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两种市售抹茶茶汤理化指标、多酚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抹茶汤的pH值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色泽明亮度增加但黄蓝度降低。同时,一泡茶汤较二泡、三泡茶汤具有最优的色香味感官品质。此外,两种抹茶茶汤的总多酚含量、多酚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均随冲泡次数递减;UPLC所分析茶汤中的9种化学物质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成分依次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咖啡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利用夏秋红茶再加工制作冷泡茶的可行性和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利用纤维素酶处理夏秋红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酶解条件,测定处理前后红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并对其冷泡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优化获得了夏秋红茶再加工的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2 kU/g,料液比为5:8(g:mL),处理时间为24h,处理温度为25℃。纤维素酶加工后茶叶中的主要滋味物质和风味物质含量以及冷泡性能等品质指标均有所提高。冷泡茶汤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由4.33%升高至9.35%,水浸出物含量由26.64%升高至35.73%。在挥发性风味物质方面,加工后茶叶中苯甲醇(芳香、果香)、苯乙醇(玫瑰花香、蜜香)和水杨酸甲酯(清香、花香)等特征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升高。冷泡性能方面,加工后的红茶水浸出物冷泡溶出大幅增加和可溶性总糖则可完全冷泡溶出,产品适于冷泡饮用。结论 本研究通过纤维素酶再加工提升夏秋红茶品质,制备冷泡茶,不仅能实现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为冷泡茶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3.
李彦霖 《中国食品》2011,(10):75-75
人们常说"人走茶凉",似乎茶凉了就不太好。但其实有些茶用冷水,甚至是冰水来泡,泡制出的"冷茶"营养价值会更高,您试过用冷水泡茶吗?贫血泡茶需要用冷水冷水泡茶首先是在著名高山茶的出产地台湾南投的茶农中间流传开的。将一小包茶叶投入封口瓶中轻摇,快则一二十  相似文献   

4.
以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和常规热泡绿茶作为对比,探讨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对冷泡绿茶茶汤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得到活性成分含量高及抗氧化活性强的冷泡绿茶饮品提供新选择。通过调节电解饮用水时间电解生成不同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1和2;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并比较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和常规热泡绿茶茶汤基本理化指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性、感官品质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冷泡绿茶茶汤pH呈弱碱性,氧化还原电位为负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茶汤浸提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绿茶(P<0.05),与常规热泡茶相当;电解水制得茶汤色度黄绿明亮,汤色品质高;电解水茶汤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且电解水样2显著高于常规热泡(P<0.05),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以及常规热泡(P<0.05),咖啡碱含量低于常规热泡,儿茶素类含量均高于瓶装饮用天然水冷泡,除EGCG和EGC外均高于常规热泡;电解水冷泡茶茶汤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绿茶茶汤(P<0.05);电解水冷泡茶汤感官评分最高且茶汤香气成分最为丰富醇和。实验初步验证了负氧化还原电位电解水用作冷泡绿茶加工用水可行性,且筛选出电解水样2制得绿茶茶汤生化成分高、抗氧化活性强且感官评价得分高、香气清香持久。  相似文献   

5.
冷泡茶是一种具有便捷、健康等特点的新型茶叶品类,为规范和指导消费者科学冲泡饮用冷泡茶,以夏秋冷泡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冷泡茶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规律和感官品质影响。随后采用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对冲泡条件进行优化,进一步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感官评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水温升高,茶汤中C、EC、ECG、EGC、EGCG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增加,当茶水质量比为1∶100,冲泡时间为8 min时,儿茶素和水浸出物均达最大值,且儿茶素的浸出类型主要以非酯型儿茶素C、EC和酯型儿茶素ECG为主,其中EC含量最高。另外,茶水质量体积比为1∶50、1∶100和1∶150,冲泡时间为2 min、4 min和6 min,冲泡水温为4℃、10℃和20℃,冷泡茶的综合感官评分均较高。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 ,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评价优化的最佳冲泡条件为茶水质量体积比1∶100,冲泡温度20℃和冲泡时间6 min下,所得冷泡茶的汤色、香气和滋味俱佳,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精选炒青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三种茶叶,用低温5℃长白山矿泉水进行不同萃取时间的冲泡,检测茶汤中可溶性固形物、p H值、茶多酚总量、儿茶素组分、氨基酸及咖啡因的含量,摸索最适萃取条件,确定加工工艺。结果表明:a随着萃取时间的递延,茶叶中逐渐有较多的滋味成分被萃取出来,口味逐渐加重,绿茶在第4h,茉莉花茶在第3h,乌龙茶在第5h口味最佳;b经过口味品评对比认为,选取的三种风格类型的茶叶原料中,半发酵型的乌龙茶最适合冷泡饮用,获得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7.
冷水泡茶不是新鲜事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冷水泡茶当然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实上,在湘西、云南、川蜀、江浙等地,很多老百姓都有冷水泡茶的习惯,尤其炎炎夏日,来上一杯自家屋后竹山上所汲山泉水泡制的冷泡茶,清凉甘洌,沁人心脾,可视为人生一大快事。甚至浙江有一家叫做采云间的茶叶公司,还专门研发了一种用于冷水泡制的有机绿茶,大受习惯直接就着自来水管喝冷水的欧美人士的欢迎,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货。  相似文献   

