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沿海地区实际情况,集成以往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建立沿海缺水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友好的界面,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以及水资源·系统模拟优化等多技术综合集成的动态管理系统.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为沿海缺水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规划管理服务,也可为各级水管部门准确及时提供水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亳县站地下水排井连续20年实验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河网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侧向排泄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计算了鹤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分析了鹤岗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对鹤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大井流域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研究区入口、出口及岩溶洼地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频繁,由于流量监测条件的限制,致使流量交换数据缺失.故本文引入SWAT模型,以月为时间尺度研究大井流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溪泉湖水源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耦合模型,借助于QUAL2K软件计算地表河流控制断面的入水浓度.采用MT3D模型,基于Visual MODFLOW有限差技术,分析了沈阳市沈北新区溪泉湖湿地构建储备水源地10 a后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变化.水位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构建储备水源地处形成漏斗,水源地构建后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处地下水等水位线比构建前下降2.5 m,与2009年初始水位相比大幅度下降,既满足水源地供水效益,又解决了周边水库蓄水造成的浸没问题.水质模拟结果显示:周边水库地下水水质较好,没有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但辽河支流的水质不容乐观,对水源地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对溪泉湖地表水体进行污染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洨河流域地表水质与地下水质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洨河上游天然来水量很少,现有水体主要是接纳生活和工业污水,通过对洨河3个地表水水质站资料的分析发现,沿岸地表水水质属劣Ⅴ类,污染严重,主要超标参数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挥发酚。对沿岸53眼井的水质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地下水水质良莠不齐,水质级别在Ⅱ类-Ⅴ类之间,主要超标参数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通过分析部分水质参数发现,地下水水质已受到地表水渗透影响和其他污染。  相似文献   

7.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是正确认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手段.根据焦作市地形地貌、地下水埋藏深度、含水层岩性等划分计算区,分别计算了各区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麦岭水源地多年的勘察资料,采用水量均衡法,计算了该水源地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以期为科学采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渭河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健康危害风险,沿渭河干流采集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揭示了水体中重金属Cd污染现状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18年渭河干流地下水和地表水中Cd浓度分别为426.40~1 104.27 ng·L-1和224.70~1 154.12 ng·L-1; 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得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Cd浓度均在GB/T 14848—2017和GB 3838—2002 Ⅰ~Ⅲ类标准限值内; 水体中Cd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沿河流流向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地下水与地表水中Cd浓度高值区相一致,即集中分布于陕西省兴平市和渭南市临渭区; 由水体中Cd浓度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可知,渭河干流水体中Cd污染属于清洁水平; 沿河流流向,渭河中游和下游水体中Cd浓度单因子污染指数远高于上游; 水体中重金属Cd对成人和儿童产生的致癌风险分别为(1.48~2.05)×10-4和(1.84~2.55)×10-4,说明水体中Cd对人体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0.
对双丰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灌溉用水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本开发区地下水资源可以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市地下水水质受原生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始监测数据较复杂、离乱,难以直接进行预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1)模型,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累加生成及在计算时利用序列算子的作用强化或弱化原始序列的变化趋势,以达到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提高给排水管网的计算精度,简化给排水管道节点地面标高的计算,提出一种计算地面标高的趋势面模拟法.方法将该曲面分成若干小块,在每一小块的区域范围内,用一个最趋近它的规则曲面方程来代替.既利用最小二乘原理,采用多项式逼近的方法来进行每一小块区域的地形趋势面的模拟,并在求解过程中对系数向量进行数学处理.结果采用趋势面模拟法计算出的节点地面标高比传统方法的精度提高2~5倍,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计算处理工作量,计算处理速度明显提高.结论笔者方法较传统的等高线平面图解插值法精确,实现了给排水管网全部采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可提高工程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数值法与线性规划结合的方法,对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系统开采进行优化管理,以达到系统开发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北方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数学模型 ,并与大系统分解协调动态规划模型相结合 ,对供需矛盾突出的北方平原井灌区地下水资源在年际间、作物间以及各作物不同生育期之间进行优化配置 .应用结果表明 ,这一节水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的地方有着良好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磨削液不同、磨削用量与加工材料不同的磨削表面的形貌用扫描电镜(SEM)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干磨时因金属产生高温呈熔融状而有涂抹在磨削表面的现象,材料塑性愈大则愈严重;磨削液的润滑性、浸润性差时,磨削表面残留的切削沟痕较宽,沟槽两侧因金属产生侧流而隆起。反之,切削沟痕清晰、细密;使用冷却性好的磨削液时,很容易使烧伤表面产生裂纹;重负荷磨削时,磨削表面的切削沟痕普遍比一般磨削时的要宽,沟痕两旁隆起要高,随磨削液润滑性能的提高,其程度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五常镇地下水的理化、卫生指标的监测,得出结论:该地区地下水总铁含量严重超标,个别村、屯地下水中镉含量超标,其余各项水质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光滑磨削表面的微细观结构和磨痕形成特点,分析了光滑磨刻表面的形貌特征,提出了硬脆材料光滑磨削表面的基本要求以及硬脆材料光滑磨削表面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3个盾构隧道工程实例中盾尾注浆引起的地面隆起的分析,对比了Mindlin解、sa—gaseta法、Verruiit-Booker法、Loganathan—Poulos法、Chi法和Park法6种解析方法及高斯公式预测盾构掘进盾尾注浆引起的地面隆起的适用性,并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考虑注浆地面隆起后盾构掘进地面位移计算的修正Peck公式。分析表明:盾尾注浆引起的横断面地面隆起曲线,可以用高斯公式和Chi法较好地拟合,在确定注浆隆起宽度参数K。和沉降影响角口的经验取值后,可预测盾构注浆隆起。考虑注浆隆起的修正Peck公式,可合理地预测包含注浆隆起在内的盾构掘进引起的横断面地面位移。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地下空间整个运营期内(一般为50年以上),由于各种自然(如气象、水文等)和人为因素(城市水资源措施等)的影响,地下水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对地下空间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结构的上浮问题、渗漏问题、高水压问题和地面沉降问题等);另一方面,地下空间结构自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下水环境,若考虑不周,在运营期内将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环境及工程问题。本文针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成因、评价方法和控制措施进行系统探讨,为科学预测评价、有效控制乃至最终规避地下水环境和地下空间相互作用的不良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CaO formed by decomposing CaCO3 at 1450℃ was ground in a vibrational mill, then the long-time ground sample was rehe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 (IGC)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ariation of the sample's surface free energy under grinding and reheat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otal surface free energy and the London dispersive component of the surface free energy increases with grinding, while the polar component first increases with grinding, and then decreases , and finally disappears. When the long-time ground sample was reheated, its total surface free energy decreases , among which the London component decreases , but the polar component appears ag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