距的客观性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差距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从我国区域差距现状出发,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联系中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区域差距存在的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尽管区域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观性,但是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风险增大,对国家稳定构成威胁。而此时作为各区域利益代表的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文章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及资本与人才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了现阶段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困境,并探究了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也从根本上可为区域旅游...  相似文献   

19.
城际轨道作为区域交通的骨干,对引导和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并分析了衡量城际轨道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提出城际轨道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城际轨道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城际轨道线路开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以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为例,进一步研究不同年份城际轨道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际轨道的开通运营对城市经济具有显著正效益,其弹性系数为0.012 8.交通与经济发展越协调的城市,城际铁路开通带来的正向影响越明显.本方法可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发达,科教资源丰富,要率先创新转型,带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形成了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区域协同、开放创新的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机制,但也面临传统增长路径依赖严重、产业驱动力不强、商务成本过高、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在激活创新主体、加大创新投入、降低商务成本、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带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亟待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