8.
以上川岛茶叶为材料,分析春夏秋不同季节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季节的茶叶鲜叶中,春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黄酮含量最高;夏茶的茶多酚、酚氨比、可可碱、咖啡因及茶叶碱含量最高;不同季节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茶叶碱差异均极显著;3个季节鲜叶中8种儿茶素单体含量顺序不完全一致,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加工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逐渐减少,8种儿茶素单体和总量明显减少;3种茶色素和氨基酸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黄酮含量明显增加。春茶干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9.60%、20.16%、3.65%。  相似文献   

9.
正每一种食物都在一个温度的稳定时口味最佳。现在甚至已经出现了厨房食物温度计,用来精确测量食物的最佳温度,让你烹饪出最美味的食物。泡茶别以为用沸水泡茶效果最好,实际上,泡茶的最佳水温是70℃~80℃,这样泡出来的茶水色香味俱佳,且茶叶中含的维生素C、咖啡碱、鞣酸等不遭破坏。把热茶放到65℃时,既好喝又解渴。  相似文献   

10.
70℃-80℃泡茶用这个温度的水泡茶泡出的茶色香味俱佳,且茶叶中所含维生素C、咖啡碱、鞣酸等不遭破坏。  相似文献   

11.
冷泡红茶是一款具有便捷、健康特点的新兴品种茶叶。为探讨冷泡红茶微波干燥最优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冷泡红茶微波干燥工艺中不同的微波功率、铺盘厚度和干燥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水浸出物含量、感官得分为综合评判指标,得到较合适的微波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12000W、铺盘厚度1.5cm、干燥时间8min。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结果显示干燥时间、微波功率分别是影响冷泡红茶水浸出物含量、感官得分的最主要因素;冷泡红茶最优微波干燥工艺为微波功率12000W、铺盘厚度2.0cm、干燥时间10min,此时冷泡红茶水浸出物含量为31.4%,感官得分为96分、水分含量为6.3%,符合标准GB/T13738.2-2017中小叶种功夫红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冲泡条件对恩施玉露绿茶茶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恩施玉露绿茶茶汤品质在不同冲泡条件下的变化进行探讨,采用分析化学手段和量化感官分析方法鉴定了沸水(100℃,5 min)、常温水(25℃,2 h)及冷水(4℃,6 h)冲泡后茶汤呈味成分、挥发性成分与感官分属性,并建立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沸水冲泡法的茶汤花香和甜香高,滋味较浓,带有苦涩味;低温和常温冲泡下的茶汤以清香和果香为主,滋味鲜醇,无苦涩味,且有回甘。沸水冲泡条件下的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和总糖含量都显著高于冷泡茶,常温冲泡下的茶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香气成分上表现为冷泡茶的醛类和酮类含量都明显增加,而芳香烃类物质明显减少,醇类在热泡茶汤中含量最高。进一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有7个呈味成分和10个香气组分分别与滋味和香气分属性间相关性较高,呈味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呈香成分包括二甲硫、己醛、芳樟醇、柠檬烯等,这些成分对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风味变化及感官分属性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脱除绿茶中咖啡因和儿茶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茶样形态对咖啡因脱除影响极大,60目磨碎茶样的咖啡因脱除率可达85.63%,咖啡因含量≤0.5%;含水率对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影响也较大,含水率为35%~50%时较适宜。超临界流体萃取后的磨碎处理茶样品质总分均要好于其它处理,品质和口感得分接近于对照。正交实验中,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为压力>温度>动态循环时间>夹带剂用量,而对儿茶素来说,夹带剂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赞记 《饮食科学》2003,(10):41-41
