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经肝动脉化疗栓塞(GSMs- TACE)同步治疗肝癌伴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GSMs- TACE治疗6例Ⅲ型伴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患者Child- Pugh分级均为A级。术后结合影像学改变、AFP下降情况、肝功损伤情况、生存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综合评估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6例患者共行介入22(2~5)次GSM- TACE,中位介入次数为4次;中位随访时间16.5(9~33)个月,6个月后6例患者均生存,术后均无急性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GSMs- TACE同步治疗Child- Pugh分级A级的肝癌伴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工业加热》2014,(6):546-549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PSE术治疗的青海省西宁市地区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30、90 d检测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变化。结果 PSE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6例患者PSE术后1、7、30、90 d平均WBC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90 d平均PLT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术治疗高海拔地区脾亢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敖劲  张跃伟  徐克 《工业加热》2011,(12):1010-1013
摘要】 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手段之一,明胶海绵一直作为重要的栓塞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各种类型栓塞剂不断研制并应用于肝癌TACE治疗,但作为最传统的栓塞剂,明胶海绵微粒近年来在肝癌介入治疗领域也取得诸多进展。本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影  张跃伟 《工业加热》2012,(11):969-972
【摘要】 近年来,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HC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栓塞材料的发展,新型微粒栓塞剂因具有生物相容性、药物缓释作用等优点而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有望进一步提升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微粒型栓塞剂应用于临床,现将其生物特性及临床疗效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SE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 结果 PSE术后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中19例(7.9%)出现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水平(P=0.025)、腹水(P=0.044)、Child-Pugh评分(P=0.008)、术前脾体积(P=0.013)、栓塞体积(P=0.006)、脾栓塞率(P=0.025)与PSE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体积(P=0.012)和Child-Pugh评分(P=0.016)是PSE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两个因素的截断值为551.4 cm3和10.5分。结论 脾栓塞体积过大和术前高Child-Pugh评分可能引起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血象以耐受大量化疗药物或干扰素治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现就PSE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王彦丽  吕鑫 《工业加热》2013,(10):807-809
【摘要】 目的 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的长期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20例HS患者,均接受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免疫功能的变化及长期疗效。结果 术后1个月,HS患者血红蛋白从术前 (63.26 ± 18.74)g/L升至(134.74 ± 19.26)g/L,红细胞数目从术前 (2.21 ± 1.56) × 1012/L升至 (4.78 ± 1.14) × 1012/L,治疗有效率为100%。随访5 ~ 10年,20例患者中3例复发,其中2年复发1例,5年复发1例,5 ~ 10年复发1例,复发率为15%,总有效率为85%。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长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23例大肝癌患者先行TACE治疗1~2次,再序贯RFA治疗,并随访其术后临床症状、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等。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一般状况改善;所有患者AF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02);影像检查见病灶体积有所缩小,病灶内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并可见片状坏死区,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显效、有效、无效率分别为43.5%、52.2%、4.3%。随访4~2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6个月,半年和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9%和43.4%。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0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4例,栓塞材料为300~700 μm的 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1年资料完整的41例进行分析,其中A组22例,B组19例.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GSMs)行TACE治疗大肝癌术后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组和大肝癌患者GSMs- TACE术前与术后第10天、第22天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结果 选择健康人7名,符合入组标准的肝癌患者共计15例。外周血中Treg细胞含量:健康对照组为(8.64±1.94)%;肝癌患者术前为(11.52±3.78)%,术后第10天为(9.07±1.94)%,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39),术后第22天为(9.96±1.4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GSMs- TACE治疗大肝癌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表明该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对比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3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TACE联合阿帕替尼组22例,单纯TACE组2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客观缓解率(ORR)、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3个疗程后,两组AFP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和TACE组分别为108.4(24.4,205.1) ng/mL和114.2(51.2,203.0) ng/mL,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ORR为68.2%,而单纯组为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而TACE组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阿帕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腹泻、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乏力发生率分别为68.2%、36.4%、54.5%、63.6%和86.4%,均远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评价联合治疗间隔时间对于患者TACE治疗的影响。方法 5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于2008年7月—2011年5月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比较患者联合治疗前后TACE治疗间隔时间。结果 截至2011年12月31日,5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0 d,联合治疗后TACE治疗平均间隔时间为112 d,最长间隔时间648 d,联合治疗前患者TACE治疗平均间隔时间69 d。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TACE治疗间隔时间,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