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房颤动(AF)血栓脱落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例AF血栓脱落所致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入路接受急症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罪犯血管及血栓抽吸术等PCI治疗。 结果 1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介入治疗后患者罪犯血管血流恢复至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3级,术后胸闷、胸痛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1周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症经皮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介入治疗AF血栓脱落所致急性STEMI,可迅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TIMI 3级血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探测衰减斑块,并探讨衰减斑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入选AMI住院患者85例,作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术。根据IVUS是否探测到衰减斑块将患者分为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IVUS影像学结果、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 85例AMI患者中35例(41.2%)检测到衰减斑块(衰减斑块组),50例(58.8%)未发现衰减斑块(无衰减斑块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有衰减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0.01)。衰减斑块组和无衰减斑块组间CAG时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球囊扩张后衰减斑块组TIMI 0~2级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减斑块组(P=0.003)。衰减斑块组患者术后CK-MB值上升患者比例和CK-MB峰值均显著高于非衰减斑块组(P<0.01)。结论 衰减斑块可导致PCI术后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率升高,更常见于STEMI患者;衰减斑块呈显著高危性,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CK-MB值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 且行急诊PCI 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 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 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 后6h内行直接PCI 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 接受急症PCI 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率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 :2.21~5.90,P<0.01)。结论急性STEMI 患者急症PCI 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蛳 onset?蛳 to?蛳 balloon time,SOTBT)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8例行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STE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OTBT分为A组(SOTBT < 6 h)和B组(6 ~ 12 h),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术后1 h ST段50%回落率、CK?蛳 MB与cTnI峰值、术前与术后24 h及1周BNP、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组PCI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率、TMP 3级率及ST段50%回落率均显著高于B组,CK?蛳 MB、cTnI峰值显著低于B组;两组术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及1周A组BNP均显著低于B组,LVEF显著高于B组。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缩短SOTBT能够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采用经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闭塞/狭窄段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远期通畅率。结果 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中232例(90.6%)血栓完全溶解,24例(9.4%)部分溶解,治疗前后患肢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分别为(7.12±2.15) cm、(4.57±2.81) cm。206例髂静脉重建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46例,球囊扩张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160例;平均随访15个月(9~24个月),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失访3例,出现髂静脉闭塞26例(60.5%),血栓后综合征(PTS)21例(48.8%),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失访11例,支架狭窄/闭塞13例(8.7%),PTS 15例(10.1%),两组闭塞/狭窄、P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完全血运重建对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病变并入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5例仅作罪犯血管血运重建,37例作完全血运重建。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如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和心肌缺血再次血运重建等,以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和既往PCI史无明显差异。完全血运重建组和罪犯血管血运重建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分别为8.1%(3/37)、13.3%(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MACE发生率分别为8.1%(3/37)、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其中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7%(1/37)、20.0%(9/45) (P=0.041)。结论 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术完全重建血运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单位时间内不同补液量在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行PCI手术的患者82例,入介入手术室后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60 min内补充0.9%NaCl溶液1 500 mL。对照组60 min内补充0.9%NaCl溶液500 mL。比较两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球囊开通后心源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和追加补液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补液前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开通后10 min,观察组血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开通后30 min,观察组血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追加补液率对照组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PPCI患者在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综合指标监测下,60 min内输注0.9%NaCl溶液1 500 mL是安全的,效果优于60 min内输注 0.9%NaCl溶液500 mL,有助于及时防治此类PPCI患者血管开通后的低血压状态,利于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且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Inoue球囊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8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选择Inoue球囊技术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下腔静脉肝段内径均数(四分位间距)扩大眼0.00(0.20~0.00)cm比1.90(2.00~1.47)cm,P<0.001演,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下降眼(20.63±外科手术治疗下腔静脉肝段闭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 ,相关病死率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有其优赿性 ,已可替代外科治疗 眼1演 ,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膜性阻塞的首选方法 。报道使用单或双聚乙烯球囊技术进行血管介入性治疗 眼2演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因为有其特殊的结构设计 ,始用于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 眼3演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 ,探索 Inoue 球囊在布加综合征血管介入性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安全性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 年 4 月至 2006 年 8 月 ,共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 89 例 ,包括 2 例血管外科术后症状复发患者 ,男 48 例 ,女 39 例 ,年龄 18~72 岁 ,病程 0.3~20 年 ,平均 5.5 年 ,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胸腹壁静脉曲张 、 肝脏肿大 、 腹水形成及下肢病变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狭窄 39 例 、 阻塞 17 例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 21 例 、 阻塞 12 例 ,3 支肝静脉全部或者其中有 1 支以上主要肝静脉通畅者 56 例 ,第三肝门开放 23 例 ,肝静脉阻塞 10 例 ,为经皮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适应证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肝段阻塞或肝静脉阻塞 ,成功地应用 Inoue 球囊施行了下腔静脉血管介入性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6F 或 8F 猪尾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 ,测压后造影 ,评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类型 。如为不完全阻塞 ,直接经 7F 右心导管送入导引钢丝 ,通过病变处进入右心房 ;如为完全性阻塞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自股静脉送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和 Brockenbrough 穿刺针 ,Seldinger 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送入 1 支多用途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 ,双向造影 X 线透视下穿通闭塞处 ,穿通方法同以前报道 眼4演 ,再置入导引钢丝进入右心房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 ,自股静脉送入 14F 扩张器扩张皮道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处 ,退出扩张器 ,沿导引钢丝送入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Toray,JAPAN) 或国产仿 Inoue 球囊 ( 惠州德普 ) 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 ,加压注入稀释对比剂扩张球囊 ,持续充盈 20~30s,反复进行 ,直至球囊腰部凹陷压迹消失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扩张满意为止 ,退出球囊 ( 图 1~3)。1.3 随访术后半年门诊随访 ,包括症状 、 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 、 肝静脉形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下腔静脉肝段内径 <0.5cm 或肝静脉阻塞 ,临床症状复发 ,定义为术后再狭窄 。7.22雪mmHg比(12.13±5.60)mmHg,(P<0.001)演,使用Inoue球囊不需要小直径球囊预扩张,但有2例球囊破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成形术中使用Inoue球囊可行、有效且更为方便,能代替聚乙烯球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对患者近、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AMI 患者297例,分为房颤/房扑动组(33例)和无房颤/房扑组(264例)。比较两组30d及6个月内病死率、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定患者AMI 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房颤/房扑组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年龄大、CPK峰值高、心源性休克率高、既往发生过心肌梗死者比例高、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比例低,多支血管病变率高,LVEF<40%比例高(P<0.05);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房颤/房扑组30d内及6个月病死率、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缺血率、再梗死率明显增高(P<0.05);二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 并发房颤/房扑的患者其近中期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