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水驱油藏全面投入开发并进入稳产阶段后,水驱特征曲线是预测油藏开发动态和标定油藏采收率的较为合理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甲、乙、丙、丁四种水驱特征曲线,以罗马什金油田中部S区块7个开发生产单元为实例,分别计算了各个单元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等生产指标,并对比分析了各单元的开发现状,为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油藏的可采储量,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是较为常见且准确的方法,关键在于水驱曲线类型的确定。针对中东X油田THIV和THV油藏实际情况,运用油田动态资料来优选适合本油藏的水驱曲线进而预测可采储量。结果表明,丁型水驱曲线法适合所研究油藏的可采储量预测,最终预测可采储量为221 700万桶。油藏可采储量的预测对油田的后续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水驱油藏全面投入开发并进入稳产阶段后,其含水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上升,当含水率达到一定阶段以后,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对油田可采储量和采收率进行重新计算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甲、乙、丙、丁四种水驱特征曲线,并以Z21实际生产区块为实例,讨论在该区块应用水驱曲线法的合理时间,计算了该区块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最后将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几种方法的可靠性,为评价该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以后,单一的水驱曲线对采收率的标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针对张天渠油田长21油藏属于低渗低压油藏,目前处于中高含水阶段,本文采用水驱曲线法、童氏曲线、水驱砂岩油藏经验公式、递减规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标定采收率,给出该油藏的经济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高含水油藏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预测,是油气藏工程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水驱曲线法是油藏工程中最重要的预测方法,不但可以用于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及有关开发指标,而且可以对水驱油田的地质储量和可动油储量做出评估。本文将利用多种水驱特征曲线法(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水驱曲线法),分别预测DJ-M水驱油田的地质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等有关开发指标,通过分析和对比,选择出较精确的方法,对该水驱油田的可动储量和原始地质储量做出有效的预测与判断。  相似文献   

6.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一种重要的油藏工程方法,常用于预测可采储量及评价生产措施效果。水驱特征曲线种类较多,科学地选择水驱特征曲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大量的油田实例对比,笔者认为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水驱特征曲线中直线段的稳定性,不同驱替类型油藏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仅依靠原油粘度选择水驱特征曲线的俞启泰方法尚有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绘制典型水驱油田的累积水油比与原油粘度半对数图版,分析了水驱类型、原油粘度与水驱特征曲线适用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油藏的水驱类型是选用水驱特征曲线时应考虑的第一要素,原油粘度为第二要素,应在同一水驱类型内考虑按原油粘度来划分水驱特征曲线的适用范围,俞启泰法更适用于注水开发油田。  相似文献   

7.
当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开发油田全面投产后,其含水率会逐步上升,当含水率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此时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对油田可采储量及采收率进行重新核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甲、乙、丙、丁四种水驱特征曲线,并以某区块为例,讨论在该区块运用水驱曲线法的合理时间,计算了该区块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最后将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几种方法的可靠性,为评价该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油藏目前单元注水已大面积开展,针对井间缝洞连通体的剩余油已通过单元水驱手段有效动用,但随着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水驱通道上的剩余油动用已较充分,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进入瓶颈期。经过研究分析,认识到缝洞型储集体井周残丘高部位大量赋存"阁楼型"剩余油。鉴于此,我们引入单元氮气驱技术,利用氮气驱的技术优势来达到进一步动用井间水驱无法动用的阁楼型剩余油的目的。该技术首先在塔河油田S48单元开展先导试验,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在碳酸盐岩水驱开发以外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手段,对碳酸盐岩油藏长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滨南采油厂利津油田利7断块目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高渗透高含水阶段开发的油藏,其采收率的标定和可采储量计算具有一定代表性。高渗透油藏高含水阶段开发的采收率的标定和可采储量计算主要取决于极限含水的确定,因此,必须对极限含水加以分析和确定,使之符合区块的开发实质,更准确地用水驱特征曲线方法标定高渗透油藏高含水开发阶段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做出了两个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甲型水驱特征曲线,通过分析对应曲线形成各个直线段的形态说明油藏开发的效果。并通过不同直线段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说明预测结果的可信性。最后再结合油田背景和生产实际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针对水驱开发油田常用的一种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本文针对涧峪岔油田长期滚动建产、注水开发、产量稳定等特点,采用水驱曲线法标定油田技术可采储量。标定结果与油田开发现状匹配较好,对其他类似油田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渗流规律与常规砂岩储层明显不同,此类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两相驱替实验分析了Sar油田储层岩心渗流规律、洗油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当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不存在裂缝时,储层水驱采收率仅有30%,而当存在一定裂缝时,由于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加,且存在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渗吸作用,相比无裂缝油藏采收率可提高3%~10%,这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一定裂缝的储层的水驱开发效果要优于不存在裂缝的碳酸盐岩储层。  相似文献   

