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聚乙烯醇(PVA)发泡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发泡一步法模压成型[1,2],研究了发泡温度、成核剂、发泡剂含量、发泡压力和发泡时间对PVA发泡材料泡孔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发泡剂RA的含量为1.5份,添加适量的成核剂,发泡温度为220℃,发泡压力大于12MPa和发泡时间4~6min时,能得到泡孔较好的PVA发泡材料,其机械性能也很好.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超临界CO2发泡成型微孔塑料的基本方法,并简单概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淀粉和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碳酸氢钠和偶氮二甲酰胺(ADC)为发泡剂,甲醛为交联剂,采用烘培发泡法经缩醛化反应固化成型制备可生物降解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复合发泡材料的合成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淀粉与PVA质量比、甲醛用量及发泡剂用量对材料的吸水倍率、回弹率以及密度的影响;测试了PVA醇解度、发泡剂种类对材料耐热性能及泡孔形态的影响;对比了PVA醇解度、不同发泡剂对材料的吸水率及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淀粉添加量对材料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玉米淀粉)∶m(PVA17-99)=1∶1、甲醛质量分数为12%、发泡剂质量分数为1. 5%时,所得材料的吸水率为3. 84倍,样品密度为0. 330 7 g/cm3,回弹率为100%,样品呈现空间网状结构,孔泡分布均匀致密; PVA 17-88与PVA 17-99相比吸水率更好; ADC与NaHCO3相比所制得的材料密度更小,耐热温度偏低;当m(玉米淀粉)∶m(PVA17-99)=1∶1时,材料降解性能较好,失重率达到39%左右。  相似文献   

4.
通过TEMPO氧化法从废弃丝瓜络中成功提取出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并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技术制备聚乙烯醇(PVA)/CNF复合发泡材料。对CNF在复合材料中的结晶性进行表征,探究了CNF含量对泡孔形貌的影响以及CNF含量对发泡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F在发泡过程中可作为异相成核点,提高成核效率,减小了平均泡孔尺寸,增加了泡孔密度,同时减少了泡孔褶皱,降低了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当CNF含量为2%时,平均孔径从99.96μm下降至41.96μm,泡孔密度增加了大约一个数量级,收缩率从12.19%下降至5.02%。  相似文献   

