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濮城油田南区属多油层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由于历史上笼统注水等原因,层系内尚没有真正实现分段开发。主力油层多年来一直是主要开发对象,目前油层面临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确定了不同潜力层段挖潜类型;开展分层启动压力研究和单砂体挖潜先导试验,为井组层间挖潜提供技术支持;确定不同类型油藏层间精细挖潜的技术对策研究:沙二上1油藏建立单砂体井网、沙二上2+3油藏强化弱吸水层韵律段的动用、沙二上4-7油藏最小自然段注水、沙二下油藏层间二三类层重组挖潜、平面相控挖潜。  相似文献   

2.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构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宋力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5):110-112
葡北油田平面上连片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厚砂体实际上是两个或者多个单期河道在纵向上的叠加。两期河道之间和单期河道内部都发育有岩性或者物性的隔挡层,这种隔挡增强了储层非均质程度,降低了水驱效果,严重影响开发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本文根据岩芯和测井资料分析提出了储层构型5级划分方案来描述葡北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其中四级、三级结构面所控制的结构体分别为单一河道砂体和单河道砂体内的加积体,可以通过测井和岩芯进行识别和井间对比,单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内部夹层是葡北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将三级和四级结构体特征和识别作为本文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油田西部葡萄花油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单井钻遇层数少、油层薄等发育特点。以单砂体为研究对象,在注采系统调整方式上,改变了以往规则转注的方式,提出了"平面控制单砂体,纵向兼顾各小层"的按砂体注采系统调整方式;在注水调整上,以合理注采比研究为依据,根据单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对不同含水阶段不同注采对应关系砂体采取个性化配注。通过在葡西油田的开发实践,改善了零散砂体油田的开发效果,在同类油藏开发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XD油田投入开发后,动静不符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储层的有效有序动用,本文有针对性的在沉积相和微幅度构造研究的基础上,一是搞清流体分布规律,二是落实油田的下步开发潜力。在提高油水分布复杂区块油气水层解释精度的同时,拓展了精细地质研究在西部外围油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对外围其它各油田的油藏精细描述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垣喇萨杏油田纵向上小层多、储层隔层薄、储层物性差异大;平面上砂体发育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层间矛盾显著,层段内小层间吸水状况差异较大,储层动用程度不均衡,如喇嘛甸水驱精细示范区小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层段有548个,占注水层段数的38.03%。吸水状况好的小层注水强度已达到13.77m3/d.m,吸水状况差的小层注水强度只有3.25m3/d.m;二是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储量的挖潜难度大。在同一个单砂体上,注水受效非常不均匀。水平缝单砂体压裂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以井组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减小层间以及平面矛盾、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目标,开展单砂体压裂调整工艺试验。应用注采系统流场模拟技术,在平面上针对单砂体实施压裂改造,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驱油效率;在纵向上实施细分压裂,提高小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产液剖面及吸水剖面,最终达到对纵向上的潜力层逐一改造的目标。为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老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储层单砂体研究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油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单砂体的基本概念,从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白153长631油藏进行了单砂体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4个单砂体的平面展布联通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站油田属于外围低渗透油田,储层发育较差,油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异大,砂体分布零散,给油田动态分析和动态调整造成一定困难。本文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需要,有效地利用油水井压力监测及注入剖面、产液剖面等资料研究油田的非均质性,以及油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为缓解因裂缝造成的层间、平面矛盾,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理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开发持续深入,开发目的层逐渐向低渗透储层转变,砂体类型多、储层物性差、水驱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分布零散,微地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监测技术,在此类储层的压裂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分析新型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及作用基础上,结合在单砂体精细控制压裂的应用实例,明确了微地震监测工艺在新型压裂工艺完善、指导井网调整及后续开发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X油田为大庆西部外围油田中裂缝最为发育的油田,裂缝发育频率最高且方向复杂,通过对X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形成了多方法并举的由"点"到"面"再到"体"的裂缝研究思路,实现了裂缝的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由"井点研究向平面刻画"的转变,搞清了储层裂缝分布状况,技术成果对指导其它裂缝油田的裂缝研究和开发调整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L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状况,在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定量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开发理念,并依托水平井技术,以单砂体为目标,采取直平组合的方式重新制定开发部署,实现油藏分层注水开发。