13.
卫城油田卫 81块是典型的特低渗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于 1 984年投入开发 ,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但其因储层物性且层间非均质严重 ,水驱动用状况差异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 ,近两年针对油藏特点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了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通过主要技术的应用推广 ,卫 81块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逐年增加 ,自然递减由 2 9.1 2 %减缓到 2 1 .1 3 % ,水驱采收率由 1 9.86 %提高到 3 5 .86 % ,可采储量增加 1 1 6万吨 ,区块含水上升率 0 .81 ,采油速度1 .0 6 %。对指导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油藏与砂岩油藏不同,针对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提出了评价其注水效果的方法,通过采用产油量递减率、水驱特征曲线、含水上升率、及压力数据四个指标来评价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其中水驱特征曲线还可以用来分析水体能量的大小,产油量递减率还可以用来选择注水时机和注水强度.  相似文献   

15.
用生产井所钻遇的油层建立起来的油藏统计模型标定的水驱采收率值 ,具有不受人为开发因素影响的特点 ,标定的采收率值可以作为提高区块水驱开发效果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6.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储量是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开发油田所特有的实用方法。它能够反映油水运动的基本规律,适用于油藏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以后可采储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运用丙型水驱曲线对特高含水期的胡7南断块油藏进行可采储量、可动油储量、含水率和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等进行了计算和预测,为下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主观赋权法在确定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权重时存在主观随意性,客观性较差的问题,本文应用85个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实际样本,结合大量科研和现场认识筛选了影响水驱采收率的9个重点因素,并根据客观赋权法更客观、精确的计算出低-超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研究表明低-超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中,注水开发效果指标影响权重最大,其次为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高凝油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阳油田是全国最大的高凝油砂岩开发基地。目前,水驱砂岩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藏类型多,注水开发后表现情况各异,在充分开展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推广多级分注技术、调整了注水结构、配套完善注水工艺,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高凝油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在提高凝油区砂岩油藏水驱动用程度,降低区块综合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及含水上升率上取得显著成效,为沈阳油田老区相对稳产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阶段存水率、水驱指数理论图版作为评价水驱油藏效果一种重要模型,在确定油藏合理配水量与井网调整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由于该模型是含有3个未知变量,因此在实际应用运用过程中,我们通常选择控制注采比的大小来确定含水率与存水率、水驱指数的变化规律。运用理论图版对A断块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进行拟合可以看出该图版无法有效判断注水效果的合理性。这说明理论图版适合性有限。为了更好的确定油藏水驱效果,通过水驱油藏注采经验公式与存水率、水驱指数定义式结合推导出合理注采比下阶段存水率、水驱指数与含水率的表达式,应用新的表达式所得到的理论曲线与实际生产曲线趋势对比,若理论的曲线与实际结果一致,说明水驱有效较好。同时在对A油藏运用过程中,我们还能通过该模型得到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好坏时机,所以相比与理论图版,新模型更加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