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进行预制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道面板设计提供相关参数,采用一种强度为100 MPa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开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试验;试验以抗弯拉强度的极限荷载为标准,取4种应力水平(0.70、0.75、0.80、0.85)下的荷载为疲劳荷载最大值,进行不同预应力(0、2、4 MPa)下的疲劳加载试验,并通过非接触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玻璃粉作为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配制活性粉末混凝土(RPC)以及对其抗折性能的影响。测试和分析了玻璃粉细度、掺量以及养护温度对RPC抗折强度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值处理,得到玻璃粉细度、掺量以及不同养护温度与RPC抗折强度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3个因素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粉可作为矿物掺合料用于制备RPC,并能提高其抗折强度;当玻璃粉研磨1 h、掺量为10%、养护温度为80℃时,制得的RPC抗折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掺端弯形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上性能.采用52.5R硅酸盐水泥,标准砂,硅灰,石英粉,高效减水剂,端弯形钢纤维等原材料配制的活性粉术混凝土,研究灰砂比、水胶比及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上的强度、抗冲击性能与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为3%~6%,砂灰比为0.5时混凝上的强度与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王蕊  吴晓明 《山西建筑》2014,(17):44-45
通过对3根部分预应力RPC梁的疲劳试验进行不同加载次数和不同荷载下梁裂缝宽度和挠度的分析,得出试验梁的疲劳破坏过程大致分为裂缝衍生阶段、疲劳稳定阶段、疲劳破坏阶段等3个阶段,预应力度的增加有利于缓和梁的疲劳破坏,对梁斜裂缝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梁的疲劳刚度随着预应力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增大的幅度随着疲劳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经受疲劳荷载作用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剩余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对3组共24个RPC圆柱体试件,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通过静载试验建立RPC抗压强度和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各疲劳试件的初始抗压强度;在此基础上,对RPC试件进行轴压单级和两级疲劳加载试验,并实测试件在疲劳荷载作用一定次数后的剩余抗压强度。实测结果表明:RPC在单级疲劳后剩余抗压强度的衰减率随循环寿命比的增大而减小,而衰减速率则随着循环寿命比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实测值得到RPC单级和两级疲劳加载后剩余抗压强度衰减率与循环寿命比之间关系的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图4表8参13  相似文献   

6.
王俊昌  江波 《山西建筑》2007,33(30):189-190
指出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具有均匀、密实、稳定的特征体系,具有超高的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良好的延性和断裂性能,对RPC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增强机理,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RPC)在隧道管片方面的应用,通过对RPC梁进行抗弯试验,研究了厚度和配筋对RPC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下RPC试验梁的破坏特性、承载力、弯矩-挠度和弯矩-应变关系的变化规律,进而探究RPC作为衬砌管片材料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配制养护RPC构件,其立方体抗压强度可达到130 MPa;少量配筋能够增加RPC构件的变形,提高延性;适量配筋能够显著提高RPC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和变形,但减小厚度对适量配筋RPC构件的变形和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小;掺加的钢纤维承载部分荷载,使得RPC应用于管片中可减少钢筋用量和厚度。  相似文献   

8.
开展了机制砂混凝土(MSC)与河砂混凝土(RSC)在5种应力水平下的等幅弯曲疲劳试验,进行了混凝土弯曲疲劳寿命的Weibull分布检验,拟合了用于确定等幅荷载下弯曲疲劳寿命的SN-Pf方程,并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进行了显微分析.结果表明:MSC和RSC的弯曲疲劳寿命分布均符合两参数Weibull分布,MSC弯曲疲劳寿命离散性整体小于RSC;在相同应力水平下,MSC的抗弯曲疲劳性能优于RSC,且其弯曲疲劳寿命的应力水平变化敏感性小于RSC;弯曲疲劳寿命为2×106次时,MSC的弯曲疲劳强度折减系数为55%,RSC的弯曲疲劳强度折减系数为53%;MSC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大于RSC,且界面过渡区密实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  黄利东 《市政技术》2005,23(4):255-257
试验选用粉煤灰部分取代硅灰,用天然河砂取代石英和石英粉,利用本地原材料制备RPC,并研究其抗收缩、抗氯离子渗透、耐磨性及抗渗性等耐久性能。研究证明钢纤维RPC具有极佳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0.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粉煤灰与硅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掺量、钢纤维品种与掺量、砂的级配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粉煤灰掺量高 ,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 ;活性粉末混凝土适宜采用细纤维 ;砂的级配合理 ,填充的密实 ,则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高  相似文献   

11.
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内外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分别从抗冻性、抗碳化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抗化学溶液侵蚀性以及耐磨性六个方面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超高耐久性做了综合论述,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超高耐久性的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局部高密度钢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局部高密度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对于高低应力比R不同情况下疲劳寿命的统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经过统计分析计算,确定PHPFRC的等效疲劳寿命符合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建立了考虑存活率P-lgS-lgN双对数疲劳方程.对PHPFRC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曲线与普通混凝土及SFRC比较其共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PHPFRC在开裂后可以继续长时间承受循环荷载,其抗疲劳性能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13.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在现代结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与几种工程材料的比较,可以看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优异性能,概括了钢管混凝土的性能,提出了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并探讨了其在现代工程与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活性粉末混凝土缺口梁断裂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荷载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裂纹产生以及裂纹扩展直到破坏的机理,给出了描述活性粉末混凝土断裂特征的稳定断裂韧度和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两个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5.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概要地介绍了RPC混凝土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8根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受弯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试验梁的纵筋率、钢筋等级等因素,分析试验梁的承载性能和变形特点。结果表明,随着配筋率和钢筋等级的提高,试验梁的承载力和整体刚度也相应提高,延缓了纵筋进入塑性阶段的时间,有效约束裂缝的发展,降低梁在加载阶段的挠度。根据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自身受力特点建立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良好,可供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超高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基本原理,论述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优点,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分析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磷渣粉作为活性组分之一进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研究了养护温度及养护时间对其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提高养护温度、延长养护时间均有利于提高含磷渣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的结论,并明确了强度变化趋势、确定了其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最高值的配合比。  相似文献   

19.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技术与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低成本天然掺合料、在标准成型工艺和热水养护条件下制备出高性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通过详细地测试RPC立方体抗压强度、圆柱体轴心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弯折强度、弹性模量,对这些物理量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同时满足高性能、和易性和经济要求的前提下,钢纤维体积掺量宜控制在1%~2%。给出了RPC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钢纤维体积掺量变化的经验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生态型RPC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质量分数为 5 0 %~ 6 0 %的超细工业废渣取代水泥 ,以普通黄砂取代磨细石英砂 ,制备了两个不同配比的生态型RPC材料 ,利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装置研究了应变速率、纤维掺量和基体组成对ECO RPC各项动态力学性能及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 ,生态RPC材料具有应变率强化效应、峰值荷载及破坏应变随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加。纤维增强的生态RPC材料的各项动态力学性能优于RPC基体 ,且在破坏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延性。多元超细工业废渣的复合效应优化了基体微观结构 ,增强了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 ,促进了破坏形态从脆性向韧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