该研究已获得较好的现场实施效果,开辟了复杂断块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三角洲前缘相席状砂中的薄差油层是二次、三次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精细地质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仍然比较严重.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席状砂体因物性差异大而联通不好;垂向上,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体是多个单一砂体的复合体,层间差异较大.本文通过砂体垂向细分到单砂体级别,平面精细解剖备微相类型划分,单一席状砂体(溢岸型、决口型、河口砂坝)及层内渗透率垂向变化程度,来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分析及加密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外围油藏构造复杂且储层相当发育,为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潜力方向。因此,提高构造研究的精确度,理清构造格局,储层展布规律及油水分布关系,对油田的精细开发、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以"精细储层研究、精细单砂体剩余油挖潜、精细韵律层挖潜"为重点,进行储层评价、水驱动用状况及潜力分布,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分析各井点、各小层测井相展布情况,结合单砂体、小层砂体发育变化规律等资料,绘制出单砂体沉积微相图,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和配套应用了相控剩余油挖潜、韵律层挖潜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单砂体动用程度最高、层内驱油效率最高,为老区高含水后期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层划分与对比是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描述储层形态及其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其对比精度和准确性关系到是否能发现以前漏掉的一些储集层。王家岗油田断裂复杂,钻遇断点多,单砂体较薄,划分对比较困难,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储量和产量来自薄储层,本文就王家岗油田王14断块小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共划分5个砂层组,24个小层,此划分及对比在油田开发上更加趋于可观合理。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通过储层研究与描述提供的新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储层描述和研究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总结出了具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典型砂体沉积微相和单砂体识别与划分操作规程,其成果为油藏管理与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带动提升了油藏系统的上下游相关工作,将产生积极的长远效益。对油田开发阶段的开发设计与调整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加快该套储层描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配合水驱精细调整挖潜工作,满足油田开发调整需求,对油田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杏树岗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沉积微相和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复杂,给油田的整体开发造成很大的困扰。以杏X区块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地质和测井资料,研究垂向和平面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预测井间砂体的分布。利用井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沉积学导向储层对比技术的基础,提取多种地震属性,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提取的井点地震属性和井点储层参数进行多元统计相关性分析,预测井间砂厚及含砂率等储层参数的变化,由此编制出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通过聚类分析,表明地震属性中均方根振幅、弧长和平均反射强度三种属性与储层参数的相关性最好。在两个井点间插入一个属性点(虚拟井点),利用相关方程计算出地震属性点的储层参数(含砂率或者砂岩厚度)。研究区加上虚拟井点后总井数增加为为637口,井距相应的由300m缩小为150m,研究表明地震资料的应用可以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和反映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和井间砂体的分布,从而为油田下一步加密井的部署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舍女寺油田历经数十年的开发,面临资源接替紧张的局面,寻找新的储量增长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舍女寺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舍女寺油田沙河街组储层横向变化较快,存在多套储盖组合,意味着存在多套潜在含油层系。本文总结了舍女寺油田的油藏分布规律,在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在同沉积断层两侧,以反向断层遮挡圈闭为主;纵向上,分布在每套储盖组合的储层顶部。在遵循成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为下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依据地层沉积原理,把濮城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七个层。其中沙二下亚段,主要由水下河道砂体、前缘席状和远砂坝砂体三种成因砂体组成,水下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层砂体,但其层内非均质性变化较大。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在面上的平面非均质性,耐剩余油的分布取决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埕岛油田的勘探开发,埕岛主体的主力含油气层系馆上段已经基本探明并动用,明化镇组目前已经成为埕岛油田的主力勘探层系。本文在对埕岛油田明化镇组构造、沉积、成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已钻井情况,总结成藏规律,并利用属性提取、含油性判识等技术对有效储层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斯坦NB油田白垩系油藏为高孔高渗中厚互层的边水油藏,油层纵向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薄,油水界面复杂,给注采井网设计带来难度。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研究及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沉积相带是白垩系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建议注采井网井距设计、射孔井段规划和注采参数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沉积相带及砂体厚度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为优化注采井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