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梅  张碧凝  杨焮 《煤炭技术》2018,(1):329-331
利用非参数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2个方面,分析测算了2005年~2014年10 a间环渤海经济区各地区的碳减排绩效水平。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区整体碳减排绩效水平较高,不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会低估该地区碳减排绩效水平。京津两市碳减排绩效水平较高,未来减排空间较小;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在2种方案下的差值较大,说明这3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未来减排空间相对较大。最后,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特点,分别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黑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碳化是黑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及相关参数估算了1994~2015年中国黑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并进行了弹性分析与因素分解。研究发现: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倒U型",年均增速分别为8.76%和-5.02%;冶炼与压延加工环节,焦炭及高炉煤气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排增长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弹性以弱脱钩为主;经济产出是行业碳排放最大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作用次之,就业规模2007年起增排作用日益增强;能源强度是主要减排因素,排放因子2002年开始减排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减排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在Kaya恒等式基础上,将山东省生产部门碳排放分解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4个驱动因素,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山东省2000—2009年碳减排工作成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能源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起负向驱动作用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均对碳排放起正向驱动作用,且经济发展是山东省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最后,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目前山东省碳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济核算方法,设置3种发展情景,对2016—2030年间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从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3个方面估算碳减排潜力。结果显示:要实现国家设定的2030年碳减排目标,陕西省工业碳减排任务艰巨,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进一步降低工业比重,保持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控制陕西省工业碳排放最为有效。根据陕西省工业碳减排潜力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发展方式引致了严重的高碳排放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碳减排的进程。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碳减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以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LCA模型,分别测算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对分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与碳减排潜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直接碳强度和间接碳强度居于前列的部门多为能源供应和开采业;第一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和碳减排量均较高,多为能源供应类部门;第二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与碳减排量一高一低,多为服务业和交通业等生产链下游部门;第三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效应均较低,且多为非传统工业。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VEC模型,定量研究新疆碳排放、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计量关系。结果显示,新疆碳排放、能源效率、非农产值结构、非农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新疆能源效率提高存在“反弹效应”;人均GDP每增长1%,则碳排放同方向变动3.2%;非农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迁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短期内,新疆能源效率、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调整系数分别为0.04、-0.03、0.13及-0.11。基于研究结论,从开发新型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及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探讨新疆实现碳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IPAT模型对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新疆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导致碳排放呈现反弹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效应,同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升对碳减排的作用非常有限。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最大。因此,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作用,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针对性地分析新疆能源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分析新疆能源利用现状、碳排放总量、三大产业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变量,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1985-2009年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排放系数、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6个因素对新疆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的负效应表现最为突出。最后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煤炭型城市科学合理地制订碳减排对策,以平顶山市为例,计算了2004~2012年间来自产业部门、生活部门能源活动和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地碳排放量,并用LMDI(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法测算了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碳排放量年增长率为13.226%;2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人均GDP、产业结构等是碳排放地主要正向驱动因子,生活部门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向抑制因子,正向驱动因子的贡献远大于负向因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是降低碳排放地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节能减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减少碳排放。虽然中国高污染产业的科研经费支出较高,但是对于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进而改善工业整体环境效应的方向和力度仍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为进一步分析科研投入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本文首先将科研规模效应引入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LMDI模型,从经济规模、科研规模、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的分解结果进行讨论;同时为了弥补LMDI模型在弹性分析方面的不足,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采用总体能源强度指标和科研投入效率因素,结合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科研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无显著抑制效果,但科研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减少碳排放;2)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3)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对碳减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模型结果提出增强科研投入针对性,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出台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利用我国30个省区1999—2010年12年的面板数据,估算我国30个省区每年的CO2排放量,综合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工具变量控制这两种模型的内生性,实证研究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是促进我国CO2排放的重要因素。上一期人均CO2排放程度对本期人均CO2排放程度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随着上一期人均CO2排放强度的加大,本期的人均CO2排放强度也会随之增加。研发强度和贸易开放的提高会抑制我国CO2排放。  相似文献   

12.
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广义矩估计,分别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2)全国和4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碳排放强度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聚的态势;3)碳排放强度的滞后项、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开放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有正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广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特征,从城乡居民消费方面计算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0—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低于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量。城镇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呈波动性变化,农村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城市居民间接碳排放量。食品、交通通讯、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是城乡居民主要的碳排放源。全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直接能耗和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间接能耗和碳排放量呈递减趋势。最后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几点建议,即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建设低碳型城市;发展新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倡导低碳生活,改变传统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别从行业及地区层面运用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剖析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碳排放潜力指数模型分析工业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近年来苏北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力、采矿、冶金、石化、造纸等行业,徐州、淮安两市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影响苏北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及行业结构,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发展水平;挖掘苏北工业碳减排潜力的重点在电力、采矿、石油加工、化学医药、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等行业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据此提出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加强重点城市碳排放管控、进一步挖掘碳减排潜力、促进苏北工业节能化和高级化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计算1994-2015年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运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分析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产值的脱钩状况,并采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以期更全面了解中国采矿业的碳排放情况,为制定适合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中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年均增速分别为2.92%和-5.77%。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焦类能源和电力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拉动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而促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钱敏  高璐 《资源与产业》1999,22(2):18-24
为能有针对性地控制工业碳排放量,本文在计算2008—2017年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迪氏指数分析法(GDIM)对工业经济水平、能源消耗、人口规模等陕西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碳排放与消耗能源碳强度、工业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工业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工业从业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与陕西省工业GDP的增长、能源消耗的增长密切相关;工业人均GDP变化引起碳排放变化的抑制效应。最后为陕西省工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梅 《资源与产业》2015,17(1):92-97
依据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析方法对30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中国存在N形的EKC曲线,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会经历恶化、改善和最终依然恶化的过程;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我国的废水处理能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使我国环境进一步恶化;产业结构分析发现偏重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政府转变治污思路,提高外资引入的质量和标准,引导产业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寻求节能减排潜力,并提升能源效率,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测算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能源效率。以黑龙江省13个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8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和评价考虑环境因素的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效率。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8年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起到较大提升作用;分区域来看,黑龙江省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较差;对全要素变化指数分解可知,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冗余值测度黑龙江省工业各投入要素的节约潜力,并依据废水和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冗余值为黑龙江省工业制定减排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如何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清洁技术的引入是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的关键。文章首先考察了中国EKC的形状,找到EKC拐点,并分为东、中、西3区域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已经达到这个拐点所需要的经济水平,成功越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路径,正朝着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前进。其次,设定4个模型,利用2004—201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逐步验证废气排放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清洁技术的引入,而非治污技术的引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显著降低了废气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作为清洁技术的替代变量统计上显著,将排污费替换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后显著性提高。最后,提出中国仍需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