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4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者,其中单纯灌注化疗14例,化疗栓塞2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碘油药物乳剂和明胶海绵栓塞.结果完全缓解(CR)2例(4.8%),部分缓解(PR)20例(47.6%),无变化(NC)18例(42.9%),进展(PD)2例(4.8%),有效率(CR+PR)52.4%(22/42).平均生存期为16.4个月.0.5、1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5%、66.7%和23.8%.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究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 年1月4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治疗组(RFA+TACE+cetuximab)23例和对照组(TACE+cetuximab)2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实体瘤疗效、1年总生存率(OS)、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到73.9%(17/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 1年PFS为52.2%,优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RFA联合TACE及西妥昔单抗治疗的近期疗效及1年PFS优于单纯TACE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具有肿瘤完全坏死率高、肝内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张玉锋 《工业加热》2015,(2):130-133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大网膜转移癌所致肠梗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恶性肠梗阻提供参考。方法 115例因大网膜转移癌患者存在腹痛、腹胀、无排气排便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腹部增强CT明确腹膜转移结节、腹部立位X线平片证实存在肠管扩张、肠内积气伴或不伴有液平等肠梗阻表现、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腹水情况,随机分为动脉灌注化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分别行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和内科姑息治疗。比较两组肠梗阻缓解时间、腹水消退情况、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时间,并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腹胀及腹痛缓解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及恢复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 = 3.22、5.60、3.81,P < 0.05),肠道通畅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t = 9.05,P < 0.01),腹水改善情况(75.0%)明显较对照组(33.3%)好(χ2 = 11.35,P < 0.01)。动脉灌注化疗组肠梗阻治疗有效率为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χ2 = 14.55,P < 0.01);动脉灌注化疗组生存时间(5.3 ± 1.2)个月,较对照组的(2.8 ± 0.9)个月显著延长(P < 0.01)。动脉灌注化疗组27例(46.6%)发生腹泻,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较小。结论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大网膜转移癌所致肠梗阻疗效较好,能够在短期内缓解肠梗阻症状,不良反应少,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TAE)联合奥沙利铂+5- FU化疗(FOLFOX4)方案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15例行TAE联合FOLFOX4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配对原则收集同时期1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频率为每月复查1次,最长随访周期为12个月,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第3、6和12个月的生存率;对比两组患者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HCC的ORR及DCR。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组在12个月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Log- rank检验), 第3、6和12个月研究组患者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100%,73.3%,46.7%比73.3%,33.3%,13.3%;P<0.05);研究组PVTT 的ORR及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和 80.0%比13.3%和40%;P<0.05),HCC的ORR和DCR均稍高于对照组(26.7%和60.0%比13.3%和40%;P>0.05)。结论FOLFOX4方案TAE持续动脉灌注化疗治疗HCC合并PVTT安全可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TACE治疗,为HCC合并PVTT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微波消融(MWA)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评估局部疗效及各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统计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术治疗的10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完全消融率、并发症和局部肿瘤进展,计算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行生存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106例患者共消融215枚肿瘤,首次消融后209枚达到完全消融(97.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8%(3/106)。截至随访结束,局部肿瘤进展率6.6% (7/106);术后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1、3、5 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7%、50.0%、33.0%和55.7%、21.7%、5.7%。亚组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5.1%,>3 cm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77),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38.9%,显著高于未化疗组的10.0%( P =0.003),肝内单发转移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0.9%,显著高于多发转移瘤患者的16.8% ( P =0.000)。 结论 MWA在直径≤6 cm肝转移瘤的治疗中,即使肿瘤直径较大,在完全消融后也能得到与直径较小的肿瘤相似的局部疗效和远期预后;MWA联合化疗能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优于仅接受MWA;是否接受化疗、肝转移瘤数量及原发病灶手术切除时的Dukes分期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共进行77例次经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动脉灌注化疗54例次,肝动脉化疗栓塞23例次。分析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反应为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2%(16/21);影像学疗效评价有效11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6例;PFS(15.0±10.9)个月,OS(31.2±17.4)个月。结论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肝穿门静脉灌注大剂量加热碘油治疗肝转移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肝转移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联合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分别采用TACE联合经门静脉路径灌注大剂量热碘油和常规TACE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CT、MRI,联合组瘤体缩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6、12、18、24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ACE联合经皮肝穿门静脉灌注大剂量热碘油治疗肝转移癌疗效比常规TACE方法更有效,是治疗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陆进  王卫东  徐平 《工业加热》2010,(10):814-816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8月在无锡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①胃癌加肝转移灶切除23例;②胃癌术后肝局部灌注化疗19例;③胃癌术后不规则治疗18例。结果 ①肝转移灶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0个月,其中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局部灌注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与肝转移灶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局部灌注化疗组与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相比较,中位生存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多发转移灶切除比较,中位生存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不规则治疗中位生存期8个月,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胃癌肝转移患者针对肝转移灶治疗能延长生存期。