5.
聚乙烯醇/改性碱木质素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改性碱木质素与聚乙烯醇(PVA)为原料,甲醛为交联剂,采用无机发泡原理,制备了聚乙烯醇/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LFM)、聚乙烯醇/环氧化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ELFM)和聚乙烯醇/羟甲基化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HLFM),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DSC及TG对发泡材料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 PVA用量为5 g时,环氧化碱木质素用量为50%(以PVA质量计,下同),甲醛用量24%,硫酸用量54%,固化温度120 ℃制备的PELFM拉伸强度最大,为17.26 MPa。FT-IR分析显示, PLFM和PHLFM的苯环5位均发生取代,而PELFM没有发生取代;SEM图片显示发泡材料的孔径不规则,孔隙率较大;与另两种发泡材料相比,PELFM拉伸性能低,表观密度较低,吸水倍率也较低。从DSC和TG分析可知,3种发泡材料中PELFM具有较低的玻璃态转变温度,但其生物相容性最好,PELFM失重率最高峰对应的峰值温度最大且介于碱木质素与PVA之间,烧失后残余量也最大,表明PELFM的耐热性更好,热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以硬脂酸锌(ZnSt)改性的偶氮二甲酰胺/NaHCO_3(AC-SA)复合型发泡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膜片边角料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共混及模压发泡法制备PVB发泡材料,采取6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L_(25)(5~6),重点考察AC-SA、过氧化二异丙苯(DC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纳米SiO_2、丁腈橡胶(NBR)及滑石粉的用量对PVB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娜  李倩  Chul B. Park 《化工学报》2015,66(2):806-813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OH)/微纤化纤维素(MFC)复合薄膜材料,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间歇式降压法制备了一系列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主要讨论了在没有水分的影响下,不同发泡温度和时间以及MFC含量对PVOH/MFC复合微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的影响;同时,也对MFC的分散性和PVOH/MFC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热性能对发泡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均匀分散在PVOH基体中的MFC作为异相成核剂提高了气孔成核能力,且随着MFC含量的增加,泡孔尺寸降低,泡孔密度增大;并研究了发泡温度对PVOH/MFC复合材料的发泡形貌的影响,获得最优发泡温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化学降解、热降解、生物降解及紫外光降解等对甲醛交联聚乙烯醇(PVA)/麦草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LFM)的力学性能和表观密度等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DTG)等方法探讨了降解前后PLFM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PLFM中碱木质素质量分数为20%时,经化学、热(150℃)、生物及紫外光降解后,拉伸强度由22.64MPa分别降为5.65、9.05、7.43和7.64 MPa,降解率分别为75.09%、60.02%、67.18%、66.25%。SEM图表明,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对PLFM闭孔结构破坏严重,紫外光降解和热降解对PLFM闭孔破坏轻微。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后,表观密度从0.183 7g/cm3分别增加到0.216 4g/cm3和0.210 4g/cm3;紫外光降解和热降解后,表观密度分别从0.183 7 g/cm3降为0.177 4和0.176 6 g/cm3。此外,FT-IR和TG/DTG分析表明:经化学、热、生物及紫外光降解后PLFM分子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化学降解对PLFM结构的破坏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进行软质聚氯乙烯(PVC)的发泡试验研究。探讨了实验过程中主要助剂用量对发泡材料的宏观性能和微观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用量为100份,交联剂为0.5份,泡孔调节剂为6份时,发泡材料各项性能较为优异。添加了成核剂纳米Ca CO3后,相比于纯PVC发泡体系,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都有所减小,当成核剂含量为5份时,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最小,为0.294 g/cm3,发泡倍率最大为3.873倍。材料微观的泡孔分布更为均匀,泡孔密度提高到原来的近3倍,泡孔的平均直径较没有添加成核剂的体系缩小了近一半,平均孔径为35.7μm。  相似文献   

10.
宋吉威  张纯  刘卫  龚维 《塑料科技》2013,(11):102-106
综述了发泡成型过程中工艺、成核剂、材料特性、发泡剂(发泡方法)等对发泡聚合物材料发泡行为和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发泡成型技术在聚合物材料中改善发泡质量和提高综合性能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发泡技术在挤出、注塑及模压3种成型方式中的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康永  柴秀娟 《佛山陶瓷》2010,20(11):1-4
聚乙烯醇的耐水性差以及热塑加工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但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使其在材料应用领域受到高度重视。本文对聚乙烯醇的特性以及发展作了概括,同时对聚乙烯醇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醇产品用途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近年来聚乙烯醇产品在各个工业领域中的新途径,说明这种化工原料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润富 《广州化工》1997,25(3):9-11
以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分散有机硅油制造水基隔离剂,并探讨了有机硅加入量与隔离性能的关系,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以及防潮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聚乙烯醇因其优良的化学、物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但由于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含有聚乙烯醇废水的处理已成为环保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含聚乙烯醇废水的处理方法,并展望了其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泡沫——聚醚酰亚胺(PEI)泡沫的间歇式发泡、挤出发泡、注射成型发泡等制备技术,论述了发泡剂与成核剂的选用对PEI泡沫性能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PEI发泡技术(制备技术、发泡剂与成核剂的选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PEI泡沫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林志军  张熊禄 《广东化工》2006,33(11):37-39
本文研究了聚乙烯醇与苯甲醇的接枝合成,探讨了在不同温度,不同摩尔比等不同条件对该反应产物性能的影响。获得较好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20℃,浓硫酸作催化剂,聚乙烯醇与苯甲醇的摩尔比为1∶2时,接枝聚合物的耐水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聚合物微孔发泡基本过程、机理、聚合物微孔发泡的实施等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通过嵌段共聚物为载体可以制备纳米孔发泡材料。  相似文献   

18.
改性聚醋酸乙烯乳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聚醋酸乙烯乳液又称为白乳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由于自身的固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某些方面限制,经过多方面改性,性能得到改进,能满足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本文简述了聚醋酸乙烯乳液改性研究的一些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