如何泡茶?说着简单,要泡出一杯好茶还真要学点窍门。各种茶叶的泡法也不一样,一杯茶泡不好好茶叶也糟蹋了。 现在最讲究喝绿茶,而绿茶也最讲究泡。首先是水,不是什么水都能泡好绿茶的。陆羽在《茶经》中说最好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历史上的情况,时过境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5种儿茶素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以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因的QuEChERS-HPLC方法。茶叶样品用70%甲醇水在70℃条件下水浴提取,混合使用25 mg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200 mg十八烷基硅烷(C_(18))作为吸附剂,净化2 min;净化液过膜后采用Thermo Fisher 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以甲醇-1.2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测定波长278 nm。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和咖啡因在各自相应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 0~0.999 8),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3.87%~107.37%,相对标准偏差为1.45%~11.85%。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满足茶叶中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绿茶对照样品、绿茶咖啡因提取液、普通绿茶汤及脱咖啡因绿茶汤的理化指标,并通过感官审评研究品质特征。理化分析表明,脱咖啡因绿茶汤中咖啡因含量与普通绿茶汤相比有显著下降;儿茶素类物质在绿茶咖啡因提取液中没有检测到,而在其它3种茶汤中均检测到,且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最高;与普通绿茶汤相比,脱咖啡因绿茶汤中的茶黄素(theaflavins,TFs)和茶红素(thearubigins,TRs)的含量有显著下降。感官分析表明,脱咖啡因绿茶汤与普通绿茶汤的香气、滋味和颜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脱咖啡因绿茶汤和普通绿茶汤的咖啡因、儿茶素类、TFs和TRs的含量以及感官品质具有明显不同,为该两种茶汤浓缩生产速溶茶粉进行后续应用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品质成分复杂多样,与苦涩味相关的成分主要是咖啡碱和茶多酚。一般情况下,茶多酚指儿茶素类,实际上,茶多酚中的酚酸类物质对茶叶的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没食子酸。目前,茶叶中没食子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的检测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程序比较复杂,分析时间较长,一般为30~50 mi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对茶叶中的没食子酸、咖啡碱和6种儿茶素类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咖啡碱和6种儿茶素类的分离度较好、过程简单,分析时间大大缩短,仅需6 min;茶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高,占儿茶素总量的40%~50%,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茶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占茶叶的0.5%~1.5%,且随着采摘时间的延后没食子酸含量降低;咖啡碱含量均在3%~5%之间。方法线性较好,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1%,方法的回收率在95%~107%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白茶在储存过程中,较短年限时,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幅度比较小,变化不大,但储藏时间较长时,均呈下降趋势;白茶中儿茶素组分均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为主,含量较高,茶叶陈放两年后,儿茶素总量下降的速度显著,陈20年白茶儿茶素组分及其总量含量极少;陈年白茶黄酮含量均比当年白茶的黄酮含量高,陈20年白茶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年份的白茶。  相似文献   

19.
采用G-180树脂,洗脱剂的酸度和浓度、脱除茶浸提液中的咖啡因、柱洗脱液经浓缩、冷冻干燥后,得到低咖啡因高儿茶素含量的茶多酚。该方法可使茶多酚中咖啡因含量降到2%以下,且儿茶素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与儿茶素和咖啡因互作对模拟茶汤透光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茶汤蛋白与儿茶素、咖啡因等成分对茶汤冷后浑形成的影响,采用5因素响应面设计分析模拟茶汤的透光率。结果表明:模拟溶液透光率主要取决于蛋白、儿茶素含量以及两者的比例。当儿茶素质量浓度为450 ̄1100μg/mL、蛋白质量浓度为22.5 ̄60.0μg/mL,且两者质量浓度比在7.5 ̄50范围内时,茶汤模拟体系透光率收敛于5%;此时溶液中咖啡因的存在使溶液透光率进一步下降,溶液更加浑浊;咖啡因与蛋白互作、咖啡因与儿茶素互作对茶汤冷后浑形成无明显促进作用;在无蛋白和儿茶素存在的模拟溶液中,咖啡因与DNA或RNA互作明显,但不会引起溶液浑浊。该结果表明茶汤冷后浑形成首先取决于蛋白和儿茶素的相互作用,其次为咖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