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消蚀(ELA)联合药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ELA联合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患者3例,均为股浅动脉段硬化闭塞病变,其中2例为原发闭塞性病变,1例为支架植入后再闭塞病变。结果 3例患者术后血流恢复通畅,下肢血运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缺血症状均无复发,股浅动脉血流通畅,恢复顺利。结论 ELA联合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患者原发病变和支架再狭窄病变安全可行,远期随访结果尚需观察更多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接受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19例(95%),症状消失,静息痛症状缓解;失败1例(伴发腹主动脉瘤、静息痛),瘤腔内大量血栓多次脱落至远端动脉,足部动脉完全闭塞,且取栓后效果不佳,终因剧烈疼痛予膝下截肢。1例前半足截肢患者于术后第7日左下肢动脉形成血栓,经溶栓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踝-肱指数(ABI)与术前比较,7例(36.8%)提升<0.3,8例(42.2%)提升0.3~0.5,4例(21.0%)提升>0.5。18例患者平均随访4(1~8)个月,症状均缓解,未再次干预;1例足趾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结论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所致缺血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5.
6.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动脉狭窄接受腔内斑块切除成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1月采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1例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术中V1段远端放置保护伞。结果 手术取得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恢复良好。结论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DCB治疗椎动脉重度狭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72.7±9.8)岁;Fontaine ⅡB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术前CTA证实ISR 3例,完全闭塞15例。所有患者开通病变后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再用DCB后扩张,仍有限流性夹层或残余狭窄>50%则植入补救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第3日测定患肢ABI评估缺血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3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技术成功率100%。2例植入补救式支架。15例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10例复查下肢动脉CTA或超声,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为10%(1/10);临床驱动TLR率为6.67(1/15)。所有患者未发生操作相关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治疗腘股动脉ISR是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集18例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 ≥ 20 mmHg。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17例,无症状性狭窄1例。狭窄病变15例,狭窄程度均 ≥ 70%,闭塞病变3例(均在左侧)。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闭塞病变采取股动脉入路开通,1例闭塞病变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联合入路开通。术后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5.6%降至5.6%。围手术期内无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所有症状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8个月,1例症状性再狭窄,余无症状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闭塞性锁骨下动脉病变可行并安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的效果。方法 脑保护伞保护下,采用经皮腔内紫杉醇DCB扩张成形术治疗2例颈动脉ISR患者。结合该病特点及诊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2例DCB扩张成形术均获成功,疗效较好。结论 DCB扩张成形术是治疗CAS术后ISR的有效方法,但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药物涂层球囊(DCB)和无涂层球囊(UC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以得出更为可信的结论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Springer Link、Scopus、Web 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预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并依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提取其中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作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源于6项临床试验研究(2008年至2015年),总计1 188例患者(DCB组722例,UCB组4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12、24个月内DCB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均明显低于UCB组,术后6个月时DCB组晚期管腔丢失(LLL)数、再狭窄率均低于UCB组,术后6、12、24个月内两组截肢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UCB相比,DC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疾病在术后TLR率、LLL数、再狭窄率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优先考虑DCB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载的药物进入血管壁防止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远期抗内膜增生作用。多项研究表明DCB可降低晚期管腔丢失(LLL)和再狭窄率,减少再次手术率。DA与DCB联合应用可提高药物摄取,取得较好疗效。然而目前的研究证据还不充分,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