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行TACE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6年1-12月行TACE手术的病例,分析TACE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将TACE 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结果 386例有效TACE手术病例发生术后感染 17例,发生率为4.4%。其中腹水、肝胆切除手术史或术前有肝癌破裂出血、肝脓肿史或既往TACE术后感染史是TACE 术后感染的极高危因素,前血清总蛋白值<60 g/L是高危因素,门静脉或腔静脉癌栓是中危因素。结论 腹水、肝胆手术史或术前有肝癌破裂出血、肝脓肿史或既往TACE术后感染史与TACE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监测在评估中晚期肝癌TACE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丽水医院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根据MDSC的ROC曲线,将所有患者分为低MDSC组和高MDSC组,K-M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MDSC组和低MDSC组患者在甲胎蛋白(AFP)水平、肝硬化、肝内转移及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低MDSC组的PFS(P=0.03)、OS(P=0.0 025)显著优于高MDSC组。低MDSC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的累计PFS及术后1、2和3年的累计生存率显著优于高MDSC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DSC、肝硬化、BCLC分期是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后OS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 MDSC表达水平能够作为中晚期肝癌TACE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TACE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3月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57例HCC患者,根据术后2个月内是否行预防性TACE分为两组:预防性介入组(n = 327)和未施预防性介入组(n = 230),分析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利用Kaplan Meier计算复发时间,log rank检验评估不同组别患者的复发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按是否接受预防性介入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50岁)、血清甲胎蛋白(AFP,> 20 ng/ml)水平、肿瘤直径(> 5 cm)、手术切缘(< 1 cm)、微血管癌栓(MVI)以及术后行预防性TACE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上述5个因素的患者中,预防性TACE组的复发率较未预防性TACE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可降低肝癌的总体复发率;对于肝癌确诊年龄小、术前AFP阳性、肿瘤直径 > 5 cm、手术切缘 < 1 cm和有MVI的HCC患者,预防性TACE可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 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 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肿瘤首次发生进展的时间(TTP)(参照mRECIST标准)。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按中位数分为低MPV组与高MPV组,并比较两组TTP。结果 共随访263例患者,HCC患者初次TACE术前MPV值(9.45±1.24) fL与初次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5);HCC病灶首次出现进展时MPV值(9.38±1.16) fL与初次TACE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5)。以初次TACE术前MPV值的中位数(9.3 fL)为界值,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分为低MPV组、高MPV组,高MPV组首次肿瘤进展时间与低MPV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BCLC分期B、C期、初次术前MPV是HCC TACE术后肿瘤病灶进展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及术后MPV值的变化在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且初次术前MPV值可能对TACE术后HCC进展时间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术后发生肝癌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对2007年9月—2013年9月间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术后并发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1 379次TACE术。其中,8例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肝癌破裂出血,例数发生率为1.2%,例次发生率为0.6%。8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11.5 ± 2.6)cm(7.6 ~ 15.9 cm),病灶均位于肝包膜边缘,多数突向表面生长,5例合并有门静脉高压;TACE术中平均碘油使用量为(14.9 ± 4.5)ml(8 ~ 20 ml)。行急症肝动脉栓塞治疗(TAE)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4例,7例患者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仅1例患者TAE止血成功后恢复出院。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癌破裂出血虽较为少见,但其后果却极为严重;其发生可能与病变特征(如肿瘤巨大、位于肝脏边缘突向表面生长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介入栓塞方法(如注入碘油后未使用颗粒栓塞剂加强栓塞)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估肝癌TACE治疗后发生低钾血症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2014年8月—2015年2月救治214例肝癌行TACE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23例(10.7%)患者发生低钾血症,引起低钾血症主要危险因素为:厌食、水化、呕吐、放腹水、出汗。经积极对症处理后,22例(22/23,95.6%)血钾恢复正常,1例出现肝性脑病昏迷、肝肾综合征,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厌食、呕吐、水化、放腹水、出汗是TACE术后低钾血症的危险因素。低钾风险量表有利于制定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以防止HBV再激活损害肝功能影响患者预后,并为进一步改善TACE的方式方法、增加疗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 80例 HBV 相关肝癌患者,以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前HBV DNA载量、门脉癌栓、肿瘤个数、术中明胶海绵的使用、术中微球的使用、术中碘油用量等作为研究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V DNA高载量、碘油用量和门脉癌栓均对HBV的再激活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V DNA高载量及碘油用量≥10 ml是影响 HBV 再激活的最大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肝癌TACE后可引起HBV再激活,尤其是术前HBV DNA高载量、术中碘油用量较大及门脉癌栓发生HBV再激活的概率更大,故行TACE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前术后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术中严格控制碘油用量,以防止HBV再激活损害肝功能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普美显(Gd- EOB- DTPA)MR成像在肝癌TACE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确诊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 术后行上腹部DWI及Gd- EOB- DTPA动态增强扫描,定性分析TACE术前、术后肝癌活性成分,坏死和复发转移情况。测量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值(signal intensity,SI),并计算术前、术后病灶的动脉期对比增强比(CER)和动脉期的信号比(SIR),对定量参数ADC、CER和SIR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共检出肝癌病灶45个。TACE术后瘤灶内残存及复发部分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 ADC图上信号低于正常肝组织,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减退,肝胆特异期呈明显低信号;瘤灶内坏死部分DWI序列呈低信号, ADC图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肝胆特异期亦呈明显低信号。肝癌病灶术前、术后ADC值分别为(1.52±0.16)×10-3 mm2/s和(1.70±0.28)×10-3 mm2/s,术后肝癌病灶的ADC值普遍升高,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TACE术后的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减小,与术前相比,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组肝癌病灶的术后ADC值大于无效组,而其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均小于无效组,两者术后的ADC、CER动脉期和SIR动脉期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DWI和Gd- EOB- DTPA 增强MR成像能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检出早期复发、新发灶及转移灶,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 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 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 < 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 < 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 < 0.01),TBIL、DBIL降低(P < 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 AFP均降低(P < 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 ≥ 100 μg/L、病毒载量 ≥ 103 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 ≥ 100 μg/L、病毒载量 ≥ 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徐阳  臧爽  陈路锋  徐克 《工业加热》2013,(6):513-517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发热程度、持续时间的关系,探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价血生化指标对肝癌THACE术后发热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2例肝癌患者行304次TACE术前术后的实验室数据,并对其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剂量学参数的预测性能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按照发热程度(不发热 < 37.0℃、低热37.0℃ ~ 37.9℃、中等热38.0℃ ~ 38.9℃、高热 > 39℃)分组后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碘油剂量,术前血清钠、尿素、肌酐,术后血液粒细胞、白蛋白、血清钠、尿素、肌酐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TACE术前血尿素、术后粒细胞比率、术后血小板对患者术后发热具有影响;ROC曲线分析术前血尿素的临界值是4.965 mmol/L,对于术后发热具有良好的预测性;碘油剂量与发热程度、发热程度与住院天数以及发热持续天数有显著相关性(P < 0.05)。结论 TACE术前血尿素、术后血小板与术后发热负相关,术后粒细胞比率与术后发热正相关。术前血尿素在诊断TACE术后发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发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