胃癌肝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可选择切除治疗,肝多发转移灶手术切除治疗无优势,局部灌注化疗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介入治疗与全身化疗的效果。方法 确定Ⅱb、Ⅲa、Ⅲb乳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者34例,全身化疗方法者38例。化疗药物均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5?蛳 FU。每一疗程剂量分别为:表阿霉素40 mg/m2,环磷酰胺400 mg/m2,5?蛳 FU 500 mg/m2。局部灌注和全身化疗后再行乳腺癌根治手术。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介入治疗组共进行35次治疗,其中1例行2次治疗,其余均为1次,共灌注血管70支,胸廓内动脉和胸廓外动脉各35支。全身化疗组进行1 ~ 4个疗程,其中3例只化疗1个疗程,2例化疗4个疗程,其余均为3个疗程。化疗2周后,介入治疗组与全身化疗组数据比较,肿瘤及淋巴结明显缩小,而术前两组数据比较无明显变化。介入治疗组化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全身化疗组。介入治疗组与根治术平均间隔时间(16.1 ± 5.6)d,全身化疗组平均间隔时间(55.2 ± 13.7)d,介入治疗组明显较短。结论 ① 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辅助化疗对肿瘤根治有显著效果。② 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肿瘤及其淋巴结缩小快,与手术间隔时间短,全身不良反应轻,为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剑  胡庆雷  孙彦春 《工业加热》2010,(10):817-820
目的 探讨术后超选择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方法   2006年至2009年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46例脑胶质瘤的患者,据患者自愿入组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行超选介入化疗,同期进行系统化疗。对照组:21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只进行系统化疗。定期随访,复查颅脑CT,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进行Karnofsky预后评分。比较肿瘤体积变化及两组间Karnofsky预后评分的差异。结果   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化疗前两组肿瘤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1年后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67.11%,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45.79%,两组肿瘤体积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在化疗期间出现癫痫3例,眼痛5例,头痛9例,恶心呕吐8例,血小板下降1例。对照组出现癫痫1例,头痛7例,血小板下降3例,恶心呕吐6例。Wilcoxon秩和检验Karnofsky预后评分显示介入化疗结合系统化疗组的预后优于单纯系统化疗组。(P <0.05)。结论   术后放疗结合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与术后放疗结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肿瘤的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在巨块型子宫颈癌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Ⅰb~Ⅲa期子宫颈癌患者,化疗药物为DDP(或铂尔定)+E-ADM.DDP 50 mg/m2,铂尔定300 mg/m2,E-ADM 45 mg/m2.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插管方法灌注双侧髂内动脉.结果总有效率为87.0%,73例患者进行了子宫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白细胞降低.结论此方法可为巨块型宫颈癌及宫旁有浸润的不能手术的大部分子宫颈癌患者行子宫根治术创造条件并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途径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介入术中采用EOF方案(5?蛳 Fu 50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表柔比星40 ~ 60 mg),A组在介入术后d 1 ~ 4经静脉使用CF(亚叶酸钙)150 mg/m2维持2 h,30 min后使用5?蛳 Fu 500 mg/m2 维持6 h,4周为1周期,B组术后口服替吉奥,40 ~ 60 mg,2次/d,d 8 ~ 21,休息1周,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周期治疗。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K?蛳 M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25)。结论 替吉奥口服化疗较之5?蛳 Fu全身静脉化疗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性更高,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选择灌注化疗药物时应考虑以下用药原则。①选择肿瘤敏感型药物。②不同抗癌机制药物相配伍。③选择药物配伍的种类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④浓度依赖型药物为首选。⑤抗癌药物配伍应注意不良反应。⑥灌注的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是以原型起作用的。⑦注意给药的顺序和疗程间隔。⑧注意给药个体化由于患者的机体状况不同、肿瘤的不均一性,个别对待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⑨注意结合化疗药的药代谢动力学特点。⑩还应熟悉常用药物和常见肿瘤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灌注+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超选择段性肝动脉灌注CIK细胞+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及经皮肝穿刺瘤体内多点注射CIK细胞共38例(研究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剂量经肝动脉段性化疗栓塞(C-TACE)联合经皮肝瘤体内注入无水乙醇80例(双介入组);单纯经皮肝动脉常规剂量C-TACE134例(单纯组)相比较。结果研究组、双介入组和单纯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76.3%、41.3%和14.9%,研究组的AFP降至正常及明显下降率则显著高于双介入组和单纯组,3组血清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超选择段性肝动脉灌注CIK细胞+超液化碘油栓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患者60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用区域性动脉灌注小剂量化疗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最佳支持治疗,治疗组疗程为3 ~ 4周1次。结果 两组梗阻改善情况: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16.7%;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均在世界卫生组织评定标准Ⅰ ~ Ⅱ度。结论 区域性动脉灌注小剂量化疗药物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梗阻,疗效优于对照组,可不同程度缓解消化道恶性梗阻,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临床治疗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胰腺、后腹膜及椎旁癌肿疼痛的介入止痛方法,以微创技术缓解晚期癌痛。方法对86例晚期癌症因原发或转移病变侵及后腹膜、纵隔和椎旁以及脊柱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应用介入微创技术经腰动脉、肋间动脉和其他肿瘤供养血管插管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随访术后病情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肿瘤生长得以抑制,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应用数字分级及主诉分级两种评分法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达90.7%和88.4%。结论腰、肋动脉化疗药物灌注能有效缓解因后腹膜、纵隔或椎旁以及脊柱病变引起的癌性疼痛,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方法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块型宫颈癌术前化疗敏感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巨块型宫颈癌或桶状宫颈(肿瘤直径≥4cm),治疗方法为术前介入化疗2个疗程后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1例病理检查发现有高危因素者术后补充放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肿瘤组织的MDR、GST-л和PCNA的表达.统计采用SPSS 8.0软件.结果MDR阳性率为31%,GST-л阳性率为51%,PCNA指数>50%和≤50%各有38例和30例.术前化疗总有效率为84%.化疗疗效与MDR表达及PCNA指数高低密切相关,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积极治疗晚期肝癌的途径.方法选择50例原发性或继发性晚期肝癌,采用Seldinger方法,行肝动脉插管介入灌注化疗或栓塞,结合体外射频热疗,达到协同作用.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甲胎蛋白阳性转为阴性6例,甲胎蛋白下降13例,B超或CT提示肿瘤缩小者18例.结论射频热疗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治疗晚期肝癌安全有效,不增加全身不良反应等优点,在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